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魏李鵬
(作者為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級經濟師)
浙江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省外浙商回歸工程”,鼓勵在外做大做強的浙商回歸投資。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以來,省外浙商共回浙江投資創辦企業2630多家、投資總額達990多億元,在浙江引進的內資中占較高比例。目前浙商在省外和海外約有750萬人,僅2010年“省外浙江”加上“海外浙江”就已經創造出一個相當于浙江的GDP。在全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好省外浙商的作用,意義十分重大。應立足現有基礎,進一步明確浙商回歸的導向和路徑,加速發展浙商回歸經濟。
發展浙商回歸經濟,前提在于明確回歸導向,確立重點領域,引導省外浙商投向省內實體經濟發展,推動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的加速回流。
推進國家戰略實施,實現加法中做乘法。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舟山群島新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作為浙江省的三大國家戰略,今后五年乃至長遠時期將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空間、新領域。應突出確立“加法中做乘法”的理念,合理引導浙商回歸,深度參與浙江國家戰略實施。既要做好加法,利用新空間、新平臺、新資源,創造新的經濟增量;也要做好乘法,利用在外浙商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優質要素,以更高的要求和門檻,突出浙商回歸項目的關聯性和延伸性,放大乘數效應,帶動現有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產業的聯動發展。
推進新興產業培育,實現乘法中做除法。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海洋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新材料產業、核電關聯產業作為浙江省重點扶持培育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時期將成長為全省新的支柱產業。應突出把握“乘法中做除法”的理念,加快引導在外浙商回歸投資新興產業領域。既要做好乘法,立足新興產業的技術高、投資大、鏈條長等特點,充分發揮乘數倍增效應,帶動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構建集產業群、龍頭骨干企業、中小協作企業、關鍵技術、重大項目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也要做好除法,注重集約增長和生態發展,在保證一定投入強度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單位產出最大化、單位能耗最小化和能源總量最優化,創造比現有產業更高的投入產出效應。
推進山海協作工程,實現除法中做減法。實施山海協作工程,加快發展山區經濟,構建“山上浙江”與“海上浙江”聯動發展格局,將是浙江今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應著重確立“除法中做減法”的理念,引導浙商回歸投資進入山區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既要做好除法,充分發揮山區特色,堅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原則,把握最小用地、最優產出的方針,保護開發生態資源,走集聚型、集約型、生態型發展道路;也要做好減法,注重山上浙江與海上浙江聯動、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互補,結合新型城市化推進、中心鎮村建設,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村莊整治騰出建設用地等要素資源向城鎮集聚。
推進“騰籠換鳥”舉措,實現減法中做加法。推進“騰籠換鳥”,加強存量用地調整,是浙江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發展空間的重點舉措。應突出堅持“減法中做加法”的理念,科學引導浙商回歸投資服務全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大局。既要做好減法,在經濟發展現占有資源的空間內,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強化用地整合和集聚,騰出新空間;也要做好加法,在引導現有企業加強“零土地技改”、提高投入產出效應的同時,吸引包括浙商回歸投資在內的新資本投向節能環保、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產能。
發展浙商回歸經濟,關鍵在于探索創新回歸路徑,著力突破體制機制制約,全面構建促進浙商回歸投資的發展平臺。
路徑一:政府鋪路,構建通道。貫徹落實《關于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促進浙江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支持浙商創業創新用地保障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營造有利于浙商回歸創業的發展環境。尤其是要結合國家戰略推進、山海協作、新興產業培育、“騰籠換鳥”等舉措,主動做好服務,構建回歸通道,通過“浙商大會”、“天下浙商家鄉行”等活動的開展,牽線鋪路,幫助在外浙商回歸投資省內重大項目建設。
