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鳴
(浙江萬里學院 體育部,浙江 寧波 315100)
傳統武術運動是我國悠久歷史發展的產物,時間久,范圍廣,因此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隨處可見武術文化留下的印痕。時代的變遷不斷賦予武術新的內容和功用,武術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武術運動的開展與教學,參考其他體育項目為武術制定了競賽規則,成立了專業隊、少體校武術隊和各高校武術隊。經過幾十年的訓練和競賽,在實踐的指導下逐漸完善成為系統的競技武術(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和散打運動兩種形式),即競技武術是在繼承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武術是競技武術的母體,是競技武術發展的根源。競技武術的發展如果脫離了傳統武術,必將越走越遠,直至失去傳統武術最為寶貴和本質的核心價值:技擊性。現今看來,競技武術套路運動正在朝著這一方向發展,甚至有人稱之為“中國式體操”。競技散打運動則發展成為了一種三拳三腳加摔跤的重競技體育項目,由于是體育比賽,在規則的限制下,按體育要求散打就成了這樣的打法。然而,傳統武術每一家都有套路練習和散打拳的練習,技擊內容豐富,自成體系,且博大精深。如何遏制這一趨勢,是所有武術工作者都應深思的的問題。因此,如何研究、開展傳統武術教學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以浙江省普通高校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認為高校作為繼承、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開展傳統武術教學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高校強大的科研力量,又能促進傳統武術教學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國際化。
本文在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走訪武術專家、實地走訪高校的基礎上,對浙江省普通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就存在的問題逐一加以說明,找出制約開展的因素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研究。以期為浙江省普通高校更好地開展傳統武術教學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建議。
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到關于傳統武術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通過歸納、總結,其定義為古代兵家技用: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在古代,武術是訓練士兵身體素質、搏擊敵人的技能,也是改朝換代,成就霸業,建立新國家的手段。因此,傳統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的定義有很大的區別,傳統武術是母體,現代競技武術脫胎于傳統武術。明朝兵書中多有闡述當時武術的圖文和專論。近幾年、由于考古學的成就,對傳統武術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意識到傳統武術不單單只是一種簡單的搏斗技術,而是包含了軍事理論、攻防技巧、人體效能的傳統文化。研究傳統武術對了解古代的政治、軍事以及改朝換代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要將傳統武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以期引起世人的高度關注。
近十年來,傳統武術得到了社會和時代的認可,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地區)每年都有大小不等的傳統武術錦標賽或傳統武術大會,這為傳統武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武術套路、傳統武術練功方法都得以一展風采,讓人耳目一新。僅以浙江省為例,自2003年舉辦浙江省國際傳統武術錦標賽以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9屆比賽。參賽隊員人數由最初的幾百人,發展到6000人,人氣之旺,熱情之高在單項體育賽事中是絕無僅有的。這說明傳統武術在民間有著積極深厚的群眾基礎,深受民眾的喜愛。隨著民間傳統武術進一步開展的良好態勢,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全國武術運動會,這表明傳統武術將成為新的群眾性體育運動。傳統武術在普及的同時必定會提高。從學術方面對傳統武術教學進行探討和研究,現有的的文獻、資料、傳承的傳統武術技能,技擊方法,訓練過程,都將成為新的學科讓我們去欣賞、去研究、去理解,從而使傳統武術的精深和博大更為完整的展示在世人眼前。同時,也為高校體育開展傳統武術教學及傳統武術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通過對浙江省第十三屆大學生運動會武術錦標賽各代表隊帶隊教練員進行調研,以及通過對浙江省內普通高校的實地走訪,了解到浙江省普通高校體育課基本都開設武術項目,但其教學內容可以說千篇一律,多以教授散打、初級長拳和簡化太極拳為主,其中有的高校只剩下簡化太極拳一項,甚至有的高校把武術課取消了。浙江省普通高校體育課武術項目中開設傳統武術教學內容的僅有:浙江工業大學武術課教授南兵拳,浙江科技學院武術課教授溫州南拳,且開設范圍及授課學生數量都較小。