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瑞科 李彩華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包括意識形態的創新發展和深入人心,本文側重探討深入人心意義上的意識形態建設。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借助一定載體才能為群眾所了解、認知,進而認同,達到深入人心的目的。隨著微博時代的來臨,積極探討新媒體環境下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問題成為一項必須正視的時代課題。
正視微博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功能和鮮明特征是探討微博時代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問題的必要前提。
首先,即時信息的發布與獲取是微博的基本功能。從信息發布而言,只要有發布的終端設備,微博用戶可以通過“發布”或“廣播”等功能編寫140個字左右的內容對外發布,而其他用戶還可通過“轉發”或“評論”等功能實現微博信息的次級傳播。在信息獲取方面,由于海量的單位機構、公眾人物、熱門話題等都已然開設微博,充分擴充了用戶獲取信息的范圍,微博用戶可通過“加關注”等功能獲取關注對象發布的信息。
其次,人際網絡互動和社交是微博的核心功能。微博充分發揮了社會性服務網絡的功能,促進了社會交往與互動。微博人際網絡的構建主要由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既有的人際網絡在微博上的延續,即微博用戶之間的人際關系在使用微博之前就已然存在,微博只是提供了人際溝通和交往的另一個平臺,微博的即時信息共享功能進一步滿足好友交往的感情需求。二是基于信息共享而形成比較穩定的“關注—被關注”的互動關系,即微博用戶和自己的粉絲之間形成以信息為紐帶而建構起一種松散的契約關系,一方有自我展示的欲望,另一方有索取信息的需求,雙方不同程度的互動使得人際溝通和交往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
再次,整合多樣化的網絡應用是微博的延伸功能。微博通過整合豐富的互聯網產品和網絡應用,實現功能的不斷延伸。隨著用戶對微博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為滿足微博用戶的多層次需求和多樣化體驗,微博更多的延伸功能被開發和整合出來。國內的騰訊微博實現了與QQ客戶端的無縫鏈接,通訊用戶可以通過客戶端隨時隨地發布消息。微博的延伸功能豐富了用戶的體驗,許多軟件受到用戶追捧。
(1)傳播媒介的復合性。微博通過開放平臺實現對其他傳播媒介的強勢整合。微博可以通過臺式機、筆記本、手機、平板電腦、掌上電腦等發布信息。微博通過與多樣化傳媒相互聯通實現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特別是微博與手機相結合,實現了跨平臺的信息傳播與互動,發布信息無須等待審核,打破了傳統網絡媒介以互聯網作為唯一的傳播媒介的限制,使其傳播方式呈現出簡單便捷化的特征。微博用戶通過手機即時發布信息,人人時時處處可以成為新聞的制造者、傳播者、評論者,人們的信息傳播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2)傳播內容的簡短性。通過對國內幾大主流門戶網站微博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大多數微博對字數都有嚴格限制。例如新浪微博將140個漢字(280個英文字母)設為上限,搜狐微博和騰訊微博將140個漢字(140個英文字母)設為上限,而網易則將中英文字數都控制在163個以內。微博發布信息的簡短性特征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碎片化”的表達方式。“微博字數的限制而讓言語呈現碎片化,這種碎片化是一種拼貼式的敘事解構,但正是因為這些閑言碎語的話語形態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價值,更能反映個人真實的生活”。[1]
(3)傳播方式的裂變性。微博突破了一對一和一對多的傳統傳播模式,引領傳播模式走向一切人對一切人的互動傳播時代,微博提升了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在微博時代,每一個微博用戶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獲取者,每個用戶猶如一個節點,彼此之間都有可能在基于相互認同的前提下形成“關注—被關注”的互動關系,一條被認為有價值的微博可以瞬時擴散至數量驚人的接收者,產生“核裂變”式的傳播效應。“當你的粉絲超過100,你就好像是本內刊;超過1000,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0000,你就好像是本雜志;超過10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你就是電視臺,超過1億,你就是CCTV了”。[2]
(4)傳播主體的草根性。微博時代是人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的時代,微博因其進入門檻低、操作相對簡單,開放程度高而成為一個彰顯平民意識和草根精神的交往平臺。只要有一個連接網絡的終端設備,微博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發布、評論、轉貼各種信息。相對于成熟理性、較有深度的博客,微博通過一句平易樸實的信息,抑或一則短小精悍的箴言,體現其不加修飾、坦誠、平易近人的草根特色。微博作為普通大眾展示自我的虛擬舞臺,通過關注或被關注的方式,極大地滿足了普通人表達、分享、傳播的欲望。可以說,在微博時代,人人是媒體,公民皆記者。
微博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本身并不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但是微博應用卻無不體現著深受意識形態浸染的各類主體的深刻影響。微博的勃興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
