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邦
我國出版行業轉企改制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除明確為公益性的出版單位外,其他出版社均已轉企,這為出版社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但是,毋庸諱言,在出版業全力邁向市場化的進程中,還有很多非市場化的手段和現象在阻礙著出版社的發展。筆者認為,其中的首要問題就是沒有建立起出版社的退出機制,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出版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瓶頸。雖然曾有少數幾家出版社因出現嚴重的出版導向問題而被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撤銷出版許可證,但這僅是個案,退出機制在出版業中依然還不多見。建立起出版社退出機制,實現出版單位優勝劣汰,這項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出版社轉企改制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重塑市場主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常,市場主體是指以營利為目的、提供商品或服務、合法進入市場的自然人或法人組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企業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必須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無論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都要遵循市場經濟所固有的競爭規律和優勝劣汰的法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追求利潤最大化。[1]
從本質上說,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的經濟,其核心就是公平競爭、自由貿易,是完全由市場來組織、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完善的市場機制既要求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又要求將不合格的市場主體及時淘汰出局。運用競爭機制來確保社會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2]就整個社會而言,它是通過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來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只有雙向開放的市場才充滿活力,即市場主體有暢通的進入和退出渠道,通過不斷的動態調整來確保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是指市場經營者因為出現阻礙繼續經營的特定事項而主動終止經營或者依法被強制終止經營,經清算后由行政主管機關核準注銷,從而終止市場主體經營資格和法人資格的法律程序和制度。市場機制由市場準入、市場競爭、市場交易、市場退出等制度組成,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是市場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市場作用正常發揮的內在因素。市場主體能夠順暢退出是市場經濟發育成熟的標志之一。[3]建立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剛性需要,是培育開放的、競爭的、健全的、有序的市場體系的理論要求。
出版社轉制成為企業后,必然具有企業的一般屬性。作為文化企業,出版社又具有社會責任屬性。但是,如果總是以“社會效益優先”為理由而忽視其經濟屬性,遲遲不建立出版社退出機制,甚至讓出版社成為企業中的特區,這就失去了改革的意義。“出版企業應該把符合自身特性的社會責任計劃納入企業的競爭戰略,并建立相應的商務模式,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結合。”[4]
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全國共有出版社581家,其中中央級出版社221家,地方出版社360家,2010年全國共出版圖書328,387種,其中新版圖書189,295種,重版、重印圖書139,092種。[5]從新書數量來看,很多西部省份全省出版社的圖書出版總數還不如東部的某一家出版社多,出版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
因為有政策保護和書號資源,出版社一旦成立,縱使再經營不善,也沒有一家倒閉或申請破產。一些出版社既沒有優秀的作品資源、也缺乏暢通的營銷網絡、更無先進的出版理念,卻依然可以生存。甚至那些基本依靠與民營書業合作、以收取“管理費”為主要經濟來源、已逐漸成為“空殼”的出版社仍然不言退出。出版社的健康成長、出版業的快速發展需要良好的出版生態,而沒有建立退出機制的出版生態則是病態的,是不健康的。一個沒有退出機制的行業不能構成完全意義上的競爭,而一個沒有競爭的行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也難以真正體現其活力。
建立出版社退出機制就是要將那些出版能力極弱或者已經沒有生命力卻又占據有限出版資源的出版社清退出場,把有活力、有能力的主體不斷吸收進來,實現出版行業的吐故納新。在新舊更替中不斷提升出版社的活力和整個出版行業的實力。這樣,就有可能更早地培育出新聞出版總署提出的資產、銷售“雙過百億”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出版傳媒企業。
轉企改制讓不少出版社嘗到了甜頭,既帶來了有效出版規模的迅速擴張,也帶來了利潤的穩健增長。但還有一些出版社的體制改革僅僅停留在表面,處于“前企業”階段。有些出版社甚至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工商注冊登記的變更,完全沒有實質意義的創新舉措。這并不是說這些出版社就不需要改革或不能改革,只是它們的改革還不夠深入,還不到位,還存在思想上的誤區和行動上的懈怠。之所以如此,除了主觀因素之外,其核心問題是因為沒有建立出版社退出機制。
由于沒有引入退出機制,出版社長期處于“只生不死”的局面,出版社不必為生存而擔憂。即使在體制革新即轉企改制之后,一些出版社依然沒有創業的激情,依然沒有建立新機制的動力。
一旦建立出版社的退出機制,由于面臨“出局”的壓力,出版社會自然而然地注重各個層面的創新,不斷壯大自己的綜合實力,將新聞出版總署體制改革的意圖落到實處。另外,由于有了退出機制,出版社會將壓力分解到每一個員工,個人的收入與單位的效益緊密掛鉤,員工在關心自己前途的同時也必然會更加關心單位的發展,大家都會為實現單位的效益而努力,這樣有助于提高出版社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出版社轉制成企業后,就必須要成為市場的主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敢于面對讀者和市場的選擇,有勇氣承擔優勝劣汰的結果。建立出版社退出機制是出版社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和舉措,是深化出版社轉企改制的現實需要。
出版社的所有經營活動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紀守法是對企業的基本要求。從行業管理來看,有政府的《出版管理條例》《圖書出版管理規定》等作指導。