這一現狀令人堪憂,并且對于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極為不利。反觀民間傳統武術的蓬勃開展,兩者顯得極不協調。這不能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高校作為傳承、普及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在保護、傳播傳統武術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本研究通過查閱大量對于傳統武術進入高校的可行性研究發現,眾多相關專家都建議將傳統武術納入到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中去。傳統武術在民間受到群眾如此廣泛的喜愛,究其原因:①有著別的體育運動項目所不具備的優勢,即:技擊性、豐富性、簡易性、健身性、娛樂性、欣賞性。并且在鍛煉中對于場地、器材等求不高,又適合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群習練;②傳統武術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鍛煉著不斷去了解。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引入傳統武術既豐富了武術教學的內容,又促進了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
2.2.1 浙江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項目設立情況。目前,浙江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每四年舉辦一次,形式為競技武術套路比賽,散打比賽至今尚未組織過。比賽內容分長拳、南拳、太極拳、器械等項目,都為競技武術套路。比賽項目不涉及傳統武術內容。浙江省大學生武術比賽項目的設立極大地左右了各高校武術教師的授課內容。因此,各高校武術隊的師生在平時的訓練中,都會針對比賽項目練習競技武術套路。導致了高校不重視傳統武術的教學,而是為了競賽成績,一味地從事競技武術的教學工作。這一因素在客觀上阻礙了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
2.2.2 武術教師對傳統武術技能的掌握情況。根據調研得知,浙江省普通高校體育課武術項目教師絕大多數只掌握競技武術技能,從武術教師的年齡層次看,80后的教師顯得尤為突出。少數原來習練過傳統武術的教師,其技能一般也只停留在掌握一個或幾個傳統武術拳術套路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傳統武術練習的時間跨度大,要學好、練好一門傳統武術的拳、械,不是一年二年就可以完成的。通常,傳統武術技能掌握較好的教師大多來自于專業隊,有專業武術運動員的經歷。而來自體育院校或師范院校的教師其習武年限相對較少,練習過程不系統,缺少習練傳統武術的經歷。然而,省內普通高校武術教師大多來自后者。這一因素在主觀上阻礙了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
2.2.3 學生對傳統武術的認知情況。通過針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得知,大多數大學生在選上武術課的時候,對武術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興趣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受了電影、電視武俠片的影響,對武術的認識和看法都集中在武術動作的好看、形體的優美上。認為練習武術以后就可以讓自己變的很酷,渴望能夠在練習武術后自己能有更好的氣質。二是看重武術鍛煉的本質,希望能強身健體,并且通過練習武術能夠防身自衛。由于受現代競技武術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傳統武術,并且認為二者不可并論。這極大地反應出大學生對傳統武術認知的缺乏。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教育、培養學生都是重中之重。大學生對于傳統武術認知的缺乏,從基礎上根絕了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
2.2.4 傳統武術的教材情況。浙江省普通高校武術課中目前沒有傳統武術的具體教材,僅有的開展傳統武術教學的浙江工業大學和浙江科技學院,其教學一直沿用傳統武術訓練體系進行。相比較競技武術,各高校都有完善、規范的教材。因此,高校傳統武術教學在這一環節上明顯滯后。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為了規范傳統武術的習練,使其傳承有序、健康發展,自1998年至今先后出版了傳統武術公共理論教程有4種:包括《武術史教程》、《武術概論》、《武德與武術禮儀》、《中國武術段位制理論題解》;傳統武術專項技術教程共23個品種(配教學光盤):包括《趣味武術(段前級教程)》、《長拳》、《少林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戳腳》、《翻子拳》、《八極拳》、《螳螂拳》、《五祖拳》、《詠春拳》、《武術功法》、《自衛防身術》、《劍術》、《短棍》、《兩節棍》。這些教材的出版,足見政府部門對于開展傳統武術的重視程度。因此,傳統武術既有規范的教材,且教材內容遠豐富于競技武術。如果這些教材用于普通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中,必將極大地拓寬大學生了解傳統武術的視野。
