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姜勝建
專利實力指標體系是對專利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全面評價。雖然從專利創造、運用等總量實力指數看,浙江處于相對優勢地位,但從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等相對比率實力指數和專利信息化服務水平看,浙江則處于相對薄弱的地位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2011年全國專利實力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首次從專利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與服務等五個方面,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專利綜合實力水平進行評價。在2011年全國專利綜合實力前十位排名中,廣東、北京、江蘇位列三甲,而浙江列各省(市/區)第12位。
專利實力是指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專利能力的總和。專利實力指標體系是對專利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全面評價,既是地方專利工作成效的客觀體現,也是地方經濟總量、市場發育程度、法制環境、科技實力、人才資源等諸多因素的集中反映。研究基于專利實力指標體系,對一國和地區的專利能力進行全面、客觀評價,有利于引導和推動本國及地區的專利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展研究中心首次發布“報告”,是研究評估我國及地區專利綜合實力、促進我國及地區專利事業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報告》基于“為全面掌握各地區專利實力的整體情況,客觀評價各地區專利實力,并從中尋找差距,推動地區專利工作的持續均衡發展”的總體構想,遵循指標數據“易獲取性”的統計分析準則,以“公開統計年鑒、行政記錄的指標”為統計分析依據,從專利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與服務等五大領域,建立起“5個一級指標、34個二級指標”的評估體系。總體而言,其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是經過精心設計,基本合理的,“管理”在整個指標體系中權重最大,列首位。我們認為,“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是專利工作實際成效與現實能力的寫照,也是客觀反映該地區的專利實力的重要標志。由此推論,將“管理”列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首位,這似乎有“重過程而輕結果”的傾向。當然,設計者的初衷也許是基于“強基礎、重管理、促發展”,以引導各地區從管理層面上打好基礎的考慮。但“管理”只是“手段”,它可以轉化為“實力”,但還不足以表現為現實的“實力”,展示“實力”的標志是“目標或效果”。因此,該指標體系在設計上,把“管理”的權重置于真正體現實力的“創造、運用和服務”之上,這是值得商榷的。我們認為,在指標體系的權重設計上更要注重實際效果,以利于更好地發揮“報告”積極的導向作用。
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浙江省社會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三、生產總值居全國第四。相較而言,浙江專利綜合實力的排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并不相稱。從構成專利綜合實力的五項指標來看,2011年浙江在創造和運用方面做的比較出色,尤其是運用方面,列全國第四,但在專利服務、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的實力評價則相對偏低。
從專利創造、運用等總量實力指數看,浙江仍處于相對優勢地位。具體分析,在二級指標中,浙江位于前10名具有相對優勢的指標是: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發明專利授權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當年申請專利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比例,每千萬元研發經費發明專利授權量,專利質押數量、金額分數,專利許可合同數量、金額分數,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轉讓數量,中國專利獎獲獎指數,調處專利侵權、其他糾紛結案數量,法院新收一審專利民事案件量,試點、示范、優勢企業指數,專利代理機構數量,專利代理人數量。
在總共34項2級指標中,浙江有14項位列前10名,其中有12項名列前5。特別是專利創造領域,在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力量相對薄弱的狀況下,浙江在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發明專利授權量、中國專利獎獲獎指數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項目中都進入前5,這是來之不易的;專利運用領域,浙江在專利許可合同數量、金額指數、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轉讓數量等項目上列全國第2,說明浙江專利技術市場較為活躍;專利管理領域,試點、示范、優勢企業指數列第4位,說明作為創新主體,浙江的專利試點、示范、優勢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同時,作為專利中介服務的主要力量——專利代理機構,在總量上,發展態勢在全國依然處于第一集團的位置。
