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照,黃振明
(漳平市水利局,福建漳平364400)
漳平市地處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游,東毗永春、安溪,南連華安、南靖,西鄰新羅,北接永定、大田,是聞名的“花鄉、茶鄉、畫鄉”;土地總面積2 975 km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市人口28.08 萬人,轄8 鎮6 鄉2 個街道辦事處。地勢由南、北向中部河谷傾斜,以低山為主,中山不多,盆地最少。地質構造甚為復雜,東部以火山巖、花崗巖為主,西部地層復雜,主要以上古生界沉積巖為主。由于地層完整,侵入巖、火山巖發育構造復雜,因而外生、內生礦產都較為豐富。
漳平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中部河谷地帶受海洋性季風影響,為南亞熱帶氣候,具有溫熱濕潤、雨水充足、冬短無嚴寒、夏長無酷暑、垂直氣候顯著、干濕季節分明、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等特點。境內年平均氣溫21.2 ℃,極端最高氣溫為40.3 ℃,最低氣溫可達-8 ℃,降水量在1 450~2 100 mm 之間,無霜期310 d,年平均日照時數1 890.3 h,年平均風速1.2 m/s。土壤分紅壤、黃壤、紫色土、石灰(巖)土、潮土、水稻土等6 個土類,以紅壤土分布范圍最廣,占土地總面積的74.4%。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大多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以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杉木、毛竹為主,林下植被為芒萁和胡枝子及少量小葉赤楠、黃瑞木、石斑木等。
近年來,漳平市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多部門協作、分步實施、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示范推廣等措施,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漳平市共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資金達728.56 萬元,其中國家資金325 萬元,地方配套資金403.56 萬元,治理小流域4 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25 km2,治理度達86%。其中:坡改梯168 hm2,種植水保林104 hm2、經果林260 hm2,種草5 hm2,實施封禁治理2 287 hm2;修建塘、壩、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2 座,溝(渠)防護工程14.79 km。經過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蓋率從原來的65%提高到現有的75%,土壤侵蝕模數從2 876 t/(km2·a)下降到1 950 t/(km2·a)。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逐年下降,水土流失程度逐漸減輕,水土流失狀況得到初步遏制。根據2011年底衛星遙感調查結果,漳平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98.24 km2,與200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積下降了43.47 km2。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科技宣傳與技術推廣工作。在福建省、龍巖市水保辦的大力支持下,在永福鎮和南洋鄉舉辦山地茶園水土保持科普講座,使群眾了解水土保持措施在開發山地茶園中的重要性,努力把“三跑”茶園建設成“三保”生態茶園。目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已深入人心,編報水土保持方案逐漸成為業主的自覺行為,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從2006年的25%提高到現在的60%。
“十一五”期間,漳平市先后開展了新橋云墩溪、拱橋新安溪、永福李莊溪和南洋九鵬溪等4 條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確保工程施工進度和質量,漳平市成立了以鄉鎮主要領導及相關人員組成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把項目的實施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一律實行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工程竣工驗收制,嚴格按規范施工。
著力抓好水土保持專項規劃和重點工程規劃,配合龍巖市水保辦完成了《龍巖市九龍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2009—2020年);與此同時,積極謀劃漳平市水土保持重點項目,永福鄧家坊溪和南洋北寮溪已列入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土保持項目,赤水鎮赤水溪已列為省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建設活動大量增加,而大部分業主缺乏水土保持意識,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人為水土流失仍較嚴重。二是受“重發展、輕保護”意識影響,各級領導對人為水土流失未引起足夠重視,“大水保”意識在全社會還未真正形成。三是農民的水保科技意識淡薄,如農村茶果園的全墾耕作習慣很難改變。
漳平市水土保持監督站,有機構無編制,與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僅有4 名工作人員,水土保持執法隊伍力量薄弱,很難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進行監管。一些重點建設項目仍然不能做到按程序辦事,監督執法阻力大,執法成本高,“三同時”制度得不到全面落實。一些單位和個人只看重眼前利益,“重開發、輕治理”、“只開發、不治理”、“邊治理、邊破壞”、“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影響了全市的水土保持工作。
漳平市屬中央蘇區縣,經濟基礎差,水土流失面積多達198.24 km2,加之全市每年新產生的水土流失面積仍在6.67 km2以上,治理任務很重,但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治理投入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山地茶園開發方面,主要分布在南洋、永福、官田三個鄉鎮,山地開發無序致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有些是在25°以上陡坡開發,面積大,分布廣,治理任務十分繁重,但沒有專項投入;二是新建公路棄土棄渣未按方案實施,大多數往河道堆積,既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又影響河道行洪安全;三是礦山開發方面,漳平市產生水土流失的礦區有46 個,主要分布在吾祠、新橋、靈地、雙洋、赤水和蘆芝6 個鄉鎮,流失點多、面廣、強度高,治理難度很大。漳平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目前基本上依賴于項目的治理和生態的自我修復,項目少、投入不足是制約水土保持工作的瓶頸。
應采取政府倡導、輿論導向、教育介入、媒體宣傳等多種方法,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水土保持宣傳,向全社會宣傳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大力宣傳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曝光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的現象,建立舉報制度,發揮新聞媒體和公眾的監督作用,營造自覺遵守和履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良好社會氛圍。
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督機構,增加監督站編制和人員,保障經費來源,配備必要的設備,同時應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有計劃、有重點地采取集中送培、統一集訓等方式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以提高整個隊伍素質。更應該鼓勵水土保持工作者通過自學、函授教育等方式學習專業技術,提高專業技能,為水土保持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資源。
認真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一是要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切實加強同相關部門的協作,使預防監督工作貫穿于項目管理的全過程。要做好事前監管工作,各類生產建設項目在編報可研報告的同時必須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并在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后,方可由發改部門立項審批。二是要加大山地開發整治力度,生態茶果園建設嚴禁使用推土機、勾機等工程機械上山整地,真正做到“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底穿鞋”,避免出現新的水土流失。三是要加大礦區水土流失整治力度,根據“誰使用土地、誰負責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制定相關制度要求礦區業主單位和個人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檢查、驗收。對造成水土流失的非法行為,應加大打擊力度,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制定漳平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把水土保持與生態農業、生態建設緊密聯系起來,提出確實可行的治理辦法和政策措施。一是對低山丘陵區重點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的綜合防治,把小流域改造成為農、林、牧、副、漁各業相互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二是礦區、經濟開發區等生產建設和資源開發項目,要以項目為單元,根據水保方案作出治理計劃,落實資金,限期完成治理任務。三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水土保持的關系,避免城市化進程中的水土流失問題及其所帶來的各種不良后果,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促進水土保持與經濟協調發展。四是抓好水土保持示范區建設,積極引進新技術,努力提高示范區建設的科技含量,認真做好一批樣板示范工程。
一是要積極向上級爭取水土流失治理項目資金,并積極整合各相關部門的項目資金。二是從水利建設基金和地方財政中,按國家有關規定,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三是要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的主體作用,落實“誰治理,誰擁有”政策,并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予以扶持;積極引入企業和個人開展產業化、規模化治理開發,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種植大戶,組織農民群眾積極承包治理,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