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穎
政府資金要發揮以點帶面的桿杠作用,同時注重市場傳導機制的運用,為民間的金融工具創新提供足夠的政策空間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處于特定戰略階段實施的一種趕超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建立在戰略技術突破性進展的基礎上,需要擁有自主創新的技術,同時新興產業的特征又決定了其更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在企業融資時往往會出現市場失靈問題,加上新興產業主體極有可能是由中小企業發展起來的,這就決定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需要科技金融的支持。
近年來,各省市都在加快科技金融創新,強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北京市中關村初步形成了“一個基礎、六項機制、十條渠道”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一個基礎”是以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六項機制”包括信用激勵、風險補償、以股權投資為核心的投保貸聯動、分階段性連續支持、銀政企多方合作、市場選擇聚焦重點等機制;“十條渠道”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代辦股份轉讓、境內外上市、并購重組、集合發債、擔保貸款、小額貸款、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確定了“1+3+N”的發展模式以吸引私募股權投資,“1”代表政府的引導基金,“3”代表政府引導基金下設立的三只產業投資基金,“N”代表與優秀的股權投資管理公司合作設立多只股權投資基金。
上海市正在設立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新能源、軟件和信息服務、新材料等5支國家級新興產業創投基金,創投基金主要來自于國家產業技術研發資金、上海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專項資金以及社會資本三方面,吸引各類投資機構、大型企業及境外投資者參與。
廣東省在“十二五”期間將安排220億元財政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分為核心技術攻關、高層次人才獎勵、政銀企合作、創業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引導和再擔保等不同的資助方式,基本上覆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技術研發期到成果轉化期,再到產業化等各環節的發展需求。為拓寬資金渠道,廣東省將爭取國家支持,募集設立若干產業投資基金,探索與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建立新興戰略性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同時將研究運用各種融資平臺和信用支持平臺的作用,創新融資工具和融資模式,推動重大項目通過股權證券化融資、租賃融資、特許經營等方式籌措建設資金。
江蘇省提出“十二五”時期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主攻方向,深化科技金融發展與創新,建設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江蘇全省成為國家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省。目前,蘇州高新區和無錫市被國家科技部列為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城市(區),蘇州正在申請成為全國科技金融示范區。2006年3月由國家開發銀行與中新創投共同成立的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是國內引導基金的典范,中新高科技產業投資基金再獲國家發改委批復。
浙江可以借鑒各省市科技金融創新的經驗,及時推進科技金融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推進科技投入體系建設,浙江省政府設立了5億元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杭州、紹興等市縣也設立了引導基金,引導創業風險投資產業發展。到2011年10月,浙江創投企業已達78家,創投管理資本達到330億元,創投機構和管理資本均居全國第3位。共有60多家科技型企業成功進入深圳中小板、創業板市場掛牌交易。2009-2010年浙江省專利權質押融資達到3.46億元,溫州成為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單位。杭州銀行設立了全省第一家科技支行,累計發放貸款19.24億元,信貸客戶中科技型企業205家。全省已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300多家,累計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擔保7萬多次,擔保總額達1100億元。科技保險也在逐步推進,與建行、人保合作試行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保證保險,面向高新園區和科技企業孵化器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杭州、溫州、湖州和寧波高新區正在積極爭取國家科技金融試點。全國第一家省級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浙江中新力合科技金融服務公司已正式掛牌營業,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的“數銀在線”開辟設立了科技金融服務專區。
浙江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完善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投融資服務,在科技金融運行體制上有所突破,進一步促進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對接,加快發展符合科技創新產業化和現代金融發展規律的科技投融資服務業。
從戰略上考慮,浙江科技金融體系建設,一是要明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要服務方向。以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集中力量支持新興產業的科技型企業發展,爭奪國際高端市場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金融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相互滲透,形成良性循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二是要正確定位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政府資金引導首先要作用于科技型企業的種子期和初創期,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企業沒有“有形”產品可供抵押,缺乏業績支撐,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融資。必須以政府引導投資為主,積極引入科技擔保產品和研發稅收優惠政策,增加天使投資基金規模,引導小額貸款公司提供服務,開展租賃融資等,同時提供法人治理、企業發展戰略、規范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三是要積極搭建全國性的資源平臺。一方面充分利用浙江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浙江未來科技城等現有資源優勢,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攻方向,健全浙江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積極支持杭州申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點帶面,推動浙江科技金融創新;積極爭取設立國家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更好地調動民間資本進入初創期和成長期的新興產業。通過這些國家級的平臺建設,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資源匯集浙江。
——進一步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繼續發揮政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一是擴大種子基金規模,強化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天使投資”的職能。二是引導放大創投基金,引進發展一批投資規模大、品牌效益好、管理隊伍強的創投基金。三是設立新興產業引導基金,爭取和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高新區、創業投資基金等合作成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或者省市共建新興產業創投基金,加速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初創期企業科技成果更快實現產業化。四是采用市場化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對可以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創新提供稅收、風險補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科技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和科技融資激勵機制以及促進科技金融發展機制,引導各類資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五是開展非上市股權轉讓交易試點。以杭州市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依托,完善現有的非上市股權轉讓交易中心,進一步集聚新興產業的優質企業,壯大機構投資者市場主體的規模,為“新三板”擴容做好準備,提高以市場機制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融資問題的能力。
——完善科技項目與政策信息平臺。要把目前分散在政府各部門、金融機構內在化的相關信息統一整合,建立全省統一的溝通政府、企業、市場、中介組織于一體的信息服務平臺。完善技術交易市場功能,建立完善的、互動協作的信息共享網絡,定期發布、更新企業科技創新、科技型企業、重大科技創新載體、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科技信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金融產品等相關信息,以保障政府引導的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導向的企業,能夠及時地獲得優惠的融資服務。
——培育服務于新興產業的中介機構。通過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購買中介服務支持資金,對企業購買信用財務、稅務、知識產權代理、認證、并購等中介服務給予一定資金補貼等方式,重點培育發展四類中介機構:一是知識產權評估和交易機構,為知識產權確權、登記、評估、轉讓、結算、融資等提供標準、規范、有效的基礎服務,最大限度地保護知識產權;二是技術高新性的鑒定機構(專家庫),由行業技術專家、科技管理專家、產業經濟專家、財務管理專家等組成,為政府、市場和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評估技術發展方向的可行性等;三是國家級信用評級機構等,對全省科技型企業、創投機構、各種金融機構以及相關中介機構進行評價,及時公開,推進各類機構的優勝劣汰;四是成立創業投資同業協會,支持創業投資及相關擔保、咨詢、服務機構,創業企業及創業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組建行業性、非營利性的創業投資行業協會,加強與國內外創業投資界的合作與交流,嚴格行業自律管理,推進創業投資行為規范運作。
總之,政府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和培育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金融生態環境上,使科技金融成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手段。政府資金要發揮以點帶面的桿杠作用,同時注重市場傳導機制的運用,為民間的金融工具創新提供足夠的政策空間。充分利用浙江民間資金充裕的優勢,大力發展和利用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產業基金、資本市場等要素資源,形成梯次式資本服務,與其他傳統金融服務、財稅政策相結合,激活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