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正權 李乾晉
你了解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嗎
□ 李正權 李乾晉


“懲罰性賠償”一詞對許多消費者來說也許還很生疏。《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于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第47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這是我國法律中第1次出現“懲罰性賠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雙倍賠償”,《食品安全法》規定的“10倍賠償”,曾經也被人們視為“懲罰性賠償”,但法律并沒有明確指明這就是“懲罰性賠償”,而且其“懲罰性”也并不鮮明。事實上對相當多的商品和服務來說,增加1倍賠償,甚至10倍賠償,不管是對消費者還是對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幾乎都是毫無意義的。1瓶飲料能值多少錢?增加1倍還不夠消費者的車費呢。即使賠償你10倍,賠你1箱10箱飲料,又能值多少錢?
所謂懲罰性賠償,是指被告的行為異常嚴重,但又不足以在刑法上定罪時,公共政策要求給予某種經濟上的懲罰,作為補償性賠償之外的附加賠償。美國商務部制定的《統一產品責任法范本》規定,如果原告通過明確的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其所受的傷害是由于產品制售者粗心大意,根本不顧及使用者、消費者或其他可能受產品傷害的人的安全所致,法院就可以判決給予懲罰性賠償。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口的煙火在國外引起多起人身傷害的產品責任事件。最為典型的是美國斯考特兄弟倆在燃放煙火時發生事故,右眼被炸傷。作為法定代理人,其父母要求賠償600萬美元,其中100萬為人身傷害,500萬為懲罰性賠償。在美國的實際案例中,懲罰性賠償是產品責任判決的主要內容。而在我國,由于沒有明確“懲罰性賠償”條款(甚至連補償性賠償也不完全),消費者的實際損失往往大于所獲得的賠償。因此,消費者因產品質量問題而上法院的極少,企業往往有恃無恐。
《侵權責任法》關于產品責任“懲罰性賠償”的規定,開創了中國產品責任的新歷程,不管是對消費者還是對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都將產生實際的并且深遠的影響。隨著產品侵權責任的嚴格實施,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產品質量,特別是可能影響人身健康和安全的產品質量特性得到提升。
《侵權責任法》既規定了一般的侵權責任,又規定了7項特殊的侵權責任,而產品責任位居7項特殊侵權責任之首,是侵權責任中最重要的內容,而且只有產品責任才規定了“懲罰性賠償”。那么,為什么只有產品責任才可以請求“懲罰性賠償”呢?
在現代社會,產品可能存在的缺陷隨時隨地都可能給我們造成損害,或者損害我們的生命和健康,或者損害我們的財物(包括產品本身)。懲罰性賠償之所以必要,不在于消費者得到更多的補償,而在于迫使生產者放棄故意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故意放松質量控制的行為。假冒偽劣產品之所以泛濫,與不受或受不到真正打擊相關,產品質量之所以有相當部分不合格,與制售不合格產品不會給生產者帶來重大損失是密切相關的。飲料中有懸浮物,有蒼蠅蚊子,有其他異物,消費者未發現,生產者什么事也沒有;即使發現了,賠你兩瓶,甚至賠你1箱又何妨?要消滅類似質量問題,生產者要加強質量控制,那該花多少錢?賠你1箱那點錢與之相比,幾乎微不足道。正因為如此,不少飲料廠家都曾經發生過類似的質量問題,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出現。新聞媒體曝光也好,消費者找上門去也好,他們往往都不理睬。如果有“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對這樣的生產者給予“懲罰性賠償”的判決,賠償金額大于其加強質量控制的費用,哪家生產者還敢不理不睬呢?但僅靠行政處罰,是不可能嚇倒那些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廠商的,況且哪個行政法規能夠有這樣的規定?哪個地方政府又真下得了手?
