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佩林,印春力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吉首416000)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我國歷代體育競技和健身娛樂的結晶,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在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共識,以及我國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的背景下,在社會現代化轉型和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進程中,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資源的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對于建設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具有什么樣的獨特價值?保護傳統體育文化遺產與發展當代體育事業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我國當代體育文化應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這些都是當前體育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1.1 傳統體育物質技術要素
傳統體育物質技術是指一個民族為滿足體育文化生活需要而創造的體育技藝及其賴以生存的體育物質和空間資源,包括項目技術形態與方法,以及體育器材、設備、場地等體育活動所需的各個方面。傳統體育物質技術要素以物化的形式存在,它同時又凝聚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體現了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民族體育文化生活重要的直觀標志。通過對傳統體育物質技術直接的觀賞和親身的體驗,可以直接作用于參與者的身體和感官,并由此體會到傳統體育文化的鮮明特征。我國傳統體育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各種舞蹈、龍獅、鑼鼓、秋千、跳板、龍舟、弓弩、流星鍾、溜索、羊皮劃子、騎馬、騎駱駝、飛鏢、大刀、長槍、劍、棍等等項目,它們既有良好的觀賞性,又有突出的參與性,是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和開發中最具直觀性的要素[1]。
1.2 傳統體育制度要素
傳統體育制度要素是指一個民族為進行體育活動而創設的體育規則、體育習慣和體育組織等等。其內容涉及到體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體育組織制度、體育競賽規則、競賽獎勵辦法、體育禮儀習俗以及不同節日類型與體育內容的對應性等等。傳統體育制度要素直接為傳統體育精神文化服務,是傳統體育精神文化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傳統體育制度要素也可以理解為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體育制度文化逐步弱化,許多體育制度內容都在逐漸向現代體育制度學習和轉化,僅有節日體育習俗得以強化,使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場合,如傣族的“潑水節”中開展的互相潑水、丟包接包、龍舟比賽、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斗雞等傣族傳統體育項目,蒙古族的“那達慕”開展的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苗族的“趕秋節”中開展的跳鼓、秋千等,“百獅會”中開展的舞獅、舞龍、跳鼓、刀梯等苗族傳統體育項目,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火把節”中開展的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等傳統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土家族的“社巴日”中開展的毛谷斯,以及各地“端午節”中開展的龍舟競渡等等。它一方面充分地展示傳統體育文化的絢麗多彩,增強民族凝聚力,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能溝通不同區域的經濟、文化、體育等的交流與合作,是當前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優勢要素。
1.3 傳統體育精神要素
傳統體育精神要素是指一個民族為滿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在傳統體育活動中創造的體育精神成果。傳統體育精神要素是傳統體育文化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在規定,是傳統體育的內涵標志,它直接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體育感情和體育價值觀等精神生活方式,反映一個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是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靈魂所在。通過參與和觀賞傳統體育活動,感受傳統體育精神要素,能使人獲得強烈的內心感受,留下深刻的傳統體育文化印象,從而把握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特色,理解一個民族豐富的精神世界。如我們可以在觀賞或參與上刀山、下火海、過溜索、攀巖等、獨木龍舟、原生態舞蹈等傳統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真切的感受一個民族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這也是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核心要素。
2.1 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特殊性
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的立論依據,是一個關涉體育文化的特殊性的問題。文化形態學認為,人類文明時代的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和后工業文化三種形態,是前后相繼的,或者說是一個歷時遞進的過程[2]。我們將與這三種文化形態相應的體育形態稱為農業體育、工業體育和后工業體育?,F實世界中的各個民族,由于地域資源和歷史發展的原因,有的已經走到了工業文化發展階段,其體育文化屬于工業體育;有的尚處于農業文化發展階段,其體育文化屬于農業體育;有的已經完成了工業文化開始走向后工業文化的發展階段,其體育文化屬于向后工業體育轉型的體育。體育文化的特殊性指的就是每一個經歷著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民族,在其體育文化發展的某一階段上區別于其他階段的特殊本質,或者兩個處于不同體育文化發展階段的民族,各自所具有的區別于他者的特殊本質。世界邁入現代社會以后,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或轉型或失傳的境遇,它以其獨特的內容和形式而成為是人類罕見的、現代社會無法替代的財富,具有突出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被現代人視之為文化遺產。
我們在發掘和展示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特色時,要充分地認識到我國尚處于從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轉型發展的階段,我們的體育思想和體育方式都與完型工業形態的體育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中,要貫徹“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真實地反映我們所處體育文化發展階段的特點,充分利用特色鮮明的傳統節日及其豐富的傳統體育和民族歌舞等優秀文化來推動全民健身、豐富競技體育內涵和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而不要人為地將那些今天已經不存在了的、原始的、落后的乃至怪僻的體育文化形式來迎合游客,避免出現將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原始化、庸俗化和妖魔化的現象。
2.2 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價值
首先,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具有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提高人民體質健康水平的價值。我國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傳統體育項目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深厚的群眾基礎、濃郁的民族特征,是祖國燦爛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和創造。是各地群眾健身和學校體育的方法和手段資源,通過開展傳統體育健身活動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質,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其次,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競技體育內涵,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價值。我們常說,傳統體育是現代體育之母,指的是近代以來首先在歐美國家實現現代轉型的西方傳統體育,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擴張而傳遍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傳統體育競技方式,有了更廣泛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的條件,可以走向國際體育競技舞臺,豐富競技體育的內涵,為世界現代體育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提高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的步伐。