此路徑的成功推進,要著重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充分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發揮好浙江省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促進浙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省內外各浙商回歸和引進工作聯絡辦公室的組織協調作用,營造高質量的服務體系,推進環境與創業的對接;二是充分注重重大項目的提前謀劃和主動推介,建立面向廣大浙商的項目信息平臺,推進項目與資本的對接;三是充分重視以政府為主導舉辦常設性論壇、專項招商活動等,構建長期戰略合作通道,推進政府與浙商的對接。
路徑二:商會搭橋,抱團回歸。目前,國內各省共有29個浙江商會,各省下轄大中城市還有大量浙江城市型商會,如深圳杭州商會。商會作為在外浙商的公共交流組織,在整合各行各業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開展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對于一些影響重大、涉及廣泛、業態綜合的重大項目,通過商會號召,更易于推動企業抱團、優勢集成,積少成多、化小為大,放大浙商回歸投資效應。總投資達50億元的富陽市富春永安休閑綜合體項目,正是在深圳杭州商會的發起組織下,由商會主要成員企業共同組成投資集團,整合資本、管理、人才、技術等要素,經過反復考察論證,項目于2011年5月正式啟動。
此路徑的成功推進,要著重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加強與在外浙江商會的長期聯系,針對性的建立海外商會庫、省級商會庫、城市型商會庫,充分了解各商會動態、代表性成員企業信息;二是打好“親情、鄉情、友情”牌,充分發揮浙江商會的組織協調作用,推動企業抱團,服務家鄉建設;三是完善產權交易體系,為抱團企業提供有形和無形產權的信息、評估、交易、認證、注冊等專業化服務。
路徑三:總部回遷,以點擴面。在外浙商經過多年拼搏,逐漸發展壯大,很多企業已經進入進一步擴展規模、延伸產業鏈的發展階段,面臨設立企業總部和加快培育研發、管理、銷售、投資等總部功能的發展要求。引導省外、海外浙商總部回歸,打造浙江總部型的跨國跨省企業集團,是當前浙商回歸工程的推進重點。省內各地從在外浙商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快完善總部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大力引進優品質、強帶動的總部項目,并引導企業以總部為核心,整合資源,構建網絡,實現研發、制造、管理、投資、銷售等功能的全球化、跨行政區的合理布局。
此路徑的成功推進,要著重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完善總部經濟發展的配套環境,大力發展金融、信息、設計、咨詢、交易等專業化服務,推動總部經濟與服務經濟聯動發展;二是提高總部企業入駐的門檻和標準,探索創新相應的稅收考核、跨區結算等機制,避免成為單純的樓宇經濟;三是明確省內各地發展總部經濟的分類導向,杭州、寧波、義烏、溫州等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應重點引進管理總部、投資總部、銷售總部、研發總部。中小縣市應結合當地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在加快培育本地骨干企業總部的同時,兼顧引進相關產業的各類企業總部。
路徑四:產業延伸,服務升級。浙江正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無論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都需要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的支持。浙商回歸,帶回來的新理念、新技術、新人才、新項目,將對省內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有效助推作用。浙江經濟強縣諸暨市就將發展諸暨人回歸經濟與本地傳統產業升級相結合,注重從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產業鏈延伸中挖掘新發展空間、創造新投資機會,加強與在外諸暨企業的技術、設備、產品等對接。
此路徑的成功推進,要著重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高度重視產業間融合、行業間互動,在現有工業、服務業、農業導向目錄的基礎上,結合產業鏈延伸和產業升級,進一步明確工業設計、信息軟件、現代物流等中間產業的導向目錄;二是大力營造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回歸浙商開展與產業升級相關的項目投資。
路徑五:企企聯盟,內外合作。在外浙商與省內浙商開展資源、技術、信息、人才的全面合作,推動浙商回歸投資,有利于實現強強聯合、內外整合、“浙浙”合作。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解作用,輔以政策引導,構建內、外浙商的合作通道。
此路徑的成功推進,要著重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注重“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鼓勵發展回歸經濟與省外經濟融合的大浙江經濟,引導企業跨區進行資源整合;二是發揮省內、省外知名浙商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借助企業家聯誼會、行業協會、商會等平臺,促進信息、項目、人才等雙向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