首先,微博有助于更新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思想觀念。我國傳統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思路是一種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模式,即“在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干部群眾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更好地改造他們的主觀世界。具體做法包括學校的政治理論教育、廣播電視報刊的理論宣傳、作報告、開大會等”。[3]這種意識形態建設模式具有權威性、單向性和強制性等局限。隨著人們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單向的理論灌輸已不現實,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意識形態建設對媒體的依賴性逐漸增強,意識形態借助媒體可以實現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在微博時代,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改變單向灌輸的傳統模式,改變政治說教的刻板印象,而應樹立主體的先進觀念,實施對意識形態受眾的積極引導。在微博時代,意識形態工作者可以便捷地針對群眾關心的現實和理論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只要他的表述通俗有趣,觀點生動鮮明、能夠實現與受眾的交流互動、真正抓住受眾的心,受眾就會不自覺地認可、贊同、接受其傳遞的價值觀念,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可能得到越來越廣泛的群眾認同。
其次,微博有助于提供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新興載體。“有了大眾傳播的發展,意識形態現象才能成為大眾現象,也就是能影響多樣而分散的背景下大量人的現象”。[4]微博在中國的勃興和發展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一個可資利用的新興載體。微博可以擴展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豐富意識形態的傳播形態。微博這一新媒體能夠以正確輿論引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例如在汶川地震中,微博用戶及時發布各界人士的抗震救災情況,宣傳震區大愛無疆的高尚精神,鼓舞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堅定信念。微博還是進行社會監督的有效載體。有學者總結了利用微博進行社會監督的八種指向,即“貪污腐敗(如宋慶齡基金會斂財事件)、維護民權(如江西宜黃事件)、公共利益(如建福宮會所事件)、道德糾葛(如郭美美炫富事件)、個人生活(如微博私奔事件)、商業攻訐(如3Q大戰事件)、監督官員(如溧陽官員微博調情事件)、公益救助 (如微博打拐事件)”。[5]微博能夠及時反映社會的最新動態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為黨和政府作出符合實際和群眾利益的決策提供輿情支持,是黨和政府實現與群眾互動溝通的便捷媒介。
再次,微博有助于擴大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群眾基礎。據CNNIC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加了296.0%,網民使用率48.7%。微博用一年時間發展成為近一半網民使用的重要互聯網應用。[6]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順勢而為,積極借助新興媒體增強社會影響。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借助微博的力量可以從更大范圍影響更為廣泛的社會群體。正如李長春同志所言:“運用手機短信、社交網絡、微博等新載體傳播和弘揚道德文化,努力使新興媒體成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前沿陣地,成為提供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平臺,成為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廣闊空間。”[7]通過開設展示和體現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各類微博,關注微博用戶的信息發布和反饋,實現與微博用戶的互動溝通,從而促進人民群眾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增進群眾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了解和認同,激發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情和積極性,增強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群眾基礎,擴大當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影響力,有效占領新興輿論陣地。
首先,某些微博干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輿情。微博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輿情環境。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網絡傳播工具,“不僅反映了某些社會群體或階層的社會政治態度,而且是社情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8]微博憑借其傳播媒介的整合性、傳播內容的簡短性、傳播方式的裂變性和傳播主體的草根性可以瞬間匯集網絡民意、形成輿論聲勢并造成重要的網絡輿情,并通過病毒式傳播方式不斷擴展網絡輿情的影響范圍,使其呈現出變幻不定、云譎波詭的復雜形勢。從一定程度而言,由微博生成的新型網絡生活方式和具有“三俗”傾向的網絡文化形態降低了傳統媒體的意識形態宣教效能,增加了輿情研判的復雜程度,增加了網絡輿情的管控難度,使得意識形態整合受限,思想引導更為困難。微博因進入門檻較低,成本較小,操作簡單,加之傳統媒體“把關人”作用弱化,“議程設置”幾近失效,在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得不到證實之前,網絡推手和水軍通過綁架網絡民意,蠱惑人心,散布謠言,干擾和沖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輿情。
其次,某些微博破壞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良好形象。“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9]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即是這種社會現實的思想折射。具體到微博中,一些微博用戶為了迎合社會轉型期群眾不穩定的價值態度、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不斷對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革命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嘲諷、戲謔。這些不當言論導致有人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產生誤解,甚至討厭和拒絕。某些微博對主張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高尚精神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嚴重吞噬,破壞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良好形象,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有礙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從而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消解了大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心理認同。
