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衛明
近年來,海鹽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積極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建立組織機構、編制實施方案、構建發展平臺、開展環境整治,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至2011年,大橋新區在生態設施上總投資2.58億元。至2011年底,已完成了3940864平米(5911畝)的綠化建設,投入資金達1.486億元。同時,建立和完善了各部門環境整治協調機制,環境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污水管網已基本覆蓋整個開發區,開發區企業入網率達99.8%,生活污水入網也在穩步推進中,基本杜絕了開發區水污染問題的出現;集中供熱管網積極的規劃實施與完善中,燃煤鍋爐的逐步淘汰,對空氣質量的改善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清潔生產推廣、中水回用工程及減排工程的實施有效減少企業排污總量;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實施以及污染防止監察力度的加強,保障了區污染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鞏固了環境整治成果,防止環境污染反復現象的發生。
當前“生態立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組織體系不夠完善。生態立區涉及的內容涵蓋開發區的各個科室,機構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生態立區工作內容多,各部門之間分工不夠合理和細化。二是生態立區意識不夠強。村里少數村民對環境保護意識不夠強,為了個人的利益,造成環境污染現象屢有發生。三是生態化程度不高。生態化建設分散在規劃、市政公用建設、“兩新”辦和港區建設等部門,各部門與生態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銜接還不夠密切;由于資金方面的原因,按照生態立區戰略與編制的規劃與實施方案還有距離,污水管網的建設與集中供熱建設與企業、居民生活的要求還跟不上。四是環境執法力度不夠強,對污染企業和河道等整治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到2020年,海鹽經濟開發區將基本建成人與自然和詣相處、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自然資源持續利用的生態產業園區;生態產業初具規模并形成比較完整的生態格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生態、社會復合系統開始呈良性循環;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萬元GDP水耗下降3%;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5%,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90%以上的規模企業按IS014000標準管理。為此,需深化“生態立區”:
——強機構,重配置,明職責。成立實施“生態立區”戰略領導小組,下設獨立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辦公室,負責協調各部門開展全區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工作。在領導重視、機構完善的基礎上,人員配置要充分,要配置專業知識豐富、協調能力強的同志來擔任。為了確保生態區建設和環境整治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必須對各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社區、居委會、村級組織要設立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協管員。同時完善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考核。
——重建設,調結構,促發展。重視生態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污水管網、集中供熱管網和綠化等建設的覆蓋率。進一步通過推行清潔生產、ISO 14000認證等優化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生產消費模式等。對現有企業,以循環利用和工藝改進為著手點,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新進區項目,嚴格遵守進區項目評審制度和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制度,嚴禁高能耗、污染企業進區建設,全面提升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強監督,重整治,提能力。堅持依法行政,加強環保執法監督,強化監督管理,對違法排污企業進行重點打擊,絕不手軟,切實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狀況。對違法行為造成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進行重點整治。對整治后還不能達標和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按有關規定限期執行關、停、并、轉等措施。進一步實施“清潔家園”行動,建立農村環衛“四位一體”長效保潔工作機制,杜絕垃圾焚燒現象,鞏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成果,大力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實現畜禽養殖總量、排污總量和散養戶總量“三下降”。不斷完善各項環保制度和環境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等長效管理機制,確保環境質量穩步改善。同時建立區域性的風險預警系統,對潛在的突發性和非突發性風險進行長期監控,建立各部門的密切協作的風險應急體系,通過軟硬件的建設,不斷提高應急系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