從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服務等相對比率實力指數和專利信息化服務水平看,浙江則處于相對薄弱的地位,行政管理力量薄弱的矛盾尤為突出。具體分析,在二級指標中相對薄弱、排位比較靠后的監測值是:創造類中的專利維持率、發明專利申請比例、職務專利申請比例,運用類中的高技術產業每件有效發明專利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保護類的受理專利侵權及其他糾紛與法院新收一審專利民事案件數量比、跨部門跨地區執法協作指數、專利執法條件指數、維權援助與舉報投訴指數,管理類中的工作專項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比例增長率、機構建設指數、承擔國家級項目指數,以及服務類中的專利代理率、電子申請率、專利公共服務機構(局屬單位)及人員分數、專利信息利用指數。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專利維持率不高和高技術產業每件有效發明專利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偏低,說明專利創造與產業發展需求的相關性還不夠緊密、行政執法的條件不足、專利公共服務,尤其是專利信息服務能力薄弱。
《報告》反映出浙江專利綜合實力的主要特點是:
——在專利創造領域,雖然專利的申請量、授權量都名列前茅,然而專利的維持率較低、發明比例低、職務發明少。當然,這與浙江經濟結構以民營經濟為主相關。一方面折射出浙江省民營企業專利意識和創新活力增強,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些民營企業,通常從節約成本或避免專利權糾紛的角度,將職務發明以企業主個人名義申請,從而呈現出專利的申請量、授權量都名列前茅,然而專利的維持率較低、發明比例低、職務發明少,尤其是專利創造“質與量”的矛盾較為突出。
——在專利運用領域,較為突出的矛盾是,專利的質押、許可和轉讓的數量都很大,但每件有效發明實現新產品的銷售收入不高。進入產業化階段專利比例下降至第14位,降了7.15%。這反映出浙江專利運用的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特點尤為明顯。正是由于經濟活動比較活躍,浙江的專利質押、許可和轉讓的數量排名一直比較靠前,但產業化的比例卻不高,真正從專利獲得的收益成效并不理想。
——在專利保護領域,較為突出的矛盾是,在專利調處專利侵權、其他糾紛結案數量和法院新收一審專利民事案件量居前,但行政途徑處理的專利糾紛與司法途徑的案件的比例較低,跨部門跨地區執法協作減少,專利維權援助與舉報投訴工作等專利執法條件亟需完善。
——在專利管理領域,與全國各省市相比,浙江在機構設置、經費投入等方面都較為薄弱。從總體上看,浙江專利事業發展較快,但專利工作專項經費占地區財政支出比例增長率不高。從科技經費與財政支出的占比看,浙江是呈增長的趨勢,而專利工作專項經費占比不高,其主要原因與專利行政管理力量薄弱有關。機構與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在專利服務領域,較為突出的矛盾是,一是專利代理機構和代理人數量在總量上發展較快,但代理率不高,且呈下降趨勢,電子申請率較低,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仍然滯后于專利事業的快速發展;二是各地市專利信息服務市場需要活躍,但專利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專利公共信息利用水平不高。
有必要指出的是,浙江“管理類”的各項指標相對較弱,這也成為專利綜合實力排名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雖然這一評價指標體系不盡科學、合理,但總體而言這種狀況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是不相稱的,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專利制度作為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制度,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肯定“報告”的積極意義,引導浙江專利事業健康發展。綜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盡快修訂完善《浙江省專利保護條例》、《浙江省職務發明成果條例》等地方性專利法律法規的同時,建議從實際出發,結合國家專利綜合實力評估體系的考核方法,并借鑒江蘇、廣東等兄弟省市的經驗,及時出臺《浙江省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把有利于提升地區專利創造水平,提高專利維持率、發明專利申請比例和專利運用水平等指標,納入“管理規范”之中,并以此為抓手,培育一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全面提升專利綜合實力。
促進專利與金融相結合,不斷推動專利商用化和產業化,鼓勵、引導金融資本對專利實施和產業化的資金投入,支持擁有專利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或在境內外上市融資,推動建立質押貸款、風險投資、保險、擔保等多層次投融資體系,使專利真正實現效益的增長。同時,積極推進在重大經濟活動中的知識產權審議工作,對重大經濟項目的立項、重大技術裝備的引進,涉及國家利益并擁有重要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并購、技術出口等活動,開展知識產權法律狀態的評估、審議與監督,充分發揮專利信息的服務功能,全面提升專利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現實競爭力。
積極探索和創新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穩定和強化基層知識產權管理隊伍。進一步加強專利管理和專利行政執法保護,完善區域專利聯合執法協商機制,在重大專項整治行動中,有效整合各方行政執法資源,提高執法水平和工作效能,推動維權援助舉報投訴工作中心建設。
以國家知識產權局(浙江)專利信息服務中心掛牌籌建工作為契機和突破口,大力推進基礎性專利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構建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基礎網絡和應用系統,并以此帶動浙江省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發展,全面提升專利服務水平。從一定意義上講,專利服務能力既是專利實力的體現,同時,也是支撐和提升專利創造、運用、保護與管理等實力的重要基礎性條件。基礎性專利信息服務是專利服務體系中的核心。因此,大力推進知識產權(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是提升浙江專利服務實力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