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允生
(作者為浙江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
擴大有效投資規模在很大程度影響著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與經濟的較快增長,是浙江“十二五”時期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舉措
理論與實踐表明,新興經濟體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的進程,以及經濟增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增有效投資。2009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大產業、大平臺、大企業與大項目建設戰略;2011 年末,浙江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提出擴大有效投資。雖然“十二五”時期浙江投資增長將會適度下降,但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發展中投資的地位和作用并沒有因此弱化。浙江將通過擴大有效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推動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與經濟較快增長。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浙江投資增幅與經濟增長相對趨緩,在省區投資增幅與GDP 增長排名中位置靠后。這種狀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另一方面由于浙江產業結構調整滯后,影響了產業投資的增長。顯然,在中國出口帶動與投資推動的經濟發展格局下,浙江產品出口與投資增長趨緩必然影響GDP 增長。從浙江產品出口情況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規模偏大,出口產品附加值偏低,需要通過增強有效投資力度,特別是增加技術改造與工藝改進投資,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來促進產品出口與出口經濟發展,同時浙江正在加大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投資力度,加快高端制造業發展,推動機電產品出口。在推動出口經濟發展的同時,浙江還需要抓住國內擴大內需的機遇。“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大特點是,市場需求將由國際市場需求帶動轉向國內市場需求推動。國內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浙江產品尤其是高附加值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并不高,因此浙江有必要也有條件通過增強有效投資力度,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保持經濟較快增長。
產業轉型升級是“十二五”時期浙江經濟轉型發展的基本內涵與主要任務,涉及到存量調整與增量優化。由于產業結構變化主要受后續投資影響,因此,要優化投資結構,壓縮低端產業與落后產能投資規模,增強高端產業與先進產能投資力度,使浙江產業結構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體向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轉變。分析浙江產業結構可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規模過大,重化工業比重偏低,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不高,這反映了浙江產業層次偏低、產業結構調整滯后的現實,也是近年來浙江投資增幅與經濟增長相對趨緩的重要原因。浙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的重點在于加強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力度。總體上,浙江需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抓住國內加強能源保障體系建設機遇,利用浙江沿海港口優勢,適度增加重化工業投資;發揮浙江民間資金供給優勢,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力度,推動浙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
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金相對充裕,對于加強民營企業投資來說,資金供給條件比較好。目前,浙江民營企業投資增長相對較慢,一是國內外經濟不確定性趨強,增加企業投資風險;二是一些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和穩定收入來源的行業,還沒有對民營企業開放;三是房地產調控力度加強,帶來投資擠出效應。目前對民營企業開放的投資領域主要是競爭性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和一般服務業。但大多數民營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加之企業規模偏小,短期內很難進入技術含量高、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一些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開放部分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和穩定收入來源的壟斷行業和限制行業,使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擴大投資規模在這些行業取得一定發展。作為政府來說,需要通過優化政策環境,為民營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和民間資金進入相關投資領域創造有利條件;需要適度放松市場準入限制,開放投資領域,允許民營企業在部分壟斷行業與限制行業進行一定規模的投資與經營,既有利于民營企業加快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也有助于浙江增強有效投資力度。
