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0所,北京7254信箱1分箱,100074)
航天領域的數字文化建設起步于本世紀初期,那個時候社會上一些大型數字文化企業已基本成型或成熟,聲像影視、網絡應用等,數字文化產品已普及到各個領域、各個階層。航天數字文化產業建立契機多為保障輔助科研生產,生產數字文化產品的企業不是軍品產業的延伸,就是民品保障部門轉型或重組,而專業也多集中在虛擬技術、網絡應用、數字多媒體、影視動畫、廣告設計、數字印刷等有限的幾個方面。在航天特殊的性質下,數字文化企業現階段的發展方針多局限于“在滿足系統內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參與社會競爭”,管理模式、體制機制、運營方式等參差不齊,各具千秋。中國航天事業肩負神圣使命,亟待加大航天數字文化建設的力度,加快速度,上規模,上水平,發揮應有的助推作用。
依靠航天品牌,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在轉型或重組后,發展雖平緩,但總還“有飯吃”。然而,像多數企業一樣,在自身資源被開發殆盡,企業的盈利和發展就再難有顯著突破。多元化經營可以說是航天企業發展數字文化的必然和唯一出路。以大多數航天領域文化傳媒企業為例,業務范圍一般包括影視動畫、廣告設計、展覽展示、數字印刷技術等,多個數字文化產業領域,幾項業務獨立發展,又相互依托,資源互助互利,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利用。
在管理結構上,大部分航天數字文化企業依舊襲用行政機關的部門構成,企業各部門行政事務和業務交叉較多,總體行政機關味濃重;為了產業的長遠發展,一部分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勇于改革創新,大膽施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總經理領導下的事業部制,具體模式為:總經理下設事業部經理,事業部內部設總監,事業部經理獨立負責各事業部經營管理,總監實質抓產品制作進程和質量,在分配機制上也全部按崗論績付酬。
為滿足業務的拓展和專業的需求,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從業人員構成基本為:航天在編職工+專業社招人員。航天企業在用人制度上進行了突破性嘗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按才用人,在嚴格政審的前提下,大量的專業社招人員進入航天企業,他們與在編員工同工作,同生活,同待遇。社招人員的進入,不僅充實了企業的專業需求,更重要的是給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帶來了當前數字文化業界最新的思想、活力和技術,使企業始終跟得上業界的步伐。
航天數字文化企業的專業大多集中在數字多媒體技術、影視動畫、廣告設計、數字印刷等幾個方面,這是由企業的“輔助科研”特點決定的,多數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在拓展、轉型或重組前也都是從事相關專業。
為配套服務科研生產,航天數字文化企業繼承航天工作作風,產品的策劃、制作、營銷各環節都有著嚴格的運作程序。“嚴、細、慎、實”工作作風,贏得了社會客戶的青睞,再加上航天品質的保證,企業除系統內客戶外,還與不少社會客戶保持了密切聯系。
航天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社會數字文化企業有所不同。在“軍民融合”的整體思路下,需要樹立系統性的思維方式、開放性的全局視角、市場化運作、差異化管理。系統性的思維,強調要從企業的整體出發,突破閉塞的純技術路線,以技術促文化,以文化帶技術,達到從內到外推動航天事業整體發展的遠景目標。開放性的全局視角,強調視野的開闊,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情,要進行全面的審視和思考。市場運作、差異化管理,強調要按照不同的體制、機制和運行模式,堅持市場運作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市場快速反應,有效降低運行成本,快速實現研發生產轉化,實現軍品項目和民品項目的互相促進。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數字文化產業一路逆流而上,直接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眾多發達國家由生產型主導社會向內容型主導社會逐步轉變。與此同時,世界的人文觀也在數字文化的影響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而數字技術與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就成了新時期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具體體現,它將對民族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們的分離和對抗則會導致傳統文化創新乏力和科學技術人文缺失。
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航天企業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十分重視。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太空家園館播放了由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制作的3D(立體)動畫電影《萬戶飛天》和《太空俠》,博得了中外觀眾的高度好評。在最初的官方遴選時,這兩部作品之所以能在眾多影片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它們蘊涵著純正的東方文化,最能代表中國的航天精神。反觀我國動漫市場,有些企業已經迷失了方向,大量的模仿、翻制,終于讓外國人用《功夫熊貓》給狠狠地將了一軍。《萬戶飛天》、《太空俠》以及《功夫熊貓》的成功,再次證明了我國數字文化產品要走出國門,必須植根于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也再次堅定了航天數字文化企業的發展方向及路線。
人才是文化產業的核心,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需要人才培養的與時俱進。數字文化產業是將高科技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創新型產業,是否能夠建立一支適應產業發展乃至推動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關系到產業的長期和縱深發展。
近年來,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十分重視對知識和能力結合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吸收,并與部分高校聯合開展了人才輸出合作,增加人才儲備;注重對員工成長的培養,追求科研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同步提升。在選用人才時,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優先選擇那些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優秀人才,這是人才進入航天需要將自身藝術能力和高科技相結合必需的素質要求,也是由數字文化產業飛速發展更新換代的特征決定的。
