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宗明 蔡文永
2011 年,溫嶺市農村居民純收入14996 元,在浙江全省16 強縣市中位列倒數第三位,與最高的紹興縣相差4531 元。影響溫嶺農民增收的原因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從業人員素質偏低、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還不夠深化等方面。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鼓勵農民多種經營,提高農民技能水平,推進農民創業創新,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必須始終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促進農村經濟開放搞活。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鼓勵發展特色精品休閑農業,積極打造溫嶺東部西瓜、北部果蔗、南部高橙、西南部草雞、東北部葡萄和沿海漁業六大特色農業產業帶;發展一批集特色種養殖、鄉村休閑度假、觀光旅游、農業科普文化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集聚區,著力打造一批“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特色的農家樂。進一步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通過“公司+ 基地+ 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延伸農業生產產業鏈,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和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鼓勵農民成立農業專業服務機構,大力培養農村經紀人、販銷大戶、農民技術員、科技示范戶等新型農民。鼓勵農民走出溫嶺發展農業生產,政府要為農業“走出去”提供政策扶持、技術指導、經貿洽談、產品推介、信息服務、權益維護等綜合服務。
——大力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不斷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繼續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相關規定和配套服務,擴大農業保險費補貼品種和提高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對鮮活農產品運輸實行綠色通道、減少流通環節和流通費用。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把扶持和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作為改善農村民生的重點,大力扶持發展特色農業、家庭工業、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等;廣泛開展合作扶貧、合作創業和金融扶貧。
——努力促進農民轉產轉業。加大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個環節同時入手強化職業技術培訓,充分發揮市、鎮(街道)兩級培訓機構和社會其他培訓機構的作用,為農民提供如家政、烹飪等一系列菜單式的培訓。努力促進農民轉產轉業,要扶持水產品加工業,引導鼓勵漁民興辦海洋運輸和造船業,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農民進入服務業領域,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大力推進失土農民就業,鼓勵失土農民出租城市自有多余房屋收取房租,鼓勵失土農民開展來料加工等副業生產,鼓勵農民就近到工業園區打工,鼓勵農民興辦個體、股份等新興經濟體,增加轉移收入。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貸款和農房貸款制度;加強對農村征地補償費分配使用的監督,完善征地綜合區片地價制度,建立征地補償標準爭議仲裁制度;在市區、城郊、中心鎮等開展整村拆建、宅基地換住房、立改套等試點工作;建立完善灘涂圍墾和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機制。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探索推進林權、海域灘涂使用權、農村住房、船舶、農機設備、農產品等抵質押貸款和無擔保信用貸款;穩妥地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探索建立跨區域、跨產業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貸款公司。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特別是要加快“城中村”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創新農業服務體系,加快“三位一體”的農業服務體系改革進程;加快培育現代農業主體,穩步推進農村風險防范體系建設。
——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大對農村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治理農藥、化肥和農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繼續完善“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農村垃圾日日清運行模式。加大對生態保護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使用好生態專項補償資金。加強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快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農村交通、通信、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農村醫療、養老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率和賠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