在東部沿海地區,浙江重化工業比重比較低,這種狀況的形成是與浙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與中央政府產業布局相聯系的。況且,國內重化工業發展高峰已將過去,鋼鐵與水泥等行業已經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狀況,是否需要加強重化工業投資,加快重化工業發展,成為政府相關部門與省內各界關注與討論的話題。一個可供考慮與選擇的思路是,浙江可以通過引入中央企業投資,適度提高重化工業比重。中央企業是中國重化工業投資與經營主體,中央企業不僅擁有與重化工業發展相關的能源和礦產資源,而且掌握著重化工業產業鏈與市場網絡。浙江引入中央企業投資,適度發展重化工業,只是重化工業地區結構布局調整,并不會引起國內重化工業重復建設問題。同時,中央企業由于具有資源、資金、技術與市場優勢,所投資的重化工業項目的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總體上有一定保障。從中國正在加強能源保障體系建設考慮,浙江可以利用沿海港口優勢,積極引進中央企業能源建設投資項目,既有利于加強浙江能源供給能力,也有助于增強有效投資。
與廣東大力引進港澳企業投資,江蘇積極引進臺灣企業投資,山東注重引進韓國企業投資不同,浙江更注重省內民營企業投資。近年來為了增強有效投資力度,解決投資增長與經濟增長趨緩問題,浙江十分重視引進外商投資,并且在引進外商投資的規模與項目上取得了明顯進展。目前,國際經濟調整步伐正在加快,發達國家經濟普遍面臨困境,這帶來了美國、歐洲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與高端制造業企業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的有利時機。浙江可以考慮利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巨大發展潛力與巨大市場空間的有利條件,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結成戰略聯盟,爭取國際著名跨國公司在浙江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同時,鼓勵建立中外合資與合作企業。此外,需要按照國際慣例建立高新技術與高端制造業產業園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吸引國內外更多人才、技術和項目進入產業園區集聚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浙江要充分發揮引進外商投資的后發優勢,通過高層次大規模引進外商投資,推動浙江高新技術產業與高端制造業發展。
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等的差異,部分地區具有經濟發展的先發優勢,并且形成產業發展高地與地區經濟增長極,進而輻射與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這類地區就是重點發展地區。從浙江經濟發展狀況看,地區間產業發展水平相對均衡,在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發展中,缺少在國內外具有明顯產業競爭優勢與市場影響力的產業發展高地。這對于浙江吸引國內外投資,整合海內外創新資源,加快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輻射與帶動相關產業與地區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浙江需優化產業功能布局,明確重點發展地區,有必要加強對杭州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寧波重化工業和物流產業、浙東高端制造業和舟山新區海洋產業等的投資力度,加強有效投資力度加快產業發展高地建設,使之成為國內外產業發展高地和新的經濟增長極,輻射與帶動浙江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更快發展。
實踐表明,產業集聚能夠降低運輸成本、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擴大產業規模,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產業發展水平。“十二五”時期浙江將重點建設14 個產業集聚區,這些產業集聚區主要分布在地級政府所在地和經濟發達的縣市。目前,14 個產業集聚區建設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根據地區產業功能布局與地區經濟發展條件,擴大投資規模,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集聚區建設水平。重要的是,要防止不同產業集聚區產業同構,而同一產業集聚區產業離散現象出現,會導致產業集聚區產業重復建設與產業集聚效應流失。為了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擴大投資規模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產業集聚區是中心地區投資重點,要根據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規劃,加強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投資力度。通過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投資帶動相關產業和相關項目投資,推動產業集聚區建設。通過產業集聚區建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均衡增長。此外,要加強對產業集聚區內地方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和工藝改進的投資,推動這些企業著力通過精細、新型和特色產品生產,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升產業集聚區整體發展水平。
浙江在加強有效投資中,既要加大高端產業投資力度,更要增加技術創新與工藝改造投資,提升產業技術水平與企業產品創新能力。由于經濟發展環境變遷,特別是勞動成本持續快速上漲,浙江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已難以通過低成本與低附加值產品保持產業競爭優勢,需要加強技術創新與工藝改造投資力度,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能力,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與產品附加值,保持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傳統競爭優勢。在高端產業發展中,浙江同樣需要加強技術創新與工藝改造投資力度,特別是要加強原創性技術創新、關鍵性工藝改造與高附加值產品創新的投資力度,提高高新技術企業與高端制造業企業創新發展能力,使之能夠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提高產業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影響力。通過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和制造工藝水平,提高產品技術含量與產品附加值,從產業鏈與價值鏈低端向產業鏈與價值鏈中高端延伸,提高浙江高新技術產業與高端制造業的產業發展水平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