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文娣 何健
反洗錢“一法四規”自2007年實施至今已5年多,按照法律規定的反洗錢可疑交易標準及報告路徑,金融機構可疑交易報告工作逐步開展并深入,工作體系日趨成熟。但是由于證券業反洗錢工作起步較晚,相關報告制度和機制不成熟不完善,制約了報告工作的有效開展。造成證券公司可疑交易報告工作執行中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客戶盡職調查工作難度較大。基于隱私權保護的本能,客戶一般不太愿意向證券公司如實提供其完整、詳細的身份信息,證券公司客戶身份識別工作開展比較困難。在外界激烈的競爭和內部嚴格的業績考核環境下,為免引起客戶反感乃至客戶流失,證券公司往往不對客戶身份信息的真實性做深入追究。同時,對客戶身份信息真實性的核查目前還沒有相應的網絡或技術支持,使得當前的客戶盡職調查工作僅限于辨別身份證件的真偽。
單一證券公司無法獲知客戶資金整體運行情況。由于客戶資金在封閉圈內運行,單一證券公司無法掌握客戶資金在圈外的流轉情況,假如客戶刻意隱瞞交易痕跡,多次轉托管,則單一券商是無法全面掌握客戶資金源頭及其在若干券商間的流轉情況的,從而影響了可疑交易的監測、分析和判斷。
證券公司內部信息溝通不暢。在當前可疑交易數據由證券公司總部對人民銀行總部“總對總”報送模式下,一些證券公司內部存在總分公司上下聯動不足、客戶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為保證可疑交易報告工作的合規性和統一性,證券公司總部往往將可疑交易的監測、分析、上報工作統一上收,但在可疑交易的分析排查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分公司和營業部因開發客戶而享有的客戶信息資源優勢,沒有有效結合客戶身份識別和可疑交易分析。
僵化理解法定客觀標準。一些證券公司內部監控系統的閥值設定不盡合理,例如對于法定客觀標準之一“開戶后短期內大量買賣證券,然后迅速銷戶”,有的證券公司將開銷戶時間間隔、買賣證券時間均設定為10日,但實際操作中依據這樣的預設值能夠捕捉到的可疑交易幾乎為零。再如,由于客戶資金封閉運行,有些以“現金交易以及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相互劃轉資金”為基礎制定的客觀標準已不再適用,但仍有些證券公司為應付反洗錢監管而將轉賬交易視同為現金交易,套用上述標準上報可疑交易。
進一步完善可疑交易報告制度,提高證券機構可疑交易分析和識別能力是當前反洗錢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盡快修訂現行反洗錢法律可疑交易“客觀標準”模式。應將分析、判斷可疑交易活動的主動權更多地釋放給證券公司,增強證券公司的主管能動性和自主判斷力。同時,人民銀行在監管活動中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并定期向金融機構提供一些可參考的可疑交易類型,合理引導可疑交易報告工作。
——調整現有證券業可疑交易監測上報模式。為避免單一證券公司在封閉圈內看不到客戶資金的源頭和整體流向,造成證券和銀行各執一端,信息資源相互隔離這一現象,應探索銀行和證券期貨公司相結合的可疑交易報告模式。
——構建信息平臺,拓寬證券公司客戶信息獲取渠道。一方面,人民銀行要督導證券公司之間、證券公司與銀行之間建立客戶信息互聯共享機制;另一方面,可以借鑒信用征信系統的做法,由人民銀行牽頭與稅務、工商、海關等部門建立統一平臺,有效整合客戶信息資源,有條件開放使用,金融機構可以在授權范圍內利用該平臺查詢、核對客戶基本信息,為可疑交易分析工作提供支持。
——督導證券公司加強可疑交易分析報告工作。人民銀行要督促證券公司細化本單位可疑交易報告工作流程,提升可疑交易分析水平。督促證券公司多渠道獲取并核實客戶身份信息,加強客戶身份識別,并將這些信息有效融入可疑交易分析中,增強分析的深度和有效性。督促證券公司提升對可疑交易活動的敏感度,拓寬可疑交易關注范圍。應調整公司內部可疑交易監控系統不合理的閾值設定,不局限于現有法規列舉的客觀標準,逐步擴寬對客戶異常交易的捕捉范圍;人工分析也不應僅局限于系統提示的可疑交易信息,對可疑交易活動的關注和分析應貫穿所有業務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