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山(江蘇省司法廳法制宣傳處 江蘇南京 210024)■文
從2008年起,江蘇省司法廳借助文化強省的大勢,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拉開了法治文化建設的大幕。五年的探索與實踐,江蘇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經成為全國法制宣傳工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具有江蘇特色的品牌。如何在更高的起點上推動江蘇的法治文化建設,是“六五”普法期間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課題,更是深化法治江蘇建設的重要任務。本文擬從實務工作者的視角,立足江蘇法治文化的實踐,對法治文化建設作一粗淺探討。
法治文化的概念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法治文化觀突出了法治實踐中的主觀方面,把法治文化界定為法的現象中的精神部分,即由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決定的,在歷史過程中積累下來并不斷創新的有關法和法律生活的群體性認識、評價、心態和行為模式的總匯,包含了法律心理、法律意識、法律思想三個層次。廣義法治文化觀則把法治文化視作一個綜合體,認為法治文化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而成的共識性的法治價值觀,以及由這種價值觀支配的法律規范和法治實踐活動的總和,具有觀念、制度、實踐三個形態,這三個層次雖有表里之別,但相互開放,彼此影響。法治文化定義的狹義與廣義之分,反映了學者們研究立場和角度的差別,分歧仍然主要體現在對文化的不同理解,相應地也產生了對法治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法治文化既然是一個合成詞,就應從法治和文化兩個角度來審視、界定其內涵外延。從人類法治活動的角度來看,法治首先是以某種觀念、思想或者是以某種法治的理想、要求及其他形式存在,這些觀念或要求被普遍認可,尤其是被國家的統治者認可后,上升為國家的基本治國原則或具體化為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并成為事實的狀態,即法治狀態。在這個意義上,法治文化可以被理解為人類法治實踐活動的總和,既包括人們對法律的思想、意識、感情、信仰、知識、理論等精神方面的內容,也包括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和法律組織機構、設施等制度層面的內容。同時,從文化學角度上,法治文化可以分為顯型結構上的法治文化和隱型結構上的法治文化。顯型結構層面的法治文化可分為法律法規、法律制度和法律設施。隱型結構層面的法治文化可分為法律心理、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和法律思想。從理論上講任何一種法律文化從內容上或結構上都應當是顯型層面上和隱型層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協調統一,即有形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法律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無形的法律意識形態之間的協調統一。所以,廣義上的法治文化概念又更為接近一般語境下對于文化一詞的寬泛理解。
因此,我們的理解是,所謂法治文化,是指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形成和積累的對法治理念和法治實踐的群體性觀念和行為模式,以及與之相應的體現民主和法治精神的法律規范、制度、組織機構、設施等構成的法治生活的整體。從此概念出發,完整的法治文化建設應該包括科學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和全民守法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法治文化建設提出的本意出發,從工作實際出發,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可以理解為: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相適應,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全體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識與行為方式。相應地,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應該集中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重心就在于擴大提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針對性、實效性,從而解決我國公民對社會主義法治的心理認同問題,培養全體公民遵守按照社會主義法治原則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推動全社會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辦事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綜上所述,法治文化是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管理實踐與理論探索的總結。
法治文化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我們一方面強調司法行政機關的主導作用,強化引力、凝聚合力、善于借力,另一方面十分重視融入和滲透,最大限度地拓展法治文化建設的發展空間。這是江蘇省五年來法治文化實踐的基本思路。
——與理論研究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定位。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全新的課題。為營造氛圍、統一認識,我們首先從務虛入手,先后聯合南京、無錫、南通、蘇州、常州等地,組織法治文化論壇等各種高層次、多形式、多層面的專題研討,厘清內涵外延,廓清工作思路,力求統一思想。強烈的共識為法治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去年,省委宣傳部、省依法治省辦、省文化廳、省廣電局、省新聞出版局等相關部門,全力支持省司法廳,提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這是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法治文化建設的專門性文件,重點闡明法治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實施途徑和保障措施,明確省司法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組織領導機制,力爭到2015年,法治文化陣地覆蓋每個市、縣(市、區)和鄉鎮(街道)、村(社區),培育10 個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知名法制專題、專欄,開展全覆蓋的法治文化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文化需求。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后,相關部門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精神,又聯合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實施組織保障體系完善、建設能力提升、作品創作繁榮、傳播體系優化、法治文化惠民等“五大行動”,進一步健全組織架構、完善政策措施、細化目標任務,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加快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法治文化體系。
