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松跑
泰順在全球經濟危機、全省特扶政策和溫州市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確立重點突破戰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泰順、文成、開化、松陽、慶元、景寧等六縣(下稱六縣),是全省26個欠發達縣中經濟社會發展最滯后的重點欠發達縣。如何在今后的五年中“爬坡過坎”,發揮優勢,加快發展,縮小與全省差距,是重點欠發達縣面臨的最重要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把握態勢、謀劃對策、推進發展,筆者對六縣“十二五”發展戰略進行了比較研究,以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尋求加快發展的對策。
普遍快發展。六縣高度重視發展機遇的把握,在用足用活中央、省、市扶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各項政策上做足文章,以借政策之力加快發展。從各縣的“十二五”綱要主要預期目標來看,各縣目標定的都不低,GDP年均增速只有景寧是定11%,其余的都定12%;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速均安排在13%以上,最高的是景寧18%。
普遍惠民生。從各縣的“十二五”綱要對社會民生重視程度及民生指標的安排來看,各縣均堅持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相同步,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經濟與社會同步發展,使發展成果惠及全縣人民,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六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均安排在10%以上,最高的是景寧14%,高于全省水平。
普遍強基礎。“十二五”發展的成效關鍵看項目建設,全力打好“十二五”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這已成共識。從各縣的“十二五”綱要固定資產投資來看,五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泰順與文成均為175億元,開化300億元,慶元180億元,松陽200億元,景寧100億元,年均增長最低是景寧9%,最高是文成、泰順達到32%以上,其它均在16%-22%之間。
普遍抓統籌。六縣均堅持把統籌發展作為基本方略,基本上采取類似于泰順的“小縣大城+中心鎮”的發展戰略,積極實施以“縣城城區”發展空間拓展與“中心城鎮片區”區域整合,統籌城鎮與農村發展、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促進城鎮與農村均衡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共進,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促進人口、產業向縣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鎮集聚。
泰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低,這一現實狀況的形成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既受諸如政策、制度、人力資本等生產效率因素的牽制,更受生產要素投入的制約。
區位劣勢。泰順發展滯后,主要由地理位置處于絕對劣勢所致,地處浙江南陲,與閩北接壤,世稱“浙南屋脊”,崇山曠谷,開門見山,出門跨澗,不通高速,一級公路亦無,落后的交通阻礙了山里的人們追逐幸福夢想的腳步。目前,六縣中僅泰順與文成沒有高速公路,景寧的高速公路預計將在2013年建成通車。同時,受區位制約在發展思想的解放上也存在明顯滯后。
原則過多。長期以來,泰順被定位“溫州后花園”,生態屏障功能是第一位,在一輪又一輪的經濟發展中,始終以生態保護為先,尤其是珊溪水庫的建設,在項目、政策上沒有得到普惠,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六縣的生態環境質量均不錯,發展基礎除了開化具備條件外,其它四縣與泰順不相上下,到了2010年泰順的人均GDP指標已經與開化、松陽等縣差距拉大到1倍。同時,省里在出臺發展政策時通常是“一刀切”,導致一些優惠政策在執行中因條件達不到而沒有享受到。
投入不足。眾所周知,投資是經濟增長的直接推動力,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只有依靠大投入,才能有效地推動地區經濟的跨躍式發展。六縣比較中泰順“十一五”投資年均增長速度最慢,年均增長10.4%,泰順固定資產投入不足問題相當突出,在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上表現尤為明顯,泰順僅52省道和58省道實施了二級公路改造,而其它縣在交通改善方面均有大動作。大項目與泰順無緣,致使泰順與發達地市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泰順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要實現從追趕戰略到超越戰略的轉變。“超越常在彎道處”,目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就是經濟彎道期,這一時期既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關鍵期、經濟風險的突顯期,也是實現科學跨越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泰順在全球經濟危機、全省特扶政策和溫州市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實現彎道超車,以下若干舉措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舉措一:立創新投入之本,狠抓投資有效增長,全面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泰順要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奮力趕超,必須實行跨越式發展。通過趕超型發展戰略,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尋求突破,實現區域經濟質和量的飛躍。跨越式發展戰略的精髓和靈魂在于創新。欠發達地區要通過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等一系列創新,充分激發內在動力,從吸引外部投資、完善市場機制、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的關鍵在于抓投資,要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促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用好國家擴大內需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等機遇,完善重點建設與土地、資金等供給的聯動機制,尤其是要積極搭建融資平臺,有效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確保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全面實行一個重點項目、一位分管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承辦單位、一抓到底的“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同時要努力營造全社會支持重點建設的良好氛圍,確保項目建設與前期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以全面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舉措二:舉特色發展之要,狠抓產業轉型升級,全面促進發展提質增效。對于泰順而言,優勢在于特色。正是這些特有的資源和要素稟賦形成了比較優勢,諸如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等等,這是能夠支撐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經濟發展的潛在優勢和后發優勢。一是全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要立足自身特色旅游資源,積極謀劃若干個能體現泰順特色的旅游項目并全力加以推進,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廊橋·氡泉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建設。提升居民消費預期,積極發展消費信貸,促進居民消費升級。二是積極推動工農業轉型升級。生態農業重點要在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多樣化、特色化、品牌化經營。生態工業要在總量擴大的基礎上,突出抓好泰順(大安)生態科技創業園、彭月產業基地、司前竹木產業園、“泰順石”產業園等產業平臺建設,全力實施竹木制品、礦產品、小水電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和汽摩配、裝飾材料等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技術水平,形成產業集群,以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舉措三:求統籌發展之勢,狠抓城鄉統籌改革,全面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發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欠發達地區要做到科學發展,必須站在長遠的戰略目標上來考慮自身的發展。不但要注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而且要注重城鄉經濟、人口及資源的協調發展。泰順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三生融合、幸福泰順”戰略構想。建設“三生融合、幸福泰順”,要牢牢把握泰順經濟欠發達這一主要矛盾,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把加快發展擴大經濟總量作為建設幸福泰順的基礎工程,集中力量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現勞動力的外遷和內聚,以人口的聚集推動產業的聚集。要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以縮小泰順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的統籌發展。要充分發揮中心鎮、中心村對生產要素的集聚整合作用,通過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途徑,實現城鄉互動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欠發達地區城鄉協調發展。
舉措四:謀改革開放之效,狠抓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增強縣域發展活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結合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推進擴權強鎮改革,有效激發中心鎮發展活力,扎實推進社會轉型發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組織實施《關于推進中心鎮發展和改革的實施意見 (試行)》,著力推進中心鎮發展改革。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便民服務機制,推行投資項目并聯審批等制度,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和農村宅基地置換工作。構筑內外聯動格局。堅持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主動接軌長三角、對接海西區,加強產業、項目、市場及道路交通等方面合作,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優化招商選資模式,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支持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申報自營出口權。積極推動內外泰順人互動發展,引導組織更多的農民外出創業,鼓勵支持更多的在外人士回鄉投資、回報家鄉;充分發揮商會、聯誼會作用,依托在外泰順人興辦的各類專業市場,推動泰順產品、泰順品牌走向國內外市場。強化發展要素保障。積極探索要素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推進公用事業、土地、水電等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進程。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優先保障重點項目、民生工程等用地需求。加強銀企、銀項合作,積極爭取政策性金融貸款扶持;嚴格項目概算管理,加強標前審價和標后監管工作。強化政策處理工作,保障重點建設順利啟動和快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