行政處罰的罰款和罰金是政府收去了,而懲罰性賠償是針對消費者的賠償,與《產品質量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的罰款,與《刑法》規定的罰金是完全不同的。罰款和罰金不能代替“懲罰性賠償”,“懲罰性賠償”也不能代替罰款和罰金。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對那些制售假冒偽劣的廠商起到一點威懾作用。
僅從字面上來看,“懲罰性賠償”就是超損失賠償。被侵權人獲得的“懲罰性賠償”,實際上包括補償性和超補償性兩個部分,其功能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
其一,補償性部分對受害人的直接的實際損失予以“等值”賠償,既包括對物質損失的補償,也包括對精神損失的補償。雖然《侵權責任法》也規定了“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又規定了嚴格的條件,因產品責任造成的侵權,一般來說難以達到規定的條件,被侵權人很難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消費者購買到劣質產品后,精神往往也會受到損害。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懲罰性賠償”來“補償”精神損失,可以給被侵權人一點“精神安慰”。
其二,超補償性部分,也就是超過被侵權人直接損失的部分,是被侵權人在受到的直接損失范圍之外多獲得的部分,是對被侵權人在直接損失之外不能得到的,或不能計算的,或不被認可的,諸如機會損失之類的損失進行的“補償”。事實上,在產品責任中,被侵權人的許多損失是不可能完全用金錢來計算的。人的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其心理上的痛苦不是一點精神賠償就可以消除的。從法律角度來看,這些不能計算的損失,這些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機會損失”,只有通過“懲罰性賠償”來進行“補償”。

按照《侵權責任法》規定,被侵權人請求“懲罰性賠償”必須具有3個條件:其一,侵權人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也就是說,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存在某種程度的侵權故意;其二,這種存在缺陷的產品通過生產、銷售,給他人造成了實際損害,也就是說,被侵權人已經受到實際損害,存在受到實際損害的事實;其三,這種損害不是一般的損害,而是“死亡或健康嚴重損害”,也就是說,被侵權人受到的損害程度相當嚴重,一是死亡,二是“健康嚴重損害”。要請求“懲罰性賠償”,這3個條件缺一不可。因此,并不是產品給消費者造成侵權的事實后,消費者都可以請求“懲罰性賠償”。
按《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產品應當“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準”。也就是說,產品只要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就可以不承擔產品質量責任。《侵權責任法》沒有類似的規定,也就是說,產品即使是符合相關標準的,但如果存在缺陷,如果這種缺陷又是生產者、銷售者明知的,依然要承擔產品責任,被侵權人依然可以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另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的“雙倍賠償”,與《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也是不相同的。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只要“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而且消費者又存在受到損失的事實,消費者就可以要求“雙倍賠償”。“雙倍賠償”的前提,核心是經營者有“欺詐行為”,而沒有消費者受到損害的程度要求。而在《侵權責任法》中,除非已經造成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就不能請求“懲罰性賠償”。
同樣,《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與《食品安全法》規定的“10倍賠償”也不是相同的。在《食品安全法》中,只要食品的生產者生產的食品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消費者就可以要求“10倍賠償”。其前提的核心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對食品生產者來說沒有是否“明知”的要求,對消費者來說都沒有實際受到損害的要求。而在《侵權責任法》中,既有“明知”的要求,又有受到實際損害且損害必須達到“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要求。
很遺憾的是,《侵權責任法》并沒有規定“懲罰性賠償”的額度。這可能與產品的多樣性有關,有的產品價值可能成千上萬,有的產品價值可能只有幾分錢幾毛錢,如果僅僅以產品的價款為基數來規定“懲罰性賠償”的額度,顯然不合理。一粒價值幾分錢的藥丸可能致人殘疾,也可能致人死亡,哪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是“萬倍賠償”,對被侵權人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法律只好將“懲罰性賠償”的額度交給具體辦案的法官,由法官按照案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自由裁量”。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剛剛建立,很多方面還不完善,加上人們的思想觀念還需要更新,因此,目前我們還不能期望在短期內就出現像美國斯考特兄弟倆燃放煙花爆竹受傷那樣的判例,不能期望實際損失賠償100萬,而“懲罰性賠償”500萬的判例。不過,隨著《侵權責任法》的正式施行,“懲罰性賠償”將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也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類似的判例也將出現。作為消費者,我們且熱切地關注著吧。
《侵權責任法》的正式施行,給企業敲響了一個警鐘。不要輕視“懲罰性賠償”這5個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其結果對企業來說可能是相當嚴重的。一次“懲罰性賠償”,很可能導致一家企業衰敗,甚至可能導致1家企業破產倒閉。以實際損失賠償100萬,“懲罰性賠償”500萬為例,試問有幾家企業能夠承受如此打擊?因此,企業應當認真研究《侵權責任法》,確定避免“懲罰性賠償”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避免“懲罰性賠償”,就必須確保自己的產品不存在缺陷。缺陷不等于不合格,按ISO9000給出的定義,缺陷是指“未滿足與預期或規定用途有關的要求”,有缺陷的產品可能是不合格的產品,但缺陷可能比不合格更嚴重;也可能是合格的,如果反映該缺陷的相關要求并沒有寫進標準或規范之中。按《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產品責任就是產品缺陷責任,這種責任是一種無過錯責任。企業在設計、采購、制造、儲存、運輸、交付、售后服務等過程中,都必須嚴加控制,防止產品出現缺陷。
其次,一旦發現自己的產品存在缺陷,就必須立即停止生產、停止銷售。按《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只有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的,才可能承擔“懲罰性賠償”的責任。如果知道自己的產品存在缺陷,卻繼續生產,繼續銷售,那就構成了“侵權故意”,也就是故意要侵犯他人的權益。這樣,不給予“懲罰性賠償”的處罰,就可能造成大家都不怕侵權的混亂后果,社會是肯定不會允許的。
再次,發現產品存在缺陷后,除了立即停止生產、停止銷售外,還必須及時采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按《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如果不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也可以視為企業“明知”產品存在缺陷的證據,從而受到“懲罰性賠償”的處罰。
第四,如果產品缺陷已經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企業必須及時為消費者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按《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也就是說,如果企業不能及時為消費者排除妨害、消除危險,也可能被視為“明知” 產品存在缺陷的證據,從而受到“懲罰性賠償”的處罰。
最后,如果產品缺陷已經給他人造成了損害,包括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企業應當及時與受損害者溝通。通過協商,盡可能進行補救,盡可能滿足受損害者的要求,給予補償和賠償。法庭外的協商往往可以避免“懲罰性賠償”, 對企業可能更劃算。一是可以降低打官司的費用,二是可以減輕企業的聲譽損失,三是可以挽回消費者的信任,四是協商的賠償很可能低于“懲罰性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