縱觀近10年來我國民間傳統武術的開展狀況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其發展的廣闊前景。然而,競技武術發展卻已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往往在競技武術比賽的賽場上只能看到有三種人群,即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唯獨缺少了開展體育項目最需要的人群——觀眾。即便是在日常所見的業余武術鍛煉愛好者當中,也都是習練傳統武術,沒有人習練競技武術。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場所,當以人為本,著眼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在此,呼吁高校有關部門能夠認識到這一現狀,并能高度重視。
高校武術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傳統武術是競技武術的母體,是競技武術發展的根源。競技武術的發展如果脫離了傳統武術,必將越走越遠,直至無路可走。武術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這值得我們深思。高校武術教師針對傳統武術既要補習,更要練習。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不光是武術教師的職責,更是使命。民間的武術家尚在為我國的武術事業默默跟耘,找到他們,虛心求教。
高校作為傳承、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應大力宣傳傳統武術。對比跆拳道這一來自韓國的民族體育項目,其在我國民間乃至學校的發展勢頭,如日中天。隨機詢問一名大學生,都能說出跆拳道的大概來。這不能不引起高校主管體育的領導及武術工作者的深思。因此,只有讓大學生們廣泛了解傳統武術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才能提高大學生對于傳統武術的認知。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能夠熱愛傳統武術。
《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按照中國傳統武術練、打結合的結構模式,還原了傳統武術的本來面目。此教程依據不同拳種和器械由易到難的技術體系,沿中國武術段位由低到高的段級順序,依次編為各自獨立成冊的段前級和1-6段教程。其特點如下:①實現了國家武術段級晉升教材與武術普及讀物的統一。②實現了傳授傳統武術知識和培養武術技能的統一。③實現了突出不同拳種及器械的運動特征與揭示其文化特色的統一。④實現了提高單人演練水平與增強對打格斗技能的統一。⑤將構成各拳種技術要素的打、踢、拿、靠、摔和綜合技法與各拳種級段順序相結合,在不同級段依次突出不同的技法,既完整展現了該拳種的技法體系又體現了整套動作的簡潔性。
這一教程的創編思路改變了競技武術套路的操化形式,突出了傳統武術“打練結合”的特色和攻防含義,再現了傳統武術的本來面目。因此,將《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借鑒到高校傳統武術教學中來,有著十分積極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民間傳統武術發展態勢良好,但是浙江省普通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普及率很低,且師資力量非常薄弱。浙江省普通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是促進大學生增強民族意識和推廣民族傳統文化的有利補充。這符合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符合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傳統武術在民間蓬勃發展的前景為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教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而國家體育總局對于傳統武術的高度重視更是為高校開展傳統武術提供了政策保障。因此,建議:①浙江省大學生武術競標賽增設傳統武術項目,由此激發各高校師生積極投入到傳統武術的教學中來。②鼓勵高校師生參與各級體育局或社會組織的傳統武術錦標賽和武術大會,更多地了解傳統武術。③高校體育部門招聘武術教師應考核其掌握傳統武術的技能水平,從而推動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在培養武術教學人才中,重視傳授傳統武術技能的內容。④高校武術教師應及時掌握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關于傳統武術的政策信息。
[1]茅元儀.武備志[M].上海:上海圖書館明刊本.
[2]戚繼光.紀效新書[M].墨海金壺從書本,明刊本.
[3]戚繼光.練兵實記[M].墨海金壺從書本,明刊本.
[4]熊茹.習武記聞[M].清康熙末年手寫本.
[5]唐豪.神州武藝[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6]凌耀華.南兵拳[J].浙江體育文史資料,1985(3).
[7]凌懿文.浙江傳統武術簡史[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8]體育學院教材編委會武術編寫組.體育學院、系武術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3.
[9]楊博.傳統武術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踐研究[J].價值工程,312.
[10]周麗.傳統武術在高校體育中開展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0(2).
[11]李龍.論中國傳統武術的當代發展路徑[J].體育與科學,2012(1).
[12]李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高校傳統武術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