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海兵
“‘最美現象’,已經從開始的一株株‘盆景’發展成為一片引人入勝的‘風景’,形成生命力極強的‘蒲公英效應’,持續釋放巨大的正能量……”這是被網友稱為“最美媽媽”的黨的十八大代表吳菊萍,在參加十八大時對記者發出的由衷感嘆。
作為“明星代表”,以“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當代雷鋒”郭明義為代表的道德模范群體,在十八大上受到國內外媒體的追捧。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
這些先進人物的成功塑造,對我們如何搞好平民典型報道有很多有益的啟示。
“美”,是十八大報告的一個“亮”詞。“美”,也是公眾對時代的一種期盼。從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到從車下救出兩歲女童的“最美婆婆”陳賢妹,從奮不顧身救學生、雙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到身負重傷、依然緊急剎住大客車的“最美司機”吳斌……一個個“最美”的個體正在成為照亮人們前行的燈塔和旗幟,如何通過宣傳引導,讓更多的“最美”涌現出來,最終實現一個心靈層面的“最美中國”,這是媒體的責任所在。
綜觀最美現象報道,以吳菊英、吳斌的事跡報道為例,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吳菊英、吳斌等“最美人物”,從事的行業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是“小人物”,卻一次接一次地激發社會的“正能量”。這其實代表了一個可貴的社會信號。一方面,媒體越來越“喜歡”捕捉這樣的“小人物”,媒體的關注不僅會讓“小人物”的價值得到放大,更會讓小人物的“善和美”得到進一步認可和放大。另一方面,公眾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小人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這種“變化”也是公民崇尚善、美、德,讓社會向善邁進的一種標志。
吳菊英、吳斌事跡的發現和宣傳,與傳統做法相比均有較大不同之處:都是最早出現在網上,然后網友通過網絡廣泛參與傳播,傳統媒體緊密配合,有關部門順勢而為,迅速對其加以肯定和表彰。這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典型人物篩選機制。
這種網絡篩選的典型人物,更具草根性,也更符合公眾的道德要求和審美需求。同樣可喜的是,在最美人物報道中,黨委政府在民眾廣泛參與基礎上,及時順勢而為,上下互動,使得典型人物的權威認可與民意相呼應,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吳斌的事跡傳播過程中,肇事司機及事故原因,一直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人們積極要求警方盡早尋找肇事車輛,更多的是為了弄清真相,而非因個人情緒而夸大事實,強行問罪于司機。最后,警方稱,“5·29”事故被定性為一起交通意外,“闖禍”大貨車和司機不是該案的犯罪嫌疑人,司機不用承擔刑事責任。平視肇事者,絲毫不損害吳斌的形象,也絲毫無礙于我們緬懷英雄、致敬英雄。禮贊英雄的同時,能夠以法治理念審視這起交通意外,這也是一種進步。
在吳菊萍報道中,有她說的這樣一段話:“阿里巴巴獎勵的20萬元以及省市給的一些獎勵,我要留給父母和孩子。像我這樣的家庭,也不富裕,還是需要錢的,我想大家也能理解。一個人如果對家人都不好,就不可能對社會好。我想做一個真實的人,就是這樣?!边@番話,從傳統的人物典型角度來看,似乎不那么“典型”“完美”。但事實上,這番話反而讓很多讀者對吳菊萍更生敬佩,因為她的平凡,她的真實,她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全媒體時代豐富多樣的傳媒手段,為典型人物宣傳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從而也產生更廣泛、深入的影響。以吳斌事件報道為例,除浙江本地媒體以罕見力度報道外,中央媒體也高效率、大力度、全方位地宣傳。央視多個頻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均突出報道吳斌的英勇壯舉。還有百余家境外媒體跟蹤報道。網上也引起強烈反響。事發1周內,新浪微博關于吳斌的內容就多達35萬多條,評論4萬余條。
