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陶朱公的精神思想,一直流淌在浙商群體的血脈中
范蠡的農商并重的重商思想和成功實踐,與浙東學派王陽明、顧炎武等人的學說異曲同工,而后者被公認為現代浙商崛起的精神文化源頭。順著當代浙商發育成長的歷史溯流而上可以發現,范蠡的思想是源頭第一股涓涓細流。
民間傳說還相信,中國的秤——即傳統沿襲使用2000多年的木桿秤,就是財神爺陶朱公發明的。據說,他受到靈感啟發,用一根細直的木桿,一頭拴上吊盤,用以盛裝貨物,一頭系一把斧頭作為秤砣。他決定將一只斧頭的重量定為一個單位,因為斧頭古代的別名為斤,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重要計量單位“斤”的來歷。陶朱公將這個稱量計重的工具起名叫“秤”,表示做生意要公平心平、童叟無欺。
為了更精確的稱量貨物,陶朱公將秤桿上一斤的距離平分為十三份,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他決定把秤再作改進,警告奸商用秤要公平心正。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他告誡商人,經商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并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后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可惜現在的很多生意人,已經根本不相信還有什么“老天有眼、因果報應”,不要說欺人三兩,只要銀子能進我口袋,就是有毒有害的食品也照賣不誤。倘若范蠡再世見到后輩如此作孽,不知會作何感嘆?
民間對桿秤文化的解讀,與范蠡的精神內涵一脈相承。2000多年來,范蠡一直被商人和民眾所崇敬,除了他的經營智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能“富好行其德”——“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以德立商,以智經商,以體治商”貫穿了范蠡經濟思想和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這樣的一位傳奇的歷史名人,自然免不了身后被各地爭搶。目前為止,河南南陽、山東定陶、安徽渦陽、浙江諸暨等地都在競爭范蠡的“原產地”,應該說這些地方跟范蠡都有關聯——或者出生地、或者歸宿地、或者發跡地。浙商奉范蠡先生為其始祖,不會有什么爭議——浙江是范蠡從政、下海的地方。而且種種證據表明:時至今日,陶朱公的精神思想,一直流淌在浙商群體的血脈中。甚至陶朱公的身影樣貌,也似乎未曾離開浙商很遠。
范蠡與浙江尤其紹興的淵源甚深,范蠡的“老板”越王勾踐建都在紹興。而紹興又名“蠡城”,紹興城就是范蠡親手設計并率眾建成的。范蠡留在紹興的遺跡甚多,如蠡城、吼山、南池、陶朱公廟、范蠡祠等等。雖歷經千年風雨滄桑,蠡城、吼山、南池等城廓山川仍在,而商圣范蠡的“陶朱遺風”,也成為紹興民間傳統風俗的一部分。
舊時紹興的商會,是商界各行各業的總會,會長一職由商界中享有威望者擔任。會內藏有一幅裝裱講究的商圣像,系著名畫家李鴻梁先生手筆,畫面上那位衣冠古樸、道貌軒昂的長者,即陶朱公。每逢年節,這幅畫像懸于中堂。供品之中,例必有魚,這既是對范蠡在紹興南池首創人工養魚的紀念,又因“魚”字與“余”、“裕”同音,寓“年年吃過有余”、“經商可致富裕”之意。其他供品亦甚豐盛,點香焚燭后,自會長開始,依次向陶朱公像行跪拜之禮,其典禮之隆重,較之民間祭拜祖宗神保,遠有勝之。這一習俗千年如一,始終未曾中斷。后世商人感恩陶朱公的智慧和高風,深深影響了兩浙世代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