最后,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具有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改善體育產業結構和質量的價值。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長點之一。近年來,國內體育消費持續增長,體育市場日漸繁榮,成為啟動消費、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大眾生活質量的新生力量。我國傳統體育長期在各民族群眾中開展,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具有產業化發展的潛質與特色。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豐富競技體育內涵和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績。而其成為大眾健身手段、體育競技項目、體育旅游和文化交流的資源,對大眾產生吸引力的機制,不僅在于其健身價值和地域特色,還在于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流行形式的體育存在著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從而引起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的人們的探秘和獵奇心理,驅動著人們源源不斷地前往傳統體育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區,親歷傳統體育等民族文化[3]。然而,以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為例,游客參與傳統體育等民族文化旅游,只是為了閑暇時的愉悅,而不是為了恢復這樣的一種體育生活方式。這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社會現代化和體育現代化的進程中,一方面我們不能孤立于世界的現代化,我國人民渴望現代化的體育生活;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保持獨具傳統特色的體育文化,來促進全民健身事業、豐富競技體育內涵、體育旅游經濟的發展。那么,我國當代體育文化是選擇向先進的世界現代體育學習?還是選擇保留傳統特色而孤立地發展?這是體育文化現代化強國建設中首先必須回答的導向性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體育文化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傳統體育文化不是凝固的,其特殊性在于所處發展階段的特殊本質,而不是永恒地區別于現代體育文化的特殊本質。文化的普遍性告訴我們,各民族的體育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則而按照共同的規律發展,并經歷著大致相同的歷史形態,即上述所說的農業體育、工業體育和后工業體育三種前后相繼的體育形態。每一個民族在走過農業體育發展階段之后,一定會努力邁向工業體育,直至后工業體育,即從傳統向現代化邁進,從民族向世界性拓展。體育現代化是發展中的國家為了獲得發達國家體育所共有的某些特點而經歷的體育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全球性過程。我國當前正處于從傳統農業文化向現代工業文化轉型的發展階段,確立現代化的體育文化發展導向,是唯一正確的導向。這既是人類文化發展經驗的總結,也符合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邏輯;既是當前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四個堅定不移”和推進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廣大人民體育生活的根本需要。
4.1 著力推進體育價值觀的現代轉型
在我國體育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中,首先要著力推進體育價值觀的現代轉型,使我們的體育價值觀轉移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來,樹立平等、自由、公正、和諧的現代先進的體育價值觀,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公民公平競爭、團結協作、自強不息、敢于拼搏、勇于創新的精神。從文化結構理論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角度看,文化中各種成分發展的具有不同步性的規律,一個民族或國家(地區)各種文化成分的現代化發展速度各不相同,表現出不同步性的特點。對于體育文化來說,體育物質文化層面最容易也最先發生變化,體育制度文化層面次之,體育精神文化最難發生變化。但是,只要作為體育文化核心的體育價值觀尚未現代化,整體的體育文化就沒有現代化。因此,遵循文化現代化工作中“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的原則[2]。為了促使我國體育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我們應該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體育價值觀方面,即首先確立現代先進的體育價值觀,把體育價值觀的轉型放在突出的優先的地位,為體育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引擎,才能有力地推進我國體育文化的整體加速向現代化發展。
4.2 以理性統籌體育文化要素的和諧一致
文化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有一個基本原則貫串于其中,使其各個方面的因素得以和諧一致。貫串于傳統文化中的基本原則是情感主義,而貫串于現代文化中的基本原則是理性主義。我國體育文化的現代化可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體育物質文化的發展,即一方面學習世界現代體育,另一方面推進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向現代轉變;其二是包括體育組織管理、發展戰略等制度文化的現代化;其三是體育價值觀、思想意識、審美情趣等體育精神文化的提升與現代化。只有當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同時被理性原則所貫串或支配時,它才能和諧一致,實現真正意義的現代化。在當前的體育工作中,我們需要克服的問題就是避免出現以理性主義來支配體育物質文化的發展,以求得較高的效率,而以情感主義來支配體育制度文化的發展,以順應傳統的體育價值觀。否則,勢必造成體育文化“精神分裂”的不和諧現象,如此,我國體育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就將遙遙無期。
4.3 處理好體育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關系
時代性與民族性是文化的兩種基本屬性,它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民族性寓有時代精神,時代性寓有民族特色,兩者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時代性是內容,民族性是形式,共同構成文化的生命系統。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體育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過份強調某一方面都會妨礙體育事業的發展。當前,在實際工作中就是要處理好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與體育文化現代化的關系,要充分地認識到,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當代文化事業和體育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不是要把我們的體育文化恢復到傳統的狀態;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推動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建設,使我國體育事業因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豐富多樣而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但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不是文化強國和體育強國建設的全部內容,傳統體育文化不能作為我國體育文化發展的導向[4]。同時,堅持體育文化現代化的發展導向,也不能漠視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豐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別是不能忽視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豐富競技體育內涵和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性。
[1]龍佩林,姚湘蓮.論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文化發展導向[J].湘南學院學報,2009(5):119-121.
[2]顧乃忠.文化流動的規律性[J].江蘇社會科學,2003(5):13-18.
[3]鐘大榮.民俗旅游與少數民族社會發展——以云南省為例[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7(2):109-112.
[4]田祖國,鐘海平,白晉湘.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節日文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