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肖新宏
“后開發區時代”的發展新路
□ 文/肖新宏
沿海地區開發區面臨“后開發區時代”的嚴峻挑戰,文化引領、創新驅動和人才支撐是開發區加快轉型的現實途徑
經過19年來的開發建設,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從一片灘涂圍墾之地成為浙江省產業集聚發展的重地,是杭州大都市建設的副中心,綜合實力多年位居浙江省開發區首位。當前,沿海地區開發區總體面臨“后開發區時代”的嚴峻挑戰,開發區必須立足基礎優勢,著力破解各種制約,積極尋求契合時代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杭州開發區肩負率先發展、輻射帶動的重大使命,應著力于新一輪跨越發展,努力打造轉型示范區,以文化引領、創新驅動和人才支撐作為開發區加快轉型的現實途徑。
經濟轉型的關鍵是構建內生增長機制,其核心動力就是創新。近年來,開發區通過構建機制、建設載體、打造高新技術企業,提升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連年增長。但面對新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開發區要加快轉型發展,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謀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增強全球化高端資源配置的競爭力,依然要牢牢抓住創新能力建設這個戰略基點,堅持以自主創新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進思想理念、體制機制、方法手段的整體創新,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
——大力營造創新環境。圍繞國家戰略導向和開發區發展需要,持續強化外引內聯,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市場“三力合一”的作用,充分整合創新優勢資源,明確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方向,深化完善區域創新體系;處理好要素驅動與創新驅動的關系,依托高技術產業、新經濟、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等高端化資源配置模式,推進內涵挖潛與整合提升,著力破解資源要素的制約。
——加快建設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大學科創園、新加坡科技園、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高科技孵化器等“兩港八園”創新載體建設,促進高端項目、人才、政策、資本等資源要素向園區平臺集聚,有力提升產業承載能力。運作好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科院理化所南方中心、江南大學研究院等大院名校,鼓勵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建設開發區公共開放實驗室、公共技術研發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及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科技環境平臺等,提供開放性、先進性和共享性的技術支撐服務。
——推進產學研合作深化。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著力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聯盟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研發和申報國家、省市重點項目。深化“兩園戰略”合作,完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金融機構和政府“六位一體”合作模式,拓展“科研合作、人才服務、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四大功能,以產學研合作聯盟、大學科創園建設為重點,不斷推進政府、企業、高校間優勢互補、協同推進、虛實互動、合作共贏。深化產業創新聯盟機制,推進優勢主導產業中關聯度高的龍頭企業開展聯合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相關領域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集聚區。
——優化創新政策環境。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體系,通過直接投入、補助、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和跟蹤服務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市場融資為支撐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完善創新服務環境。促進科技中介服務發展,完善創新服務機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技術咨詢等服務。積極開展國際科技信息收集與處理工作,為區內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提供基礎性信息和服務,幫助區內企業以多種形式利用國外創新資源。積極開展技術創新講座、科普宣傳、科技創新成果展示、創造發明比賽等活動,提高全民創新意識和創新素養,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轉型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開發區堅持“價值、尊重、發展”的人才理念,推行“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工作模式,著力打造“東部人才港”,以創業資助、創業指導、平臺建設、生活保障為重點,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人才政策體系,探索了“創業帶動就業、創業帶動創業、創業帶動創新”的人才創業模式,構建了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最短距離”產業人才輸送模式。當前,開發區要加快轉型發展,必須更加強化“人才優先”的發展戰略,努力打造創新型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核心競爭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打造人才集聚平臺。堅持以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城市國際化為主導,以深化產學研合作為載體,整合利用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相關資源,打造“兩園三中心”、留學生和大學生創業園等人才平臺。
——強化人才引進培育。堅持“項目+人才”、“人才+資本”的模式,大力實施“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以高層次、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深化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拓展深化“藍領成才”工程內涵,大力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技術工人。
——創新完善人才政策。著力構建人才引進、培養、優化配置等全方位的政策體系,鼓勵企業實施“借腦”戰略,激發人才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園區的公共服務人才的整合利用,放大其咨詢、技術等服務效應;實施人才安居工程,著力解決各類人才的居住保障問題,加強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配套服務;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業實訓工程,不斷加大對人才創業的扶持力度,切實落實鼓勵創業等相關政策,發展壯大創業人才隊伍,提升創業成功率。
——營造優越制度環境。強化政府管理服務和市場的有效配置作用,健全完善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評價機制、鼓勵創業創新的激勵機制和充滿活力的流動配置機制,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業、尊重創造的社會環境和平等公開、競爭擇優、更加開放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努力打造享譽海內外的“東部人才港”,成為高端人才夢想啟航的溫馨港灣。
文化是創新創造的活力源泉,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開發區的設立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產物,其本身就是改革大潮中富有沖擊力的文化現象。杭州開發區擁有自身樸素的文化因子,以拓荒牛精神為代表的圍墾文化,生生不息的江潮文化,移民特質的開放文化,這些都為開發區注入了發展的活力。但相對而言,文化積淀薄弱仍是開發區的制肘,近年來,開發區在文化建設上加大作為,建設了圍墾文化廣場、沿江景觀大道、生態休閑公園、職工文體中心等文化場所和設施,舉辦了職工文化藝術節、楷模人物評選、“愛在下沙”主題宣傳等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當前,加快推進開發區轉型發展,應始終強化“文化引領發展”的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提升素質、推動發展的功能,增強全區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打造“文化下沙”金名片。
——培育人文精神。大力弘揚“開放包容、務實進取”的下沙人文精神,促進在各領域、各層面的滲透、融合,充分發揮凝聚和引領作用,增強城市文化環境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立足校園著力培育“崇尚科學、尊師重教、尊重知識”的科教文化,立足企業著力培育“敬業誠信、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的創業文化,立足社區著力培育“友愛互助、和睦融洽、共建共享”的鄰里文化,立足機關著力培育“清正廉潔、務實高效、勤政為民”的服務文化。
——打造文化載體。積極整合轄區各種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絡、電視傳媒、雜志內刊、墻報櫥窗,加大人文精神的宣傳;著力辦好《下沙新城》雜志、《今日下沙》報,努力創辦覆蓋全區的數字電視網,構建文化傳播的主平臺;充分利用校園文藝社團、職工藝術團、民間文藝社團,創作編排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使之成為弘揚主旋律的文化陣地,打造文化精品和特色品牌;深入開展“下沙十大人物”評選,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理順文化體制。明確職責、健全制度,強化文化建設的統一規劃、有機銜接和資源整合,增強文化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進企業、校園、社區文化的交流融合,推進高校文體資源向社會開放,促進對外文化交流,承辦省市及全國性文化交流活動。
——加大文化投入。通過政府投資和引導社會投資,完善開發區文體設施,建設開發區科技文化中心、體育中心以及兩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體設施,完善科技文化中心的演出、展覽、交流等重要功能。
——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積極引導和管理服務作用,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健全文化產業發展市場,發展文化創意、演藝傳媒、著作出版、文體賽事等文化產業。
總之,杭州開發區要實現自身的完美蝶變,就要通過文化建設提升價值觀念,引領綜合效益型發展模式加快構建;通過科技創新煥發新的活力,增強在全球范圍內對高端資源要素的配置力;通過人才集聚提供根本支撐,營造最富親和力的創業發展環境,“三力齊驅”推動開發區健步邁向國際化、高端化、品質化的高層次發展明目標定位。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