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勇,何敏學
(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體育價值觀變遷下的當代中國體育發展之路
姜 勇,何敏學
(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以價值觀作為研究視角,發現價值觀的變化是社會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體育發展中出現的羈絆,究其原因是新價值觀與舊價值觀指導下的體育行為之間的沖突和矛盾。透過體育價值取向的歷史流變,從中探尋價值觀內在的生命力----人文精神,揭示體育中現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倡導在人文精神引領下的,以現代體育多元價值觀的視野,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具體的對策。
價值觀;體育價值;人文精神;體育發展
回顧歷史,體育價值觀的變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體育的發展之路。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利益的調整和布局對人的思想觀念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多元化的價值趨向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態勢,中國體育的發展要注入時代內涵,重新思考體育的價值導向[1]。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2010年"北京奧運城市發展論壇"的講話中指出"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我們在相當程度上還研究不透徹,認識不清晰,措施不到位。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在體育領域均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現。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要求我們認真研究新歷史條件下體育在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新特點、新定位[2]。”21世紀,中國背負08奧運的輝煌,面對紛繁多彩的體育價值,人們再次強烈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重塑體育核心價值觀。
價值是人類對于自我發展的本質發現、創造與創新的要素本體[3]。新價值觀會不斷挑戰傳統價值觀,其沖突的結果,總的看來是傳統價值觀被新價值觀的逐漸替代。體育是人類的一種價值實踐,體育價值觀是人類價值觀在體育方面的具體化。作為價值觀的固有屬性,體育價值觀的變化同樣是體育浸于社會中改革的前提,又是體育浸于社會中改革的必然結果。
由于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體育價值判斷標準的不同,體育價值觀曾出現過4種有時代性、代表性的價值取向[4]:
第一是錦標主義,即體育競技價值觀。在我國《體育詞典》中,競技體育是指在人體能夠承受的生理、心理負荷的范圍內,達到體育對人的生物性的改善效果。然而,現實中的“競技”二字內涵卻非如此單一。由于競技體育具有高度的觀賞性、競爭的激烈性以及廣泛的國際性等獨有特點,不僅受到群眾喜愛,也成為政治和經濟利益尋求的工具。面對政治、經濟、社會多方位的壓力,競技體育已經不堪受重。在這種情況下,當部分優秀運動員的成績在科技的支撐下突飛猛進時,其輝煌成果的背后,卻隱藏著著對人體的摧殘及人性的扭曲。這其實是異化了的競技體育價值觀。
第二是國家體育主義,即國家體育價值觀。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在特定的背景下,國家的體育價值選擇總是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如建國初期,中國體育價值的選擇就以"蘇聯模式"為指導,為的是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鞏固國家政權、提升國際威望。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在經濟和競技體育的發展,國家體育價值選擇的重心調整為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國人信心。在這兩個時期,國家通過在一系列的國際競技比賽中獲取獎牌來展示本國的綜合實力和良好的形象,國家體育價值突出體現的是金牌觀。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提出了新的奧運口號,“科技奧運、綠色奧運和人文奧運”,成為國家體育價值的新理念。
第三是體育商業主義,即體育經濟價值觀。體育雖然有著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但仍是包含在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體育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也被逐漸發掘出來。尤其是國家體育總局《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努力把體育產業培養成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的提出,把我國的體育事業進一步推到了經濟的大舞臺上。加之受益于我國體育事業高速發展,體育經濟產業迅速膨脹。體育在商業活動中被極力推崇,一方面是群眾體育消費需求的迅速增加,體育消費市場初具規模,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卻是功利體育游離于市場規律外,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的屢漩湍流,風暴洗禮。如此,體育的商業價值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推動下,成為一個主要的體育價值取向。