再次,某些微博威脅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兩種制度并存的時代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松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我們同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在滲透和反滲透、顛覆和反顛覆上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從十月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就不遺余力地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各種攻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進行意識形態滲透”。[10]微博因其獨特功能和鮮明特征已然成為各種意識形態交流、交融、交鋒的虛擬戰場。微博進入中國伊始,西方敵對勢力就企圖利用微博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政治顛覆功能,叫囂著要用“推特挑戰中國網絡長城”,在中國發動所謂的“推特革命”。國內一些敵對勢力也紛紛借助微博平臺搞一些反對和顛覆社會主義的非法活動。他們利用微博,采取隱秘方式宣傳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神化西方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抹黑、曲解甚至攻擊我國的政治體制,否定我國的發展成就,散布西方的自由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錯誤思想的滲透不可避免地誤導了受眾的思想觀念、價值理想,微博時代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加強陣地意識。積極探索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應對微博時代的實現路徑成為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
開設展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微博平臺能夠為新媒體境遇中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虛擬平臺和技術支撐。積極鼓勵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開設微博對于意識形態工作的創新和擴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2010年為中國微博元年的話,那么2011年堪稱中國政務微博元年。據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新華網四家微博客網站上認證的政務微博客總數為50561個,其中黨政機構微博客32358個,黨政干部微博客18203個。[11]各級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地開設微博和廣大微博用戶形成良性互動,使微博真正成為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集民智、凝民心的交流平臺。與此同時,政務微博在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實現政府信息公開、引導網上輿論、樹立政府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加強主流網站微博建設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例如人民微博、新華微博都已上線,雖然運營管理尚缺少經驗,但不失為良好開端。
傳統媒體必須適應微博時代的發展趨勢,不斷提高自身應對能力,充分發揮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主渠道作用。微博內容的字數限制使其對事件報道缺乏全局性和深刻性,難免出現片面性、表面化的缺陷。微博即時性的表達特征,使其視野狹隘,存在情緒化、極端化的可能。微博個性化的表述方式,難以保證對事件報道的權威性和客觀性。而微博作為新傳媒的上述局限,正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這就要求傳統媒體進行以下應對策略。一是充分利用微博擴大自身影響力。微博作為一種開放的網絡平臺,不僅可以成為展現個人觀點的虛擬平臺,也可以成為傳統媒體豐富自身內容的手段。傳統媒體可以開設微博,關注微博中的熱門話題和最新動向,擴大網絡影響力。二是提高傳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內容的質量是決定媒體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傳統媒體應在傳播內容的深度報道、背景挖掘和延伸拓展等方面下工夫,不斷提高內容質量,真正體現微博無可比擬的內容優勢。三是采用個性化的話語特色。傳統媒體應該主動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積極借鑒吸收微博語言,通過個性化的寫作風格和報道方式改善其在受眾中的刻板印象。