——與社會發展融合,拓展法治文化陣地。法治文化建設要順利展開,必須突破陣地建設立項難、投入大的瓶頸。因此,我省始終強調要主動協調,多方聯手,借勢打造與城鄉環境協調、與生態融合的法治文化設施,法治文化陣地在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的覆蓋率明顯提升,形成了多樣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與文化建設融合,豐富法治文化作品。法治文化建設可以解釋為通過文化的形式表現法治、宣揚法治、倡導法治。但現實中,既理解法治,又精通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匱乏,嚴重制約著法治的文化化,制約著法治文化作品的創作。全省注重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文化江蘇”建設的有機組成,努力破解法治文化建設專業力量弱、基本隊伍小的難題,通過法律人和文化人的整合,大力推進法治文化作品創作。一是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建設,組織專家挖掘整理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法治名人故事、法制典故、法治警言等法治文化資源,以形象生動的碑刻、石刻、雕塑、壁畫、燈箱、標志牌、瓷版畫,點綴布置各類法治文化陣地。二是在各級宣傳文化專項資金中撥付專款,明確省“五個一”工程獎對優秀法治文化作品的研創給予重點支持,鼓勵發動美協、作協、音協等文化團體,扶持引導文化企事業單位開發推廣優秀法治影視戲曲作品,積極創作編排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法制故事、法治文藝劇本、法制漫畫,不斷豐富法治文化作品形式。三是組織專題活動,強勢推動法治文化作品創作。2009年、2010年,省司法廳連續開展了法治文化“六個一”活動,2011年、2012年,又連續開展“法治文化建設年”、“法治文化建設推進年”活動,直接推動各地創作編排法治文化作品。豐富了法治文化作品的教育性和導向性。
——與群眾生活融合,優化法治文化載體。培養公民的法治意識,使抽象、枯燥的法律規則、法律概念入腦入心,并成為公民的行為準則,必須突出法治文化的大眾性、娛樂性和廣泛性。一是貼近群眾生活需要,開發制作臺歷、掛圖、雨傘、折扇、撲克、書簽、杯墊、環保袋等各類載體,廣泛傳播法治文化, 《小強進城》普法撲克、“寧寧學法”書簽,深受基層群眾喜愛。二是運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戲曲、故事、春聯、年畫、短信、書畫、動漫等各類藝術形式,有效傳播法治文化,無錫吳歌、丹陽田歌、張家港方言小品、六合四合農民畫、睢寧兒童畫,已經成為各地家喻戶曉的法治文化品牌。三是發動民間文化骨干,以鄉土文化寫法治、演法治、唱法治、講法治、畫法治。不同層次的基層法治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與新聞傳媒融合,推動法治文化傳播。省司法廳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聞媒體公益法制宣傳的意見》,推行了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公益法制宣傳教育季度備案制,由各級黨委宣傳部門、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明確年度宣傳任務和重點,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管理部門積極引導和協調新聞單位做好公益法制宣傳作品的制作刊播工作,文明辦、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定期不定期檢查公益法制宣傳作品刊播情況,有效強化傳統媒體傳播法治文化的內在動力。
經過幾年的努力,江蘇法治文化建設實現了五個方面的突破:組織領導體系基本完善、法治文化作品豐富多彩、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形式多樣、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法治文化傳播體系基本形成,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
當前,以法治文化為引領,提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水平,已經成為江蘇各地的一致共識和自覺行動。如何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江蘇省法治文化建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如何打造更精更亮的法治文化品牌?筆者認為,在今后的實踐中,必須著力處理好以下八個方面的關系。
一要處理好粗放與集約的關系。過去幾年,江蘇在摸索中實踐,基本解決了“有”的問題。隨著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推進,必須更加理性地、科學地謀劃,把著眼點和工作重心放在“精”的問題上,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從點到面、從粗放建設向集約建設轉變。因此,“六五”普法開始以來,江蘇一直強調全省13 個市要堅持“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錯位發展、特色發展,避免重復、雷同,著力構造體現時代特征、江蘇特色的法治文化體系。
二要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從全局講,法治文化建設是要發揮熏陶、感染、引導、示范功能,傳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從局部講,各地的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在堅持法治主題的前提基礎上,充分挖掘自身獨有的文化資源,這樣,既增加當地公民的自豪感,也更加吸引受眾,收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三要處理好固定與互動的關系。陣地建設,一定要有互動性,才能有吸引力,否則就是聾子的耳朵,起不到教育熏陶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地址的選擇,設備的安置,還是內容的鋪排,要講究互動性、參與性。
四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任何一種形式的針對特定人群的法治文化場所、作品,都必須貼近受眾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切忌一刀切,才能有共鳴,才能有認同。如農民法治文化公園,既要雅俗共賞,也要下里巴人;青少年法治教育場館,就應該布置與青少年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內容,并且形式要更活潑,更生動,更直觀,才有趣味性、互動性。
五要處理好行業與地方的關系。相對而言,地方法治文化陣地和載體的建設,應當要體現綜合性,展示法律的基本特征,展示良法善治,展示法治建設的累累碩果,注重大眾化;行業的則要體現行業、系統特色,如法院法治文化,廉政法治文化、稅務法治文化、質檢法治文化,更多的需要注重專業性。
六要處理好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江蘇省法治文化的陣地建設,或者說物質硬件建設已全面啟動,如何做到物質載體與精神產品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江蘇下一步必須集中精力探索的課題。一個完整的法治文化體系應當是知識普及、觀念引導、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沒有軟件呼應、精神支撐的法治文化陣地,是沒有生命力的。
七要處理好當前與未來的關系。適度的超前性是法治文化建設的生命所在。在這方面,個別地方兼顧不夠,運用中國古代的法制人物、故事太多,現代法治建設的成果展示不夠,現代法治建設遠景展望不夠。因此,江蘇省司法廳已要求各地注意這個問題,強調法治文化陣地和載體建設,既要立足當前,更要注重未來,立足建設法治化社會,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注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注重法治的平衡、調節和支撐。
八要處理好實踐與理論的關系。江蘇法治文化發展到今天,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質的飛躍,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既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更是指導推動法治文化可持續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盡管江蘇已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正在設計研究課題,準備立足江蘇、面向全國,進行主題研究活動,在借鑒、傳承、揚棄、發展中,進一步推進全省法治文化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