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來佳飛
沒有改革就沒有轉型升級
□文/本刊記者 來佳飛
加強公共政策研究,提高公共政策水平,是改善發展環境、加快轉型發展的治本之策,也是打造浙江新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5月12日,首屆“中國轉型發展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李強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講話。此次論壇由浙江省發改委支持,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辦,與會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浙商代表圍繞“改善發展環境、助推轉型升級”這一主題進行專題研討。作為“浙江了解省外、省外了解浙江”的重要平臺、窗口,該論壇將每年舉辦一次,爭取成為浙江軟實力的一張新名片。
與會嘉賓就當前發展環境、體制政策等進行了熱烈而富有成果的研討,“改革”、“轉型”成為本次論壇關注的焦點,一致認為浙江轉型升級亟需通過頂層設計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從而改善發展環境,推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李強(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政府需從“無為”轉向“有為”
過去30年,浙江率先改革,走出一條“創業創新”的路子,但隨著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已經無法支撐未來發展,急需加快轉型升級。加快轉型升級必須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一個自然資源極少的省份,浙江人把自身變成資源,用軟環境優勢造就了經濟新路,未來更要充分發揮軟環境對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
政府需加速從“無為”向“有為”轉變,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著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好用足相關的國家政策,研究出臺務實管用的地方政策,為推進轉型升級打造戰略平臺和戰略引擎,提供政策支持。著力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變“管理”為“治理”,寓“管理”于“服務”,放權于基層、放權于企業、放權于市場、放權于社會;著力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積極運用法治手段,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環境;要著力營造良好的商務環境,進一步形成尊商重商、親商安商、扶商興商的濃厚氛圍。
李學忠(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政府要有自我革命的意識
轉型升級有兩個重要的支撐環境,一是社會商務環境,二是人居環境。從商務環境看,當前省外的土地成本較低、政策較浙江優惠,需反思“人家的創優投資環境優在哪里,浙江應該要學習什么”,進一步增強政策的實際落實效果和實施的連貫性;從人居環境看,就醫、就學、住房、社會保障等社會環境對企業入駐有著較強的影響力。政府需轉變職能,加快營造良好的商務環境和人居環境。
當前浙江企業面臨著融資難、投資難、盈利難、創新難“四難”,需加大政府改革。政府要有自我革命的意識,加強頂層設計,做到“四放權”——放權市場、放權企業、放權社會、放權基層,減少審批環節、審批部門、審批事項、審批時間。通過發展中小金融機構,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通過規范投資環境,引導投資路徑;通過技術改造、自主研發、結構性減稅、改善政府服務、創新經營模式(零庫存)、降低生活成本等,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通過加大自主品牌和改善生活環境,為創新提供環境支持。
譚建榮(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核心技術是轉型關鍵
據調研,企業反映最多的是“想轉型升級,但轉向何處、升向何方?”現階段我國制造業規模較大,但量大質弱,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傳統的發達國家成為制造業大國往往伴隨著核心技術的形成,但我國在沒有核心技術的前提下成為制造業大國,采用的是廉價出口、競相壓價的方式,能源消耗大、產業層次低。根據我國制造業企業的技術現狀進行產品設計技術研究,為復雜機械產品的自主設計和先進制造提供理論方法和工具是加快產品技術創新、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迫切要求。
當前的問題并不在于增強金融信貸能力,而在于貸款投放的導向,若給那些低層次產業企業增加貸款對于解決經濟問題沒有任何幫助。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制造業企業核心技術設計能力的提升,只有自主設計才能形成自主創新。浙江企業的市場敏感性較強,但過于重視市場,轉型需在發現市場新需求、發現顧客新需求、發現顧客新消費心理基礎上加大創新,深度融合信息化和科技化,深化產學研新機制,開發客戶化、智能化、全球化和集成化的產品。
辜勝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讓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得到改善
在轉型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量中小企業的淘汰,但如果死亡數量太多會破壞經濟的穩定性,因此轉型的過程必須是發展實業的過程。產業空心化,簡單來說就是“舊的已去、新的沒來”。溫州表面上的問題是金融借貸危機,實質在于實體產業的缺失。“喬布斯”的存在需要環境給予支持,需要空氣、水分、養料,政府需大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讓做實業能夠致富,要讓創新做實業的人大富。
中國不缺技術、人才、資金,缺的是怎么把這些生產要素集成為創新制度;不缺科技型企業,缺的是與創新相適應的寬容冒險精神和創業文化;不缺人才,缺的是讓人才成長的環境。當前中小企業面臨人荒、錢荒、地荒的生存困境,中小企業中僅有“10%在升級、20%在轉型、70%仍然面臨生存問題”,轉型升級需大力營造企業、產業、宏觀等層面發展環境,打破壟斷、深化改革、減費減稅,所謂良好的發展環境就是讓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得到改善。
浙商作為中國的第一商幫,有眼光、有激情和夢想,有膽識和冒險精神,有智慧、講信用、不抱怨,是轉型升級的主力軍。浙江產業升級從低端轉向中端,最好的資源就是浙商。浙江面臨“人口城鎮化、經濟服務化、發展低碳化、產業高端化、企業新型化、經營國際化”六大機遇,在此條件下,浙商要加快實現“六變”:變新,提升創新能力;變快,提高周轉效率;變優,優化組織管理;變精,變精密、精細;變長,延伸產業鏈;變密(密集型),創造環保價值。政府應該優化浙商創業創新環境,改善政務、法治、商務環境,通過改革創新,用制度紅利取代土地紅利和人口紅利。
高小平(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行政體制改革的邏輯問題
行政體制改革的邏輯問題是關鍵。一是歷史邏輯,現處于改革與創新并舉階段,創新引領改革;二是理性邏輯,改革創新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政府服務要好、審批要少、回應要快、領導要少,精簡機構、分級分工;三是實踐的邏輯,走向目標的路徑就是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市場分開、大部門布局,目標在于建立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四是整體性邏輯,需要頂層設計來實現整體突破,創新政府職能。
凌蘭芳(絲綢之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保證權利和資本的獨立性
隨著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出口紅利的消逝以及資源要素瓶頸的顯現,中小企業生存環境無法好轉,新的紅利沒有產生,企業家與員工素質沒有根本提升,資本泡沫化、產業空心化、員工流沙化、老板移民化,企業經營困難大于機遇。現在,資本與權利關系過于緊密,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塑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保證權利和資本的獨立性,杜絕“權、錢、潛”交易。
徐小平(湖南省浙江商會常務副會長):保持必要的信心
浙商向來是在夾縫中生存的。當下可以從多個方面著手推進轉型升級:一是倡導實業,要將那些想做實業和不想做實業的企業區分開來,尋找各自發展之路;二是制造業升級要走精細化之路,現在制造業利潤率普遍只有2-3個百分點,高利潤只能精細化生產;三是改革教育體制,設立專業職業學校,為企業提供熟練的技術工人;四是抓住城市化的集聚機會,提高土地利用率。企業家“不應過分悲觀,當世界在矚目仰仗中國時,我們有什么理由對自己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