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玲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 北京 102488)■文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規定被很多學者稱為開中國“公益訴訟”之先河。新民訴法于2012年8月31日生效,我國的公益訴訟將名正言順地進入公眾的日常生活中。
公益訴訟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法,是由市民提出的。公益訴訟實際上是針對私訴來說的。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把法律劃分為公訴和私訴。公益訴訟是包含在公訴中,但公益訴訟又不等同于公訴,公訴除了公益訴訟還包括刑事訴訟和后來的行政訴訟。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在歐洲也出現大量的公益訴訟。但中國由于封建社會漫長,人們思想保守,對自身權利的認識不足,再加上文化上“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民族心理,造成了中國一直沒有出現公益訴訟。建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工業化不可避免地給社會帶來一些副面影響,如阜陽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頻頻曝光,人們越來越需要一種機制來制約這種公共侵權,及時保護公共利益。中國引進公益訴訟制度成為人們的共識。什么主體能夠提出公益訴訟,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世界上共有三種模式:(1)一元與多元訴訟模式,包括:①國家訴訟;②團體訴訟;③公民訴訟;④相關人訴訟;(2)公民直接起訴與前置審查起訴模式。(3)事后追懲式訴訟與事前預防式訴訟模式。我國的訴訟模式以前采用的是一元的國家訴訟模式,新的民事訴訟法出臺后,我國由一元的國家訴訟模式改變為二元的國家訴訟和團體訴訟模式。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筆者認為擴大公益訴訟是一個趨勢,但是把公民作為訴訟主體還需要一個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素質的提高,公益訴訟的主體擴大到個人應該是一種趨勢。國家、集體利益的落腳點就是公民的利益,對公民利益的侵害是最具體的,如果把原告主體資格擴大到每一個公民個人,才能夠真正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些人說這會不會使中國也會像美國一樣出現訴訟爆炸,筆者不認同此觀點。美國人的維權意識相當強,托克維爾對美國人對權利的尊重和重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沒有一個偉大人物沒有德行,沒有一個偉大民族不尊重權利。①〔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上卷)》,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衡量一個國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標,就是法律將多少道德觀念轉化為權利觀念了;道德觀念和權利觀念的接合部越大,法治的程度就越高”②湯維建:《試論美國的民事訴訟法律文化》,《法律科學》,2000年第3期。。而我國恰恰相反,中國人的維權意識長期缺乏,中國也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訴訟爆炸。我國與其說是訴訟爆炸,不如說是司法資源的缺乏。
如果中國出現訴訟爆炸,說明中國人的法律意識真正提高了。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湯維建教授說:“訴訟爆炸也不是只有壞處,沒有一點好處的社會現象。唯物辯證法承認任何事物都像硬幣一樣,有其正面和反面。因為政府擔心市民提起訴訟,制造商擔心消費者提起訴訟,雇主擔心雇員提起訴訟,甚至于父母擔心孩子提起訴訟,醫生擔心病人提起訴訟,教師擔心學生提起訴訟,律師擔心當事人提起訴訟,在一對對管理和被管理、服務和被服務、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中,處在主導地位的一方,擔心相對被動的一方向他起訴,恐怕對改進他們的行政和管理意識,提高他們的服務質量和產品質量,沖破性別、年齡和種族的歧視性慣力,強化優質的教育觀念,都是有好處的吧?”“事實上,這些最初被嘲諷為‘奇案’的起訴人,往往都是在某一個領域領風氣之先的人。他們在訴訟觀念和社會理想的開拓上,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作出了貢獻。③湯維建:《試論美國的民事訴訟法律文化》,《法律科學》,2000年第3期。”顏運秋教授甚至認為公益訴訟不僅是訴訟制度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它完全可以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而成為我國官治走向民治的轉折點④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比如2011年“中國十大公益訴訟”案件之一:殘疾人鄭衛寧、劉海軍在首都機場被深圳航空有限公司拒絕登機案。深航拒絕鄭衛寧、劉海軍登機理由是其中一人“一步都不能走”,根據公司規定不能承運。兩人分別向深圳寶安區法院起訴,要求被告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228萬元,以維護殘障人士的平等權和人格尊嚴。立案后,原告為表明不是為了金錢目的而進行訴訟,將賠償精神撫慰金的訴訟請求變更為1元。2011年3月15日,在寶安區法院調解下,被告承諾至2011年底前,在深航的航班上為殘疾人提供窄型機艙輪椅服務,并舉辦一次以關愛特殊群體為主題的社會公益活動;原告則放棄賠償要求。此后,深航對《深航旅客、行李國內運輸總條件》進行修訂,刪除了十多項限制運輸和拒絕運輸的內容,包括不予承運“完全不能走動的輪椅旅客”的規定。媒體評論:公用設施和公共交通工具管理者和運營者歧視殘疾人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交通方面曾發生過反歧視訴訟,但集中在公交、地鐵領域。此案首次涉及航空領域,具有一定積極意義。訴訟以和解方式結案,節省了司法資源,實現了維護殘疾人平等權的目標;深航通過爭取和解并改善服務挽回了形象,其采取積極態度應對危機和輿論批評也值得稱道⑤案件及評論來自:中國公益訴訟網和民主與法制網于2012年2月20日評選的2011年“中國十大公益訴訟”案件之一。。該案件就是典型的原告是公民而取得勝訴的公益訴訟案件。通過該案件,深圳航空有限公司的服務理念得以轉變,服務質量得以提升,為其他航空公司樹立了標桿,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公益訴訟案件使每一個公民保護自己的同時也間接保護一類不特定人的利益,它更能使人們感覺到民治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