不過,各地在“最美現象”的宣傳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誤區。
如今流行的“最美”新聞,雖然極少作假,但顯然有惰性操作的痕跡。很多原本值得重視的社會問題,卻被“最美”有意無意地淡化、掩飾,而沒有及時去追問和反思,反映出一些媒體存在的浮夸之風,采訪不僅缺少追問,也很不扎實,稿件經不起推敲。而很多評論也就在沒搞清事實的情況下,開始道德批判。
像張麗莉勇救學生的壯舉讓無數人感動,可這一事件暴露的教師編制、違規補習等問題,卻似乎被遺忘了。而“最美孕婦”彭偉平救人背后所折射的留守兒童監護,及作為不會游泳的孕婦該不該這樣“舍己為人”等問題,似乎也沒什么人去關注。
本人在2007年12月20日《浙江日報》上曾刊發一篇題為《民警“毛卡”的另類傳奇》的報道,但被一些網站轉載后,標題就被篡改為《“最牛氣”民警“毛卡”的另類傳奇》。
在道德滑坡的語境下,“最美”反映了一種可喜的跡象,說明道德價值的感召力依然存在,人們對于重建道德社會的期待并沒有改變。但人們尤其是媒體也應該清醒認識,對平民典型的壯舉,需要恰如其分的評價和贊美,而不是無節制地拔高,進行無限放大的標簽化解讀,甚至人為神化。
吳菊萍對自己的“最美媽媽”稱號,就很是“避諱”,多次誠懇地對媒體記者直言,她當時的所作行為,是出于身為母親的天性。她還曾發出這樣的心聲:“媒體把我塑造的太完美了,以后平淡地過日子,人家發現,咦,這個人不是有很多缺點嗎?”
對媒體而言,“最美”太多,其實也從另一方面提出了一個新課題,那就是該如何宣傳好平民典型?
簡單而言,筆者認為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策劃要以人為本。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但長期以來,很多媒體更熱衷于對平民英雄在形式上的追逐,而缺乏真正能夠引起共鳴的內在人性思考。我們在策劃報道時,一定要注重體現平民典型的個性色彩和社會意義,探討人性和社會的深度思考,而不是簡單的、個體的“高、大、全”人物塑造。央視新聞聯播推出的“最美中國人”板塊、《浙江日報》等媒體推出的“最美浙江人”欄目,就去浮華、留真性,平實感人,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采訪要客觀全面。真實是平民典型宣傳的生命。弘揚真善美,并不意味著必須掩蓋假丑惡。把一個平民典型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世界展示給讀者,這樣的典型即使不夠高大、不盡完美,但有利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對事件中暴露的社會問題,進行全面、客觀、冷靜的分析,非但不會損害典型的形象,還有利于全方位解讀,增強報道厚度、深度。
此外,典型人物是在與相關人物互動中產生的,他們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應被忽視。如采寫廣東托舉哥,就不能忽略他背后那個“救人團隊”的努力,這樣的報道才完整、準確,也更有社會價值。
寫作要平實準確。應慎寫“最”字新聞,盡量減少或避免使用形容詞,尤其要避免主觀臆斷?!稄V州日報》2007年2月5日公布的《采編行為準則》就明確規定,避免使用“最大”“最好”“最壞”等最高級形容詞。如果媒體不嚴格甄別事實真偽,而為追求一時的點擊率、關注度,不負責任地去浮夸炒作,最終失去的將是媒體公信力。寫平民典型的行文、用詞、言語,更應該特別注意平實、準確,符合其身份,這樣才真實可信。
宣傳要節制有度。塑造典型不是“創造”典型,宣傳典型不是夸大典型。在這個講求眼球經濟,典型容易被誤讀、被透支的時代,宣傳中要特別注意強化以絕大多數受眾為核心、以社會效果為目標的新聞理念,精心研究、準確把握、靈活調整平民典型報道的規模、節奏與周期。還要注意保護平民典型,宣傳應該適度,不能“無限”延伸,也不能亂貼標簽、亂扣帽子,這樣才能確保平民典型宣傳的最佳效果和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