第四是體育人文主義,即體育本位價值觀。馬克思曾說過:“只有當物按照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時,人才能在實踐上,按照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系[5]。”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存在決定了體育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人的自然本性而言,體育是人的自然化的過程;就人的社會本性而言,體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當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而言,體育是促進人的個性、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這就是體育本位價值觀的本質闡述。
縱觀體育價值取向的歷史流變,不同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時代的重疊性,失去人文精神的體育價值觀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最終結果必然是遺棄;體育價值的終點即是人文精神的回歸,崇尚人文精神的體育價值觀才是永恒的,才是解決體育矛盾問題的思想指引,才能夠真正促進體育的發展。
2.1人文精神的實質
人文兩字摘錄于人文主義(Humanism)一詞。它強調對人的尊重、人格的獨立等。人文精神就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它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精神動力,能驅使人們去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自由奔放的情感和富于想象力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它是某種在使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活動中所折射出來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包容了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所有能給予人文關懷的思想[6]。
2.2體育的人文精神
體育的人文精神秉承了人文精神的一般意義,即始終以人為核心,關注人的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尊重人的個性需求與選擇,實施對人的終極關懷。體育的人文精神還有其獨特的內涵:追求體育、社會、自然三者和諧發展;追求人在體智、心理、道德三者全面發展;追求在競爭中提升人類的生存能力、實現人類友好關系;追求人類在體育活動中享受身心的完全自由感,激發創造力;追求體育成為維護人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最有益的方式[7]。在體育----人----社會的多維關系中,體育人文精神突出的是體育主體不斷解決其不良行為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從而實現精神和道德的完善。在這個完善的過程中,“與時俱進”是體育人文精神遵循的一個普遍定律,它將競爭、公平、協作、育人等體育精神內涵融合到自身的發展機制中,融合于政治、文化、經濟等的實際發展中,并互為影響[8]。
2.3體育人文精神影響下的價值觀多元化趨勢
2.3.1 競技體育的價值觀內涵的豐富。奧林匹克運動是競技體育的集中體現者,其中的競爭觀念、規則觀念、民主觀念、開放的觀念、民族觀念、協同觀念以及主體精神恰是體育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方面。季羨林、吳良鏞等150余位專家曾對"人文奧運"的內涵給予準確而生動的闡述:人文奧運會是通過奧林匹克運動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促進世界的和平與進步;就是通過奧林匹克運動,實現人類文化現象的廣泛傳播,促進各國圍繞人文精神進行文化交流;就是通過人人參與,展現全體人民的健康體魄,良好心態,文明言行,塑造國家形象,政府形象,民眾形象。
2.3.2 人性多元化的尊重。生理方面。人的體質不同,運動天賦不同,年齡不同,在生理上對體育的內在需求也會不同,這是人類對體育需求影響的客觀因素,也是制約人類體育運動極限的重要原因。當人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同時,必須要遵循人體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則,對人體將是破壞性的。生理屬性是人類對體育運動多元化需求的重要內在原因。
心理層面。每個人參與體育的目的不同,對體育運動的需求也不會有所不同,有的人把體育作為一種調節身心的娛樂方式,有的人又把體育當作意志磨練、自我提高的途徑,還有人將體育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基本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是多樣的、有層次的。同樣,人們在心理層面上對體育運動的需要也是多元的。
社會層面。社會群體可能具體到以家庭為單位,也可能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他們在體育參與中的價值定位不同,對體育的訴求也就不會有不同的聲音。
2.3.3 對人性的終極關懷。無論是在生理、心理、還是社會層面上,人們對體育需求的多元化體現的是人性的自由,無視這種需求,必然會造成人性的不羈或壓抑,使得體育異化為放蕩或奴役人性的事物。體育人文精神對體育價值多元趨勢的引導其實質即通過體育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