按照我國現行規定,市場主體退出市場有主動退出和被動退出兩種途徑。如果有出版社愿意主動退出,退出渠道其實是暢通的,而且手續也并不復雜。新修訂的《出版管理條例》(2011年3月19日公布)第十八條規定,“出版單位終止出版活動的,由主辦單位提出申請并經主管機關同意后,由主辦單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注銷登記,并報國務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家出版社主動提出退出。而被動退出則包括以行政為主導和以市場為主導的雙重退出機制,前者主要是指依據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對出版社的監管、出版社年度核驗制度等讓出版社被動退出。下面主要針對后者,即以市場為主導的退出機制進行闡述。
《出版管理條例》第八章“法律責任”中,有多條對出版單位的行為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限制。例如,對于出版社“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本單位名稱、書號;利用出版活動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擅自中止出版活動超過180日;出版物質量不符合有關規定和標準”等行為,可分別依據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條之規定,“情節嚴重的,責令限期停業整頓或者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圖書出版管理規定》(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對出版社的經營活動作出了更加具體的約束和更加詳細的要求。例如,第四十條規定,“圖書出版單位實行年度檢驗制度,年度核驗每兩年進行一次”。第四十二條規定,圖書出版單位如果存在“出版導向嚴重違反管理規定并未及時糾正;違法行為被查處后拒不改正或者在整改期滿后沒有明顯效果;圖書出版質量長期達不到規定標準;經營惡化已經資不抵債”等情形,則不予通過年度核驗。“對不予通過年度核驗的圖書出版單位,由新聞出版總署撤銷圖書出版許可證,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注銷登記。”
對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進行等級評估是我國出版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從以前的定性管理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管理的轉變。首次評估是在2008年,原計劃兩年評估一次。出版評估體系在內容設計上包含了全面考察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的基本能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夠反映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基本要求。“評估指標體系作為一種與資源配置相關聯的制度設計,對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規范和引導作用,是一個行業競爭從無序走向有序的標志,是行業發展成熟的標志。”[6]通過評估體系,政府可以在制訂規劃、出臺政策、配置資源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幫助不同類型的出版社更好地發展,并促進出版社的優勝劣汰。一級(A類)出版社將獲得更好的出版資源,例如,每年的書號數量不受限制,同時在重點項目申報、國家出版基金的評定中都能得到額外的政策支持。而對于連續兩次被評為四級(D類)的圖書出版單位,則將實行退出機制。由此可見,由評估而建立的退出機制是一個綜合性的規則,不是單純的行政性退出,而是從圖書出版能力、基礎建設和資產運營等方面進行評估,根據出版社整體運營結果實行退出,它更多地體現出以市場為主導的退出機制。
傳媒中與圖書最具相似性和可比性的便是報刊。我國對報刊退出機制的研究始于1996年,經過多年的探索,2008年進入實質性階段,明顯早于圖書。2008年9月,遼寧、河北兩省被列為報刊退出試點省份。遼寧省新聞出版局通過周密籌劃、精心組織,于2009年上半年在全國率先試行了報刊退出機制。[7]隨著報刊等級評估和建立退出機制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推開,我國報刊業已經打破長期以來“只進不出,只生不死”的格局。據統計,2008年我國共有報紙1943種,期刊9821種,2009年全國共有188種報刊以調整、兼并、重組、停辦等方式退出。[8]
從報刊退出的實踐看,過程可分為三步:(1)建立報刊評估與退出機制;(2)合理確定報刊退出主體;(3)逐步建立從業人員退出機制,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報刊退出的形式也主要分為三種:(1)調整定位,包括調整業務范圍、報紙改為期刊等;(2)由有實力的傳媒集團或報刊企業兼并、重組或托管;(3)報刊停辦,退出報刊的刊號資源,由所屬省、區、市留用,自主調控。這些都為建立出版社退出機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美國作為傳媒業最發達的國家,其傳媒退出機制已經相對成熟和完善。其傳媒退出方式有兩種形式:一是由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導的行政退出,二是由市場來決定傳媒的生存。美國的傳媒退出機制給我們的主要啟示是:(1)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2)適當放寬傳媒的市場準入;(3)發揮社會公眾和社會團體的裁判作用;(4)建立配套的相關市場機制。[9]美國現有的1萬多家出版社都處在生生死死的滾動發展之中,幾乎每天都有出版社倒閉,也有新的出版社成立。
企業都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的,產業也是通過新陳代謝而不斷發展的,出版業亦莫能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既是生物的進化規律,也是市場競爭的規律。建立出版社退出機制并不需要高瞻遠矚的眼光,需要的只是壯士斷腕的勇氣。在法律的框架下引入退出機制,健全并落實出版社評估制度,讓一部分不合格的出版社退出,吸納更加優秀的市場主體到出版業來,將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和出版生態,有利于出版業壯大整體實力,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到出版行業中來。
[1]肖忠東,段興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115-117
[2]陳春建.對市場主體退出制度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2004,(12):21
[3]夏秀淵.我國市場退出機制的缺陷及對策研究[J].商業時代,2009,(3):50
[4]張雨晗.試論出版企業社會效益與社會責任[J].中國出版,2011,(8,上):27
[5]柳斌杰,鄔書林.中國出版年鑒(2011)[M].北京:中國年鑒出版社,2011:972
[6]朱勝龍.出版單位等級評估將促進優勝劣汰[J].出版參考,2008,(10,下):12
[7]劉繼揚.從兩家報紙的“退出”看報刊退出機制試點的經驗教訓[J].中國記者,2010,(4):78
[8]我國報刊業將打破“只進不出只生不死”格局[EB/OL].(2010.04.09)[2012.7.6].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04/09/content_13326129.htm
[9]張娥.美國傳媒的退出機制[J].傳媒觀察,2010,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