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期望中的經濟回暖行情并沒有如期而至。上半年,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低迷狀況更趨長期化,國內經濟增速持續下滑,1-6月GDP增速為7.8%,其中二季度僅增7.6%,為13個季度新低。浙江的GDP增速情況似乎更為嚴峻,1-6月GDP增速僅為7.4%,低于全國水平。一個共識是,浙江經濟已經告別高速增長階段,下一階段將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發展方式轉變上形成突破,以更好度過階段性的中速增長期。
邁入新的增長階段,不管是結構調整還是產業升級,均須依靠強有力的投資拉動。但是,讓人擔憂的是,在高負債狀態下政府、企業可能存在融資困難,從而導致資金不足、投資后勁乏力,穩增長難度大于以往。
宏觀上,高負債問題突出表現為貨幣的超發。1990年中國的貨幣總量為1.53萬億元,2011年達到89.56萬億元,21年間翻了58.53倍,幾乎是同期GDP增長率的兩倍。雖然高負債經濟下中國經濟取得了可以說是輝煌的成績,但此模式是否可持續值得懷疑。過去,中國的高負債經濟是由民間的高儲蓄、雄厚的外匯儲備以及人民幣升值等條件支撐的,但從目前來看,民間儲蓄高峰已過,人民幣升值已達階段性頂點,外匯儲備有所下跌,出口增速放緩,在此基礎上繼續放任貨幣總量的增長有可能造成國家債務危機。鑒于貨幣超發現象已經十分嚴峻,繼續發行貨幣或者降低存款利息等手段釋放貨幣等幅度均不會很大,要想繼續保持原有的貨幣融資籌集投資資金、實現穩增長的難度加大,地方政府獲得中央投資支持的力度存在下降趨勢。
2008年金融危機下,為加快經濟復蘇,“4萬億”等財政投資手段使得政府債務大規模擴張。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政府性債務負債率20.15%,高于警戒線10.15個百分點,地方各級財政運行中累累債務為常態。過去的十多年,依靠土地出讓收入和企業稅收,政府信譽可靠,但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和大量中小企業停產甚至倒閉,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投資能力和還債能力相應下降。有學者做過研究認為,只要GDP增長速度能夠保持8%的增長,政府的財政狀況就不至于出現危機,但對于浙江來說,“7”時代已經來臨。雖然作為地方政府自主發債試點,發行地方債務可以拓展地方政府融資渠道、減輕還債壓力,但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寅吃卯糧”的方式不可能盲目擴大規模,發債規模應控制在與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稅收增長相適應的水平上,歐債危機下政府破產可謂是前車之鑒。
實體經濟同樣處于高負債的窘境。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日前表示,中國企業負債占GDP比重已達107%,而OECD組織認為企業負債占GDP比重超過90%,已屬危險。去年,溫州借貸危機爆發,一些企業主因無力償還貸款出逃,企業因債臺高筑而破產。今年,據報道,杭州600家民營企業聯名上書向政府緊急求助,請政府幫助渡過因銀行催貸、抽貸而面臨的難關。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是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經營環境惡劣,企業利潤不斷下降;而且浙江企業大部分會有一定量的股票和房產投資,而現實情況是這兩類資產大幅縮水。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企業可以通過負債來拉動有效投資,獲取規模效益,以利潤沖抵財務費用,但是在實體經濟低迷期,高負債可能最終壓垮企業。
從中長期看,投資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主力,但投資能量勢必會受到原有融資方式下高負債的壓力影響。加快體制改革,特別是加快直接融資渠道建設將是穩增長的先決條件,而民間資本的全面深入參與或許是高負債下穩增長的唯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