2008年奧運會,中國以51枚金牌雄踞榜首。國人沸騰的背后,卻無法遮擋中國體育面臨的一系列現實糾結。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2010年“北京奧運城市發展論壇"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體育的長足進步和輝煌成就,不應該阻止我們全面、冷靜地總結中國體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而應該更加冷靜地審視中國體育面臨的矛盾和問題[2]。”
在群眾體育領域,我國體育設施總體數量不足,人均體育場地和體育消費較發達國家而言仍處在較低的水平上;現有體育設施利用率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僅為28.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群眾體育仍然是體育事業的基礎性薄弱環節,其矛盾突出表現為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與有限的社會體育資源的不足。
在競技體育領域,奧運會金牌榜上的輝煌仍掩飾不了我國體育綜合競爭力明顯低于世界體育強國的窘況。運動項目的發展嚴重失衡,游泳、田徑等基礎大項相對薄弱;而以足球為代表的具有廣泛社會影響、深受群眾喜愛的集體球類項目仍在低水平上徘徊,無所建樹。另外,運動員文化教育、退役安置和傷殘保障等長遠性、根本性問題沒有得到全面、系統解決;體育產業總體處于發展初期,市場服務、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市場配置體育資源作用低效;體育道德與行業作風建設形勢不容樂觀。
4.1舉國體制下,金牌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
4.1.1 轉變思路,合理項目布局。首先要轉變思路。所謂金牌的質量,不單指項目成績的水平高低,一枚受群眾高度關注、社會影響面大的金牌的含金量當然要高。大力發展社會影響廣泛的"三大球"及其他單項競技項目;在鞏固優勢項目的前提下,積極挖掘潛優勢項目;重點扶持田徑、游泳等奧運會核心項目,對奧運競賽項目統籌合理布局。
4.1.2 深化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我國已成立28個項目運動管理中心,形成了國家競技體育項目獨立發展的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我們還要繼續深化改革,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即:專業化上“一條龍”,在精細化上出標準,堅持創新驅動,不斷豐富完善,注入鮮活元素,擔當“領頭羊”、“排頭兵”,帶領全國競技體育科學管理水平的提升[9]。
4.1.3 充分發揮競技體育單項協會作用。單項體育協會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體育社團機構。其經營性與公益性的雙重性質,要求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兩方面都要兼顧,做到:管辦分開、事(業)產(業)分開,明確責權;推進產業部分的實體化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立賽事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化管理和經營各種賽事;利用協會組織的社會影響力,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性活動,努力做到公益性和產業性促進和提高。
4.1.4 改革完善競技體育競賽體制。首先,改革完善全運會競賽規程:冬夏季全運會分離舉行,分別排列,并將全運會與奧運會賽制全面接軌,優化比賽項目,擴大參賽團體和人員,可以考慮華僑、華人體育代表團的參賽;其次,引導比賽趨向市場化,尤其針對奧運會奪金權重大的項目,結合社會流行特點,積極培育項目文化,打造明星運動員,開拓競賽市場;再者,適當獎勵:可從廣告等收入中以一定比例獎勵協會和運動員,以提高協會積極性,鼓勵運動員創造優異成績。最后,建立全國競賽信息化平臺,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提升競技體育競賽管理信息化水平。
4.1.5 優化競技體育專業訓練團隊人才結構。以“劉翔模式”為研究點,實行復合型訓練團隊模式,建立教練復合型團隊;充分發揮教練員學院的資源優勢,對教練員進行專業的系統培訓,重點培養年輕教練員;大力引進體育賽事經營管理人才,優化人才結構[9]。
4.2進一步發展群眾體育
北京奧運會之后,公眾的金牌情節日趨淡化,運動休閑和健康體育意識不斷增強,體育娛樂價值觀、體育健康價值觀等順勢勃發[10]。體育終究是為大眾服務的,競技體育巨大成功的成果最后也必將向群眾體育回歸,達到全民的同樂。這也正是體育人文精神終極目的的體現。
4.2.1 重視競技體育的同時,將發展重點向群眾體育轉移。增加一些群眾體育休閑的場所,完善配套設施,配備專人管理;同時體育競技人才定期深入基層,尤其要發揮體育明星效應,深入社區,與群眾互動;院校體育學者定期到群眾當中開展體育常識普及,解決老百姓在日常體育鍛煉中遇到的困惑;重視偏遠地區、農村地區的體育開展,給予政策引導、資金扶持。
4.2.2 從立法的高度上保障群眾參與體育的權利。進一步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從立法的高度上保障群眾參與體育的權利。如在新建小區中要求配套一定的體育設施和活動場所。同時,建議政府部門將群眾體育開展納入政績考核,層層落實,以行政的手段監督、保障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權益。
4.2.3 政府與社會同謀體育發展。通過體制的創新,廣泛地吸收社會力量來辦體育,鼓勵支持社會體育團體的發展,從而形成政府與社會共謀發展體育的良性機制。
4.3以“運動員”為本的文化教育、就業安置、傷殘保險