航天數字文化產業盡管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卻是穩中有快,除體制特殊性外,得益于在有限專業中的合理多元發展。誠然,放眼業界,數字文化企業多元發展例證數不勝數,然而就合理的多元發展方面,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大多做得很好。
目前,航天領域文化傳媒企業幾乎都涵蓋影視動畫、藝術設計、展覽展示、廣告策劃幾個業務板塊,這就是考慮到影視動畫可以應用于展覽展示,藝術設計可應用于影視動畫和展覽展示,展覽展示又可以反過來帶動影視動畫和藝術設計業務的發展,無形中相互拉動了各專業成長,擴大了業務范圍。不貪多,顧合理,在可以掌控的有限幾個行業中不斷做大、做強,航天數字文化產業的精兵路線,值得一些有志在數字文化產業熱潮中,作為一般的中小企業借鑒。
航天數字文化企業生存和生長在航天事業之中,而航天的設計、工藝、技術、設備、產品甚至于典型人物,無不存在保密問題,有些密級還相當高,這就給大部分不具備國家保密資質的航天數字文化企業,帶來十分的困難和極大的制約。在“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價值觀指導下,航天數字文化企業一方面堅持對員工進行經常性保密宣教、培訓和考試,建立嚴格的保密規定和制度,嚴把設備、載體特別是重點部位的保密關,同時注重處理好市場拓展與保密的關系、時間節點與保密的關系和社招人員多與保密的關系等,在各個環節牢固樹立“保密至上”的思想。
隨著數字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航天數字文化產業及其衍生行業將多姿多彩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給未來時代一個難以想象的驚喜。通過有關數據可以預見,航天數字文化產業將在數字幻象、虛擬體驗系統、數字長廊、全息互動幕墻、幻影成像、增強現實、3D影院、4D影院等多領域實現創新突破,推動肩負神圣使命的航天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軍民融合”的內涵是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去,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互兼顧、相互促進。對航天工業來說,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是應對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改革,實施全面體制機制建設和整體資源結構調整,利用軍品資源壯大民品發展,利用軍民品協調發展提升核心能力,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早在2006年初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中央領導就指出:“要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運用電子出版、數字影視、網絡傳輸等現代技術,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在掌控著國家最尖端科技的航天領域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是落實和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最好體現,航天民品應有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席地。設想,當航天民品若將數字幻象、虛擬體驗系統等先進數字技術全面開發利用,無疑會成為“軍民融合”的巨大助力。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當有更加先進、更加便利、更加符合人類審美的事物出現時,舊事物毫無疑問將被以最快的速度取代。在航天科研生產中,數字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2011年,航天某院展廳全面實現數字化展示,其中有大量數字展板,可以在虛擬屏幕實現360度展示,虛擬裝配、拆解,適合任何類型受眾觀賞參與,實現產品虛擬現實演示,無論預研模擬、毀傷效果、技術剖析等等,都可以用虛擬現實或三維技術演繹得真真切切。
將飛速發展的數字文化產業衍生出的更為先進的數字技術應用于科研生產,必將對航天領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助推作用。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先進的企業文化能夠直接提升企業形象,給企業帶來無限的活力,引導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當今企業文化最常用的表現方式,都來自數字技術,精美的宣傳冊,精彩的宣傳片,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展廳……都成為企業最好的名片。
數字技術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方式,目前來說的應用,多用于企業文化的宣傳。
形式上的展示萬變不離其宗,真正做好企業文化的宣傳,需要的是對企業文化的深入了解、體會。在航天領域,可以說只有航天人對自己的文化領悟得最深刻,航天數字文化服務于航天企業文化再合適不過了。
中國航天有許多優秀文化理念,如“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等,這些優秀文化不僅僅適用于航天,也完全適用于全國各行各業。
航天數字文化企業除了助推航天事業外,發揮宣傳載體的作用,將優秀的航天文化傳播出去,讓世人了解航天,讓航天精神感染世人,也是航天數字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應盡義務。
實現這個責任和義務的前提,是企業本身的做大做強和“走出去”。利用自身優勢和特色,以展現航天文化的優秀作品打入市場,將企業本身的發展壯大和弘揚文化的義務宗旨相輔而行,是航天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外樹形象,內輔科研,以新的表現手法服務航天,在航天領域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是與時俱進思想的高瞻遠矚,是航天使命的迫切呼喚。
[1]張軍.科技人員激勵規律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2002年.
[2]金壯龍.中國航天產業競爭力研究[J].復旦大學.2003年.
[3]汪禮俊.數字內容產業——英國經濟新引擎[J].通信企業管理.2008年第6期.
[4]賀艷.國際數字娛樂產業發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新視野.2010年第6期.
[5]裴秋菊.探索文化與科技的臨界點[J].文化月刊.2011年第12期.
[6]翁容.數字出版三問[J].印刷技術.2010年第15期.
[7]李婧;李凌漢.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政府調控[J].經濟研究導刊.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