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是傳播學的經典概念之一,其源自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理論,原指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積極地向其周邊的追隨者提供信息和見解的人物。在虛擬世界中,意見領袖更具草根氣質,例如版主、網絡知識分子、網絡名人等都是引領網絡輿情、影響網民思想的意見領袖。在微博時代,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應關注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發揮其引導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培養體現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意見領袖,積極鼓勵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扎實的專業知識、強悍的輿論研判能力的各級政府官員、理論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等開設微博,通過他們在微博輿論中的彈性話語引領微博輿情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倡導既有網絡意見領袖的道德自律。在使用微博中,倡導意見領袖了解、熟悉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做到言之有據;鼓勵他們深入挖掘網絡事件全貌,使其言之有物;鼓勵他們在自己熟知領域提供建設性意見,體現專業素養;鼓勵他們尊重其他用戶的言論自由,避免話語霸權。
“成熟的網絡輿論平臺應該具有嚴格而完善的監管體系,應該使思維清晰、理智健全的網民聲音得到有序表達,應該使理性寬容成為輿論氛圍的主流”。[12]在微博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必須高度重視微博輿情的預警監管機制建設,針對微博輿情進行系統性的收集、整理、分析、研判,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為此,一是推行以實名為主的微博實名制,確保微博發布信息的真實性。當前微博“加V”認證僅是前臺實名制,而郭美美事件、“第二炮兵劉圓圓”事件等證明該認證方式的形式化缺陷。二是加強微博法律法規建設,例如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就起到了保護微博用戶合法權益、維護網絡傳播秩序的積極作用。三是建立微博平臺責任追究制度,主張“誰建設微博發布平臺誰把關,哪家網站的微博出了問題就追究哪家網站的責任”。四是倡導微博信息辟謠機制。例如新浪等多家微博網站,通過開通辟謠專區,系統可以實現自動退回沒有經過審核的虛假信息。此外,諸如“辟謠聯盟”、“謠言粉碎機”、“科學松鼠會”等民間微博辟謠組織的出現也體現了微博用戶的日益成熟。
“人們所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3]“‘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14]在微博時代,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僅應做好虛擬世界的工作,更為重要的是要在解決事關人民群眾現實利益的社會熱點問題上下工夫。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應用,是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提出自己觀點、對現實問題發出自我聲音的重要媒介。微博用戶的“微言微語”說到底是社情民意在虛擬世界的真實表達。滿足群眾的現實利益才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對微博時代加強自身建設的關鍵所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注意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我們黨從來就是靠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而不是靠空洞的說教來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為群眾排憂解難,多辦實事好事就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15]只有黨和政府真正關注和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保障群眾利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得到群眾的真心認同。反之,不管一種意識形態自我標榜多么科學多么正確,如果它不能實際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最終會為人民所鄙夷,被歷史所拋棄。
總之,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正視微博這一新媒體,在厘清其正負效應的前提下,主動借助微博的力量不斷增強自身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實現意識形態建設的與時俱進。
注釋:
[1]李美敏.從小眾欣賞到大眾狂歡——解讀 Web2.0 時代的微博文化[J].新聞愛好者,2012,(2):28
[2]王相明、周吟、杜虹、徐異菲、董馨、陳勇堅、潘奮圖.據說新的人類二分法:玩微博的和不玩微博的[N].南方都市報,2010-03-13
[3]吳玉榮.互聯網改變意識形態構建方式[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4,(9):28
[4][英]約翰·B·湯普森,高铦等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1
[5]趙文晶、劉軍宏.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的微博輿論引導策略研究[J].編輯之友,2011,(12):78
[6]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2年1月)[D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
[7]李長春.在全國道德模范座談會暨第八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9-23
[8]王曉輝.輿情信息匯集分析機制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 2006:154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0]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11]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客總數統計分析(1)[DB/OL].http://www.e-gov.org.cn/news/youxiuwangzhan/2012-02-09/127333.html.
[12]葛傲天.警惕“網絡水軍” 綁架網絡民意[N].人民日報,2010-12-01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5]十五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