房縣水務局
(湖北房縣442100)
房縣位于鄂西北,隸屬十堰市,東扼荊襄,西通川陜,南依神農架,北抵武當山,位于漢江支流堵河與南河之間,因“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北有武當山環繞,南有荊山聳立,大巴山脈和武當山脈在此交匯,形成了著名的青峰斷裂帶和西高東低、南陡北緩的地形地貌。全縣總面積5 117.8 km2,素有“千里房縣”之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全縣轄20 個鄉鎮(場)、303個行政村(社區)、1 580 個村民小組,共48.9 萬人。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一期工程房縣項目區有兩大水系(堵河、官山河),共10 條小流域(店子河、五谷、王家畈、孔家溝、白復、馬蹄溝、陳家山、高船河、姚坪、肖家溝),土地總面積451.68 km2,水土流失面積129.77 km2。土城鎮的店子河小流域位于漢江支流——官山河流域,面積72.95 km2;其他9 條(大木鎮7 條、姚坪鄉2 條)小流域都位于漢江第一大支流——堵河流域,總面積378.73 km2。
一期工程建設中,我縣堅持以水土保持工作為中心,以發揮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為重點,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以調動農民積極性、動員農民參與為主體,以部門聯動、捆綁項目、各顯其功為主要措施,使全縣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三年來完成中央投資975.00 萬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務129.77 km2,其中:石坎梯田65.06 hm2,退耕還經濟林861.76 hm2、退耕還生態林3 753.58 hm2、退耕還草114.41 hm2、荒山造林29.08 hm2、植物籬321.52 hm2、封禁治理7 831.59 hm2,完成塘堰整治9 座、溪溝整治6.63 km、谷坊37 座、攔沙壩11 座、蓄水池13 口、溝渠12.24 km、沉沙池13個。通過全面治理,項目區內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46.9%提高到75.6%,正在邁向山清水秀、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健康大道,將為一江清水送北京做出應有的貢獻。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中央投資非常低,與現實市場物價、機械臺班價、工價及國家定額標準差距非常大,部分工程連材料費都不夠,加上水系配套單價也很低,所以工程實施的難度很大。為了把項目建設好、把資金用好,我縣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水保氛圍。結合“3·22”世界水日及“中國水周”活動,采用會議、廣播、電視、專欄、板報、簡報、標語、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和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義。同時,對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單位、個人和依靠水土保持致富的典型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增強了廣大干群保護水土資源的緊迫感和搞好水土保持的使命感,營造了濃厚的水土保持氛圍。
(2)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行為。把水土保持作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來抓,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縣委主要領導任主任,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水土保持委員會,并在縣機構改革中成立了水土保持局。該局定期向縣委、縣政府匯報工作,向縣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
(3)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調動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在水土保持規劃實施前,我們首先調查項目區內土地、荒地、林地涉及的農戶,然后與農戶簽訂水土保持治理合同書,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在合同書上約定治理面積、治理時間、農民籌料、建后管理等,治土備石、修路備沙、植樹挖窩、種草管理、山林管理由農民承擔,既保障了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又調動了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4)部門聯動。為破解配套資金籌措難題,采取“政府搭臺,部門唱戲,各投其資、各記其功”的辦法,將各部門資金集中到一起辦大事、辦實事,發揮整體效益。一是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主導產業項目就扶持到哪里。在項目規劃上,既考慮水土保持目標,又考慮怎么做到退得掉、穩得住、能致富。在品種規劃上,重經濟林兼顧生態林,重經濟效益高的品種,兼顧生態、生存平衡發展,宜糧則糧、宜果則果,確立了“高山核桃、茶,低山柑橘、瓜(木瓜);平坦便利坡改梯,陡坡峽溝點橡籽、植松杉,溝道設谷坊、地頭建堰塘、薄地種草養羊把家發”的建設格局。二是把退耕還林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退耕還林、生態造林工程就傾斜到哪里。利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大好機遇,由林業部門提供苗木,大力發展經濟林和生態林。三是把能源建設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能源沼氣項目就扶持到哪里。為了減少林木砍伐量,在項目區內由能源部門無償扶持沼氣、太陽能和改廁、改灶工程建設。四是把新農村建設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新農村示范就培植到哪里。王家畈流域黃家營村是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縣里相關部門配合,修建河堤、渠道、庭院道路,并幫助群眾美化環境。五是把村村通公路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通村、組、戶道路就修建到哪里。幾年來,共投資2 560 萬元,修建村村通公路128 km。六是把土地整理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國土部門土地整治工程就推進到哪里。近年來國土部門投資6 160 萬元,在項目區修建河堤18 km、改造河灘地32.5 hm2。七是把扶貧開發工作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扶貧重點就推進到哪里。扶貧部門投資1 380 萬元,在項目區建移民新村15 處,已完成生態移民350 戶。八是把村村通電視電話工程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村村通電視電話工程就啟動到哪里。廣電部門給項目區所有農戶安裝了閉路電視、電話,部分農戶還安裝了電腦,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世界、網上經商,提高了生活質量。九是安全飲水項目與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相結合。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修到哪里,安全飲水工程就建設到哪里。近年來,共投入820 萬元用于項目區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目前項目區家家戶戶通上了安全達標的自來水。
(5)狠抓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建設施工管理,建立和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對任何水土保持工程,在施工前與鄉(鎮)、村及施工單位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力、義務,鄉鎮、村負責組織協調占地、農民投工,施工單位保證工程質量。單項工程結束后進行竣工驗收,并出具驗收報告。嚴格項目資金管理,保證項目資金發揮效益。建立健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按規定開設資金專戶,實行專戶、專人、專賬、專管、專用,不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滯留、擠占、挪用、截留項目建設資金。由重建輕管轉變為建管并重,全面鞏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成果。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后,堅持按照程序辦理工程建設成果移交手續,按照管理權限進一步明確受益單位和群眾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每年進行一次管護和整修。對治理后的坡改梯、經濟林、水保林,縣里與村委會辦理移交手續,再按面積承包到戶,按株數造冊到戶,按政策確權到戶,實行了“定期補植,長期管護,終身受益”的管理模式,變“要我治、叫我管”為“我要治、主動管”。
(6)嚴格執法檢查。始終把預防監督放在首位,嚴格執法,做到了“監督機構、監督人員、規章制度、監督行為”四落實。一是成立了水土保持執法機構(水政監察大隊),建立了生態環境建設部門責任制,配備了專職、兼職水土保持監督員和管護員。目前我縣共有水土保持專職監督員6 人,兼職監督員25 人,管護員30 人。二是縣人大每年組織有關部門,對全縣公路、水利、水電工程及其他建設項目和礦山企業進行全面檢查,對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不申報、不審批,督促其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對編制了方案但工作不落實的,督促其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三是縣政府發布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重點監督區、重點保護區的公告,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的通告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辦法,狠抓“三權”(監督權、審批權、收費權)和“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的落實。四是依法查處了一批水土保持違法典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