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平
經比較測算,2008 年,按當年價計算的浙江地區生產總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第三產業比重、最終消費率分別被低估了大約25%、15 個百分點、10 個百分點、5 個百分點
當前,浙江地區生產總值(GDP)及服務業比重等若干指標,存在著較大程度低估的可能。正如政府收入有體制內收入和體制外收入、金融有正規銀行和民間借貸、居民收入有顯性收入和隱性收入一樣,浙江存在著一個龐大的未納入統計的經濟量,實際創造形成的地區生產總值遠高于官方統計數據。借鑒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依據2008 年浙江經濟普查數據與若干地區比較,并利用收入法、支出法、生產法三種互驗證的方法測算表明,按當年價計算的浙江地區生產總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第三產業比重、最終消費率分別被低估了大約25%、15個百分點、10 個百分點、5 個百分點。
21 世紀以來的兩次經濟普查顯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普遍存在漏統計現象。兩次經濟普查后均大幅向上修正了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如年度統計公報公布2004 年、2008 年GDP 分別為13.65 萬億元和30.06 萬億元,普查后發現分別少統計2.3 萬億元、1.3 萬億元,相當于原有GDP 的17.1%和4.4%。其中服務業漏統計是國內生產總值漏統計的主要原因,工業由于有實物產出統計相對準確,在增加值漏統計中,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占90.6%和81.1%。
以浙江地區生產總值為例。按照安格斯·麥迪森1990 年購買力平價算法,以統計制度相對健全的臺灣地區為參照系,計算得到2008 年浙江地區生產總值被低估了約11800 億元,低估量相當于實際地區生產總值的35%左右。不過,按上述方法得到的低估由兩方面因素引起。一是匯率低估導致總量低估。隨著近年來匯率不斷調整,這方面低估已經得到較大改善。二是統計調查核算不足或失真引起的總量低估,目前很多有關討論區域經濟失衡的問題正是由此而來。本文計算發現,一些反映地區實際經濟運行的重大經濟比例關系,比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最終消費率、第三產業占比等結構,由于GDP的低估被極大地扭曲了。
首先,官方統計反映的國民收入再分配關系存在較大失真。2000-2010 年,按照統計局統計數據,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僅有2%左右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這與實際不符。更不可思議的是,按照城鄉住戶調查統計,2008 年浙江再分配后全省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41.1%),低于初次分配形成的勞動者報酬比重(41.2%)。這意味著全體勞動者在初次分配后,還再需向政府、企業部門進行一部分凈轉移支付,使得可支配收入更少,這也與實際相反。
其次,浙江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比重被低估了約15 個百分點。基于王小魯對2008 年灰色收入的詳實調查研究分析表明,我國住戶部門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比重被嚴重低估,表象上是抽樣調查統計方法存在樣本偏小和失真、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調整等引起,究其根源是龐大的灰色收入或隱性收入所致。結合相關數據可以大致估算浙江當年的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被低估了約7100 億元,大部分是在住戶調查時未被納入統計的收入。假定政府部分和企業部門的收入統計準確不變,將這些收入漏統計視為地區生產總值的全部漏統計部分,則相當于重新估算GDP 后的25%左右。進一步地,可以估算出2008年浙江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約為16000 億元,占重估后生產總值的55.8%,這一數據比利用統計局信息計算得到的比重,提高了約15 個百分點。
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估相對應的是,居民消費支出也被嚴重低估,主要是服務性消費被低估。近五年,浙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 的36%左右,最終消費率約為46%,由于餐飲業、教育、醫療保健等行業的服務性消費支出統計失真,可以推斷這兩個數據均存在較大程度低估。與一水之隔、規模類似的區域經濟體——臺灣比較分析,有助于理解掌握這一問題。
一是以住宿及餐飲為例。2008 年浙江經濟普查公報顯示,擁有5212 萬常住人口、崇尚飲食文化的浙江地區餐飲業營業收入25.3 億美元,僅為擁有2304 萬人口的臺灣地區餐飲業營業收入的1/3;而且浙江地區全部住宿及餐飲業從業人員絕對數,不到勞動力成本較高的臺灣地區同期就業人員的一半。餐飲多數沒有開具發票以及非正規就業存在和偏頗的統計調查,大量餐飲收入支出、從業人員應該沒有納入官方統計。
二是以住房消費支出為例。由于近年來房地產市場價格、房屋租金上升較快,按成本法計算的自有住房消費相比按市場租金計算的有一定低估。按照統計,2008 年浙江城鎮家庭居民居住消費支出比重為8.8%,同期臺灣地區居民住房消費服務占當年居民消費比重為17.4%,而1991 年工業化同等水平時的臺灣地區居民住房消費比重更是高達19.5%。以此來看,浙江居民住房消費比重被低估了約8-9 個百分點,相應地居住消費支出被低估了50%左右。
三是以教育醫療保健為例。“紅包”、“擇校費”等都難以搜集不納入統計,大量小微企業和個體營業額低估,相應地服務性消費被低估。2008 年,浙江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支出、教育支出分別為393 億元和464 億元,僅占重新估算的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2.5%和2.9%。也就是說,一個家庭僅將其收入不足5.5%用于教育、醫療保健兩項較大開支,這與實際大相徑庭。
