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宜遜
至少在最近10 年內,我國還不應當出臺“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措施
不久前,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基于“我國目前的實際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3歲”、“社?;鹉耆笨?00億元”、“適當延遲退休年齡是國際大趨勢”等理由,提出了“要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調整思路。雖然即刻受到了大多數公眾的反對,但是人保部仍然準備就此問題在全國進行調研。筆者不否認“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的國際趨勢”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但是,我國應當如何仿效、如何實施,尤其是何時開始實施,必須從實際國情出發,酌情考慮。在我國的國情中,下列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中外民族習性不同,退休者的行為不同,社會效果也不同。在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及某些新興國家里,勞動者退休后偏好于享受閑暇,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和老人健康狀況的改善,適當延遲退休年齡,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增加社會福祉。我國則不然,大多數退休者實際上是“退而不休”的,其中,不少人“二次就業”,專職、兼職、自營等,樂此不疲;更多的人在幫助子女照看孫輩,讓子女們可以更多更好地工作,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從社會角度看,這兩者也是“就業”。從社會整體角度考察,雖然“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3歲”,但是勞動力資源并沒有因此而浪費,勞動者“真實的”工作年限要長得多。
——“延遲退休年齡”,將有損社會公平正義。目前,我國存在大量的低收入勞動者,他們的收入與退休工資相差無幾,個別甚至還不及退休工資。他們無不期盼著早日退休,以便利用自己年齡還不很大、身體狀況還行的這段時光,或者“二次就業”增加一點收入,或者幫助子女照顧孫輩。如果“延遲退休年齡”,得益者主要是一些“實際能力不強”的公務員、技術人員和其他事業單位員工,他們可以借此輕松地多領取幾年高薪。而對于有“真才實學”的高級知識分子、高級技工來說,“延遲退休”與否的得失差別不大,他們退休后往往會進行“二次就業”甚至“返聘”回到原來的崗位。
——不利于勞動者素質提高,加重企業與社會的負擔。由于在“文革”時期,教育受到嚴重破壞,造成其中不少人文化基礎甚差,就業后尤其是上了一定年齡后,學習新的知識技術相當困難,難以適應目前日新月異的產業技術知識變化。如今這批人正值退休年齡,延遲退休,對他們是痛苦,對企業和社會是增加負擔。退休,對他們而言是種“解脫”,對社會則是“優化資源配置”。退休后,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崗位“二次就業”,特別是目前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低端勞動力市場已經出現“供不應求”苗頭,就業機會就更多更好。
——“社?;鹉耆笨?00億元”不是“延遲退休年齡”的理由。社?;鸬娜笨趹斢韶斦浹a,目前我國的GDP已達40多萬億元,財政收入已達10多萬億元,200億元顯然是一個小數目。同時,按現行規定,公務員不必繳納養老保險金,這不利于我國養老基金缺口的補平。
綜上,可以說,至少在最近10年內,我國還不應當出臺“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