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聿文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
在4月經濟數據出爐后,央行如期進行了降準。這是年內第二次降準。此次降準,原因有三:一是通脹壓力繼續減輕,4月物價漲幅3.4%,比3月回落0.2個百分點;二是經濟增長壓力在增加,4月的投資和消費增速回落得非??欤貏e是外貿增速下降明顯,4月出口增速從3月的8.9%大幅回落到4.9%,進口同比增速僅為0.3%;三是4月新增貸款只有6818億元,比3月的上萬億元大幅下降,也遠低于預測的8000億元。由此不難看出央行降準的意圖,是緩解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壓力,避免信貸收縮影響實體經濟。
對于央行此次降準,一些市場人士有不同評價。他們認為,如果央行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效果會更好,即使在5月初降準,效果也好于目前,但央行在4月經濟數據公布后才宣布降準,且生效日期放至5月18日,反映了貨幣政策在應對經濟形勢時是很謹慎的,寧愿經濟增速放緩一點也要加大對通脹的控制力度。從這一點來看,今年貨幣政策不可能很激進,當然,降準的空間還在,但降息的空間幾乎沒有,除非經濟趨勢突然惡化。
從上述央行降準的三個因素看,我國下半年的經濟走勢難言樂觀。相對來說,今年的通脹壓力普遍預計不會太大,盡管國內最近在進行階梯電價以及其他資源要素價格的改革,但歐債危機遲遲不能解除影響歐洲經濟的復蘇進程,使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大可能上漲,這就切斷了輸入性通脹的可能。通脹壓力的減輕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運用帶來了更多回旋余地,使央行能夠集中精力對付經濟減速。
同時,歐債危機的擴散會影響我國的出口。希臘最近三黨的組閣失敗,議會已宣布重新選舉,這導致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大增,假如不幸實現“預言”,對歐元將是沉重打擊,勢必拖累歐洲的經濟復蘇。作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洲經濟的不振無疑對我國的外貿有很大影響。
如果說出口下降受制于外因,那么進口增速以及新增貸款的下降則主要出自內因。一般來說,企業開工很足,對資金的需求旺盛,進口也就會跟著增加。進口增速下滑,信貸需求下降,表明企業沒有積極性去發展生產,因為它們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產品為什么賣不出去?除了外需不足外,最主要的就是內需即消費也不足,而消費不足的根源,是大多數人的收入增長不快或沒有增長。
中國經濟的問題最終要回到現有的增長模式里去。盡管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幾年里高速增長,但人均所得有限,因此它還是一個人均低收入的經濟體。長期的低收入再加上預期不好,導致人們不敢去消費。消費不振,也就只能加大投資、刺激出口,這在金融危機前很順利,但現在當這兩者的刺激效果遞減甚至消失后,中國經濟的疲弱就幾乎是注定的。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實際上已跌入下行通道,迄今已近一年。現在看來,這會是一個較長過程,至少在近一二年里,這三個因素還不大有根本的好轉。經濟下滑的速度如果是平穩的,且下滑幅度不大,并不礙事,反有利于現在進行結構轉型升級;但假如是跳躍式的,且幅度很大,麻煩將非常大。要想擺脫后一種狀況,再造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基礎,根本上就有賴于內需尤其是消費有一個良性的持續增長。而這必須以提高收入水平為前提,它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多數人的勞動收入有一個普遍的提高,至少能高于GDP的增長;二是國家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能夠建立,多數人能夠均等且廉價地獲取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這其實是從另一方面幫助民眾節約生活成本,從而也等于間接提高人們的收入。
目前這兩方面都有好消息。遲遲不能推動的收入分配改革據說在今年下半年要出臺,而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做好了兩方面的工作,將能有力促進內需的擴大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總之,短期來說,在當前企業經營環境不佳、貸款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要減緩經濟的下行趨勢,需要在放松流動性的同時,采取結構性減稅、非對稱性減息等多種手段,呵護實體經濟發展;但長期而言,要重新振興經濟,使經濟健康運行,就必須做好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務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