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旭日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蔡志明
實現中國現代化目標,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礎,這是中國早已確立的國策,然而作為發展科技和培育人才最重要支柱的高等教育,如今似乎正面臨艱巨挑戰。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從2007年到2010年四年間,出國留學人數從14萬多增加到28萬多;中國每年被美國大學本科取錄的學生由2006~2007學年的9988人,增加到2010~2011學年的56976人,增幅驚人;最近媒體亦頻頻報道,出國參加“洋高考”的學生出現劇增的勢頭,可見內地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優秀學生部分選擇出國留學,以實際行動對現時內地大學教育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中國大學制度趨向行政化,大學被視為政府行政機構的一個分支加以管理,向為人所詬病。在此制度之下,處長和科長之位可以位列教授之前,大學偏離辦學的宗旨,未能以學生學習和創造知識為本。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最近出臺了《高等學校章程制度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從2012年1月1日起實施,對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有劃時代意義,標志高校進入立憲時代,既明確了主管部門和高校的關系,有助保障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亦明確了高校的辦學方向和發展原則。
本文就如何在《辦法》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有以下的提議。
一是提供資源協助各高校制定和落實大學章程。制定和落實大學章程,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政府應訂出時間表,規定各高校制定和落實章程,并提供資源協助高校達成此目標。現時只有寥寥數間高校有大學章程,連內地最頂尖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均欠奉??深A見落實《辦法》將會是任重而道遠,提供適當的資源輔助必不可缺。
二是提供法律支持。現代大學制度的建構,需要有法律的足夠支持。以香港高等院校為例,《基本法》保障了大學享有自主和學術自由,為香港健全的高等教育制度提供了足夠的法律保障。所以政府應考慮在法律層面令高校享有更多自主權提供足夠保障,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奠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設立表現考核和質量保證的嚴格機制。為確保教學質量,應設立學生反饋和教授表現考核的嚴格機制;教師的職稱評定應以其教學和研究表現作為唯一標準。同時,在國家層面設立嚴謹的質量保證機制,邀請校外專家參與評定各高校的管治和教研水平,并根據評定的結果設立獎勵制度。
四是建立良好的大學管治架構和文化。僅憑法律和規章制度支持并不足以支持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制度應該輔以文化和氛圍的培養,才能彰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首先,大學應奉行良好的管治原則,有適當的制衡措施,授權與問責相結合,保持透明度。此外,培養大學開放氛圍至為重要,開放是一流大學的特征,大學應鼓勵大膽思維、勇于探索和創新、敢于質疑的個性和精神。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下,應積極提供學生和教師到海外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同時,鼓勵國際合作,促進海外學生和教師到中國高校交流,助高校走向國際化,定有助建立開放文化。政府應考慮在國際化方面增撥資源和建立相應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