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忠
地方政府是企業的重要利益相關方,可以通過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引導和評價,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環境
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為實現自身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業倫理,自愿在運營全過程中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負責,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的行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思想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美國,是批判企業單純追逐最大利潤傾向和后工業化社會思潮影響延伸的產物。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進步和企業實力的增強,企業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環境、勞工、商業道德、健康和安全以及產品質量的問題層出不窮,諸多因素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不同的利益相關方要求或期望企業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也成了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關注的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中國,并走過了從理念引進、知識介紹、積極探討到結合中國實際進行實踐探索的過程。2008年1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2008年11月,上海市政府發布中國首份企業社會責任的地方標準。2009年,商務部頒布了《外資投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導性意見》。深圳證交所和上海證交所分別于2006年和2008年出臺指導意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公司治理、社會和環境績效。2006年,中國紡織品工業協會發布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并于2008年更新。2009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2010年,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與其他八家工業協會一起,共同發布了《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近年,全國各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山東、浦東新區、江蘇、深圳等地方政府均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方面采取了相關行動,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標準、指導意見和有關辦法,以加強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指引和評估,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部分地區已經把企業社會責任理念上升到地區發展戰略的高度,并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作為對新一輪國際競爭規則挑戰、改善地區發展環境、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2008年初以來,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制定出臺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相關政策文件。2008年2月28日,省政府印發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若干意見》,這是全國第一個從省級層面推動全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性文件。該文件的出臺有力地推動了全省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開展,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成立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的組織機構。2008年7月,成立了由20個省級相關單位為組成成員的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聯席會議工作機構,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指導、協調、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工作。三是積極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各項工作。制定印發了《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指導守則(試行)》,開展了118家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試點,舉辦了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培訓和論壇。此外,杭州、寧波、溫州和義烏等地也十分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紛紛出臺了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為形成省市聯動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模式打下了良好工作基礎和環境氛圍。
雖然浙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但依然面臨許多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未能及時出臺;政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覆蓋面和力度不夠;中小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動力缺失;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能力不強,勞動保護不佳、污染排放失控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還普遍存在;基于高外貿依存度特征的浙江中小出口企業迫于國際采購商的壓力,尚處于被動地、有選擇地履行部分社會責任的階段;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尚未建立有效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專業人才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嚴重缺乏;與上海、山東等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先進省市差距明顯等等。
從國際環境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中心,但是當前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普遍不足。中國社科院于2009年10月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09)》指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整體水平低下,發展指數平均僅為31.7分,整體處于‘起步’階段”。“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的現象并不少見,環境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勞動保障形勢不容樂觀,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狀況不容忽視。針對目前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動力普遍不足的現狀,有關專家紛紛對其根源進行了剖析,主要有:企業思想認識的不到位;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社會誠信系統的不健全;國家相關立法的不完備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原因外,政府監管不到位、引導推進力度不足與企業踐履社會責任的動力缺失密不可分。也就是說,目前企業社會責任水平低下除了企業自身的原因外,政府部門未能充分發揮其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的引導、推動和監管職能,未能創造健全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激勵體系和制度環境。
毫無疑問,地方政府是企業的重要利益相關方,可以通過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引導和評價,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環境。同時,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也成為地方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成為地方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手段。為加強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主動引導和推進力度,上海、深圳、無錫、威海、煙臺、常州等地方政府紛紛建立相關機構,并設立專項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ISO26000標準的發布實施,將會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意義上推動全球社會責任運動的發展,并促使企業競爭進入包含質量、環境和社會責任在內的全新競爭階段,即全面責任競爭時代。有鑒于此,現對進一步推進浙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提出如下六點建議,也即建立“六大機制”:
——建立強有力的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協調機制。利用多種傳媒手段和載體強化對所有利益相關方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建立強有力的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組織協調機制和實施推廣機構,籌備成立省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會,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納入地區發展戰略,運用有效行政資源,推動公眾和企業提高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普遍實施。
——建立契合浙江特點的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激勵機制。研究制定出臺涵蓋財政、信貸、補貼、獎勵、政府采購、放松管制等企業社會責任激勵政策,驅動企業增強實施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力,并對表現優秀的企業頒獎,鼓勵企業持續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績效。
——建立完善規范有效的浙江企業社會責任評價認證機制。研究制定可量化、易操作、符合浙江情況和BSCI(商業社會行為準則)的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和企業社會責任指南,開展具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和基于ISO26000的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引導和推動浙江企業開展基于ISO26000或與企業出口國際市場相關的涉及企業社會責任的通用認證(如國際采購商聯盟的相關標準),提高企業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培訓咨詢機制。積極引進和培育發展浙江企業社會責任第三方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根據浙江中小出口企業眾多和紡織、鞋業、皮革、化工等不同行業要求,政府專項扶持適應于浙江企業特色、契合于國際通行標準的企業社會責任培訓咨詢項目,建立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探索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途徑、方法和工具,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能力和績效。
——建立有效的浙江企業社會責任監管機制。規制企業認真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監督企業嚴格落實依法納稅、安全生產、提供合格產品、保護環境、節能降耗、勞動保護等法定義務。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披露、推動企業積極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年度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狀況白皮書。
——建立聯動的浙江企業社會責任合作推進機制。強化國內外政府間合作與交流,加強與行業協會、第三方服務機構等非政府組織合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