4.3.1 大力發展體育職業教育。人文精神的終極體現就是對人的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運動員就是要通過體育這一方式積累進入社會的資本,除了掌握好的運動技術外,還需有良好的文化教育。根據我國的現狀,應聯合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共同開展體育職業教育,特別是體育高等職業教育,幫助運動員更好地融入社會。如以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編制相應的教材及教學計劃;安排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內容:社會指導員、健身指導員、賽事管理等;完善專科、本科、研究生等各階段的體育職業教育體系。
4.3.2 積極開展退役運動員轉型期培訓。國家相繼頒布關于加強運動員保障的文件,同時增設了專門的人才服務機構,并對退役運動員就業指導工作給予資金扶持。依托現有國家政策,各地應積極開展退役運動員轉型過渡期培訓工作,設立運動員職業發展公益機構(如職業技能鑒定站、創業培訓班等),采取資助、免費職業培訓或咨詢等形式,對運動員在轉變就業態度、補充就業知識等方面給予具體的、可行的指導工作,對運動員的職業發展提供幫助。
4.3.3 開辟領取失業保險渠道,保障保險賠付金的發放。體育部門與勞動保障部門及其他職能部門配合,利用現有政策制定相關條款,尋求退役運動員失業保險金領取渠道,為其退役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同時,制定有關運動員賠付金發放情況的監督檢查規定,定期檢查,確保運動員的權益。另外,大力培養各地方建立運動員保險分支機構,在上級部門的指導、監督下,具體實施有效的保險工作。
4.3.4 加大宣傳,用法律手段加強管理。向熱愛和關注體育事業的社會各界開展宣傳活動,創造良好氛圍。同時,進一步加強體育部門與教育、人事、勞動保障、財政等部門之間的聯系,加大宣傳力度,爭取支持。最后,以《體育法》為基礎,用法律的手段,為運動員的教育、就業和傷殘保障做好管理和監督工作,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將運動員的利益保障落到實處[11]。
4.4發展體育產業,發揮市場對體育資源的配置作用
4.4.1 推廣以“人文產業”為主的體育產業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北京奧運會的后續影響力以及對現代服務業的帶動效應,積極推廣“綠色產業、科技產業”,尤其是“人文產業”的體育產業發展理念,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倡導可持續發展的體育產業發展觀,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文體育基礎,促進和引導我國體育產業的良性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以保障我國體育產業持久、健康、快速的發展[12]。
4.4.2 強化政策導向,營造體育產業發展寬松環境。對體育產業給予優惠稅收和金融政策支持,并對體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優惠政策;以保障體育消費者權益為出發點制定和完善體育產業發展政策和法規,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切實建立現代化的產權制度,促進體育資源的合理流動。
4.4.3 強化市場導向,加快體育產業市場開發力度。對體育產業實行市場化運作,實施品牌戰略,提高我國體育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有效供給,拓展競賽表演市場,并賦予相關的產品服務、供應、商標和徽章等權利來調動和激發有效需求,促進體育產業發展;還需大力培養和扶持大型體育中小企業,鼓勵做大做強;開發新的體育產業項目,如以體育促旅游,旅游又推動體育產業發展;也需我們進一步拓展體育用品市場,推廣體育產業發展。
4.4.4 培育體育產業買方主體,加強體育產業人才梯隊建設。一是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建設一定數量的既能舉辦比賽,又能向社會開放的多功能、多類型的中小型體育場館;二是將培育體育市場與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結合起來,通過媒體的宣傳,激發廣大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使體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3];三是從我國體育市場的實際出發,通過人員崗位培訓、在職進修,培養一批熟悉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的體育人才;招聘引進一些非體育部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優化人才結構;還可以通過在體育院校設立相關專業,集中培養從事體育市場經營管理的專門性人才。
4.5加強體育道德與行業作風建設
“公平競爭”是現代體育的核心價值,也是體育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之一,它通過有效的社會機制和途徑輻射到社會系統中,從而作為整個社會主體的意識而存在[8]。
4.5.1 體育道德建設和體育法制建設相結合。首先,加強立法工作,對各種違反體育道德的行為如“假球”“黑哨”等不僅要進行道德制裁,還要做出明確的處罰規定。同時,完善體育方面法律的修訂工作,盡快先將關系重大的體育道德行為法制化,并加大對情節惡劣、不良影響大的體育違法行為的處罰。
其次,建立健全體育法制工作責任制度,加強體育執法工作,定期開展體育系統的全體干部體育法制學習和培訓,使其更加嚴肅、公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最后,加大體育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拓展體育法制宣傳渠道。通過培訓、咨詢、講座或體育比賽等多種方式向廣大體育活動主體進行體育領域法律法規的教育,充分發揮報刊、電視等媒介的宣傳和輿論監督作用,對于違反《體育法》的典型案例,要敢于曝光。同時,建立健全體育法律法規咨詢、援助機構,為廣大體育活動主體提供需要的法律服務[14]。
