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建東 李善武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由于功能、政策和管理上的特有優勢,已成為實施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推進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隨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也成為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重要支撐點。
根據2011年7月7日國家海關總署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簽訂的《共同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和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合作備忘錄,雙方要在既有署省合作機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深化合作,共同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
溫州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和全省三大都市圈之一,無論當前還是長遠,爭取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具有較強的迫切性。首先,它是服務于我國構筑沿海地區大開放格局的需要。我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作為改革開放的示范園、發展創新的指南針,其海關特殊監管區成為推進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和開放中重要助力器,而溫州是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僅存2個(另一為湛江)未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除保稅倉庫)的城市之一。加快推進溫州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對全國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有著重要作用。其次,是服務于“長三角”和“海西區”的兩大國家戰略區協調發展的需要。溫州地處海西區和長三角區域的交匯點,是長三角區域新經濟增長點和海西區中心城市。借助海關特殊監管區,有利于溫州帶動浙南閩北贛東區域發展,實現海西區和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和對臺經貿合作深入開展。
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還是服務浙江海洋經濟的需要。近年來,海關特殊監管區在推進杭州、寧波、嘉興等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借助海關特殊監管區提升溫州都市圈輻射和帶動能力,促進浙江海洋經濟南翼發展,實現浙江海洋經濟南北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意義。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更是服務于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需要。“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高度發達的市場營銷網絡是溫州民營經濟重要特征。溫州市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作為全省試點,正進入攻堅破難的重要時期。海關特殊監管區將憑借靈活的政策優勢,全力助推溫州民營經濟由“外向型”向“開放型”轉變。
目前,溫州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已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十二五”時期全市將全力推進現代化國際性大都市建設,著力實施“千項萬億”投資,建成長三角、海西區以商貿物流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基地和以裝備制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溫州是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溫州機場已升級為一類口岸,溫州港是全國沿海25個主要港口和68個對臺通航港口之一,以深水港、空港、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快速干道為依托的立體型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2010年,溫州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70.94億美元,進出口貨運量為594萬噸,年末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7009家,與溫州建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200個。
海關特殊監管區,作為封閉監管的特定經濟區域,對于促進區域對外開放、提高區域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實施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溫州要充分抓住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助推全市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大都市為目標,按照“統一規劃、統籌發展;先易后難、滾動發展;區港聯動、創新發展”的思路,全力推進以狀元岙深水港保稅港區為龍頭,以甌江口保稅物流中心(B型)、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為支撐,以星羅棋布的保稅倉庫為網點,建設覆蓋全市、輻射長三角、海西區的溫州保稅物流、保稅加工大體系,使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成為溫州海洋經濟示范區發展的重要載體、連接“長三角地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橋梁和國家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