如果按照全國國民經濟核算資金流量表的39.4%居民儲蓄率計算,浙江最終消費率大約為49%。對于一個發展中的區域經濟體而言,投資消費結構仍算相對合理。
不同服務行業增加值的低估,深層次原因是采納現行統計體系之前我國是以計劃經濟體制下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來核算國民收入,雖然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引進了國際的國民賬戶體系進行改革核算,但對第三產業的統計核算仍然是較為薄弱和建立在以前老的統計基礎之上,浙江服務業和建筑業產出存在嚴重低估。
——三產就業比重低估。近三年,全省服務業產值平均增速達到12%以上,但服務業就業增長僅為3.3%,按照往年就業增長為產值增速一半的規律,三產就業增長彈性系數明顯低估,就業總人數被大大低估。筆者分析,2000 年以來全省實際的服務業就業比重保持在40%左右,相比現有統計數據被低估了5-10 個百分點。
——三產行業增加值比重低估。第三產業中增加值存在較大低估的主要行業包括:房地產、交通運輸倉儲、批發及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教育醫療,以及其他服務業。
一是房地產業。2008 年浙江繁榮的房地產業增加值僅為118 億美元,遠低于臺灣不動產業的339 億美元行業增加值。2008 年浙江僅商品房一項銷售收入就達到341 億美元,而統計的房地產業總收入僅為185 億美元,房地產產出統計存在較多出入。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8 年浙江省建筑企業各類建筑施工面積9.26 億平米(包括省外),為臺灣地區同期的28 倍,但建筑業總產出、增加值僅為其1.5 倍左右,即使考慮行業平均工資差異、剔除省外增值部分等因素,全省建筑業實際產值收入也存在較多低估。
二是批發零售貿易業。2008 年,臺灣地區營利性事業單位的批發零售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780 億美元、從業人員177 萬人,而人口眾多、以市場大省著稱的浙江批發零售業法人單位的營業額和從業人員,僅為3450 億美元和100 萬人。根據《浙江統計年鑒》,浙江當年批零業從業人員有434.5 萬人,其中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數占全部的77%,產值卻很少統計,這也使得整個行業增加值及其比重存在較大低估。
三是交通運輸倉儲業、住宿餐飲業、教育醫療保健業等,由于行業收入存在較大低估,相應地增加值低估。以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為例。2008 年,浙江的鐵路公路貨物運輸量9.5 億噸、沿海港口貨物年吞吐量6.45 億噸,均分別大大高于臺灣地區的6.2 億噸、2.35 億噸,而浙江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營業收入226 億美元,遠遠低于臺灣同行業的305 億美元收入;行業從業人員39.2 萬人,也低于臺灣地區的41.4 萬人。相關數據顯示,兩個地區的人均產出或勞動生產率僅相差20%左右,由此可以推算浙江交通運輸倉儲業至少存在30%的產出低估。
四是居民生活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等其他服務業。由于很多屬于“地下經濟”和“不開票經濟”,而在官方統計調查中實施推算方法估計產值的中小企業又占了這些行業的大部分,同樣可以推斷其賬面統計的產出收入大大低于實際產出或收入,導致增加值被很大程度地低估。
對浙江服務業進行分行業的生產法重新估算,對比臺灣地區分析表明,2008年浙江服務業增加值實際可能達到2100億美元,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1%。進一步地分析表明,有理由認為近幾年浙江第三產業比重保持在50%-55%區間內,相比官方統計數字,大致被低估了約10 個百分點。
第一,分析顯示了浙江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遠大于統計數據。若按照實際購買力衡量,2008 年浙江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已列全球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14位。這提示我們未來的增長導向可以逐步擺脫GDP 至上、唯GDP 主義的激勵機制,著力提高有效投資、人均工資收入、勞動力附加值。
第二,分析顯示地區生產總值低估主要是服務業(包括建筑業)被低估所致。服務業比重調整后,使得浙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得到顯著糾正,投資率被高估。浙江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最終消費率有所偏低但沒有想象的嚴重,服務業發展及其占經濟比重尚在正常范圍內,浙江三次產業結構已經是“III>II>I”而非“II>III>I”型。
第三,結果顯示了統計體系內存在的巨大漏洞,及現實中存在的巨大灰色收入地帶。隨著增長模式的體制性慣性愈來愈強,極少部分高收入者、權力擁有者和接近權力的資本家逐漸占據愈來愈多可支配資源,收入差距在臨界點上繼續擴大。未來應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尤其是初次分配和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改革。
第四,產業結構及第三產業實際發展情況相對合理,這也突出表明了未來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工業經濟,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至關重要性。制定浙江經濟發展戰略,仍應以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投資更新提升“制造強省”,促進行業高加工度化和工業結構高級化為重點,浙江工業再深化之路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