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3日,第五屆中國科協學術年會在遼寧沈陽舉行。此次學術年會的主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業家匯聚一堂,就自然科學各學科領域最新進展情況和科研成果,以及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等重大課題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學術交流,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國務委員陳至立在講話時指出,在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進程中,學術交流是重要的基礎性活動和關鍵環節之一。科技工作者的群眾團體,有著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悠久歷史傳統,舉辦學術年會是通行的慣例,也是社會和科技界高度關注的科技盛事。科學家們在平等、自由的學術氛圍中,在同一學科、專業內部,也在不同學科、專業之間,進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的交流、碰撞,相互啟迪,相互借鑒,這是激發原始性創新、提高科技人才隊伍素質的重要源泉和途徑。我相信,堅持和完善中國科協學術年會制度,辦好綜合性、多學科、開放性的中國科協學術年會,對于傳播科學精神,建立良好的科研風范,加速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發揮重要作用。
陳至立強調,這次學術年會的主題,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聯系起來,很有意義。中國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歷來具有將個人責任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緊密聯系的光榮傳統。現在,中國科技界已經擁有2000多萬人的宏大隊伍,正在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而努力奮斗。縱觀歷史,現在的科技工作者生正逢時,比起前輩有著不可比擬的良好機遇;放眼世界,我們也強烈感受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憑借科技、經濟優勢給我們帶來的嚴峻挑戰和壓力。因此,為提高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作出貢獻,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中國的國際競爭力而拼搏,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莊嚴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