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基小農,立基人緣,立基貧窮。反躬自省,浙江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
浙江精神也好,浙江人也好,都是在傳統農業社會框架內發育形成以及展開經濟社會活動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
歐洲現代經濟發展是在一個伴隨著科學進步的長期演化過程中走過來的,而浙江現代經濟則是在全球性的知識溢出以及境外市場的巨大需求背景下,是在來不及形成科學和知識深厚積累的小農基礎上迅猛推進的。這就決定了在改革開放30 余年的較短時期內,難以掃除長期形成的小農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難以極大地提升全社會的知識水平和科學精神,更難以形成法治和契約精神。按照我個人的長期觀察思考,當代浙江精神和浙江人具有三大局限。
立基小農,缺少科學。立基小農的特點,決定了浙江人的行為具有依靠敏銳的反思為主的特點,浙江農民的創業活動主要是基于生存激勵,以及基本的經驗而展開,而不是在實現自我價值、以及厚重的知識基礎上推進創業活動。很多被傳為佳話的經營決策,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產物,其本身的社會價值和科學技術含量并不高。而且小農的本質是保守的。浙江農民長期在小塊耕地上分散勞作的集約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決定了浙江人長于計算而偏于穩健,比較精細而較少豪放,善于單干獨闖而缺少團隊精神,進而也缺乏大規模生產經營的協調能力,改革開放30 多年的實踐顯然證明了這一點。浙江人能把傳統產業做到極致,但高新產業仍比較落后;浙江人能把中小企業做得風生水起,但對全局有重大帶動和支撐作用的大企業則相對較少;浙江的中小城市高度活躍,而大城市卻差強人意。
立基人緣,缺少法治。浙江農民的早期創業活動是以人緣關系為主展開的,浙江人與上海人之間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是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重要的創業資本。史晉川教授幾年前曾指出溫州經濟具有“人格化交易”特點,認為這種人格化交易網只能靠溫州人自己來編織。經濟活動缺少法治和誠信,終將形成巨大障礙。幾年前,溫州一家非常有名的大企業集團高薪聘請了一位總經理,一個月不到即辭職。據說起因是一張數千元的吊燈發票,總經理簽署同意后,遭到董事長和另一位董事以能更低價格買到為由而遭兩次否決,總經理很不開心,只好走人。血緣、地緣,以及同窗、同事乃至戰友之緣,編織成了一張巨大的關系網,決定性地左右著經濟活動,導致缺乏法治的、規范的、誠信的商業活動環境。可以說,浙江現代市場經濟建設和發展正在遭遇一場小農價值觀及其行為的狙擊戰。
立基貧窮,缺少創新。改革開放前后,浙江農民之所以具有極大的創業活力,主因是貧窮。浙江上上下下之所以能容忍農民嚴重背離教條式社會主義束縛的創業行為,主因也是貧窮。農民不創業,就意味著連基本生存都會發生較大問題;不支持農民創業,就意味著違反了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然而,農民創業小有成功以后,由于缺少科學、缺少較高的法治和誠信,缺少更高的人生追求,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形成了安于現狀,過小日子足矣的價值準則。其實,就個體而言,過小日子足矣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如果多數人以這種選擇為取向,則區域經濟就會出現較多問題。近10 余年來,我們目睹浙江經濟陷入長期的低層次產業鎖定和路徑依賴之中,一些地方甚至40 余年鮮有產業結構優化提升。
我們當前在創業創新、“富裕富有”,推進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加快推進浙江精神轉型是題中應有之義。當然,浙江人和浙江精神的局限,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原因,也有我們自身的原因,而很可能我們自身的原因反倒并不是最主要的。無論如何,當前浙江經濟增長放慢剛好給了我們一個反躬自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