4.5.2 體育道德建設和體制建設相結合。首先,完善體育道德監督機制,充分發揮輿論的監督效應,多方位多渠道的監管體育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
其次,完善體育領域的財富分配體制。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下,鼓勵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的多種分配方式。
最后,完善對體育道德行為的獎勵機制。宣揚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核心的各層次的體育道德,正面教育,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參與體育道德實踐活動;大力宣傳、表彰體育道德實踐中的先進人物和事跡,樹立榜樣,發揮教育者良好的體育道德表率作用,形成輿論;建立和加強獎勵體育道德行為高尚者的立法和制度。
體育價值的選擇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每一時期的價值選擇都有著時代的烙印。“與時俱進”是體育人文精神存在和弘揚的一個普遍定律,它以人性發展程度為主線,以不同層次的價值實現為結構,并將競爭、公義、教育等體育精神內涵融合到自身的發展機制中[8]目前我國體育的浮躁、功利等一系列負面問題急需人文精神理念的滋潤與啟迪,在尊重多元價值觀的選擇下,以人文精神培養人,弘揚"以人為本"價值理念,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新發展。
[1] 孫科,杜成革.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及其變革走向[J].體育學刊,2011(1):4.
[2] 劉鵬.直言中國體育五大矛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0-08/09/c_12423097.htm.
[3] 王文平.對人生價值的詮釋[J].科教文匯,2010(8):20.
[4] 許正林.后奧運時代體育價值取向與體育可持續發展[J].體育科研,2009(1):32.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6] 陸士楨,孟登迎.人文精神與意義探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4-9.
[7] 齊書春.體育的人文精神與意義探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3):68.
[8] 宋亨國.中國當代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2):18-21.
[9] 駱先鳴.我國經濟體育發展方式轉變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教練員報,2011(2):40-42.
[10] 馬德浩,季瀏.新時期的三大改革對中國體育發展方式改革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1(5):16.
[11] 李晨峰.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政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31.
[12] 姜鵬飛.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0:31.
[13] 李征.我國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關聯度分析[D].西南大學,2010:42.
[14] 李禮.新形勢下對加強和完善我國體育道德建設的思考[D].重慶師范大學,2011:24.
TheAnalysisofContemporaryChinaSports’DevelopmentfromtheViewofSportsValueChanges
JIANG Yong, HE Min-xu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Through the value analysis, found the values change is the premis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Sports cause obstacles, the reason is new values and old val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ports behavior conflict. Through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sports value orientation, from which we can explore values inherent vitality----the humanistic spirit, reveals the physical reality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existence and problem, advocate in the humanistic spirit, to modern sports multiple values view, solve the problem that exists at present, and giv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value; sports value; humanistic spirit; sports development
2011-12-28
姜 勇(1979-),男,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1004-3624(2012)02-0006-04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