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榮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辨證治療分析
楊德榮
目的探討中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及療效,總結臨床經驗。方法對我科收入的8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據不同證型給予對癥治療,記錄并作回顧性分析。結果85例FD患者經過中醫辨證治療后治愈34例,顯效28例,好轉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29%。結論中醫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明顯,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辨證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癥狀并排除器質性病變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1]。主要表現為上腹痛及灼熱感、餐后飽脹或早飽,可伴有上腹脹、食欲不振、噯氣、惡心、嘔吐及情緒不定、精神緊張等癥狀[2]。FD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中醫將FD歸于“痞滿”、“胃脘痛”、“胃緩”等范疇中。現將我科中醫辨證治療FD的方法及療效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85例患者均為2010年3月~2012年1月我院門診就診患者,男32例,女53例;年齡23~68歲;病程9月~15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噯氣、厭食、惡心、嘔吐等,部分患者有精神、心理問題。中醫辨證分型中脾胃虛弱型23例,肝胃不和型35例,胃熱陰傷型27例。
1.2臨床診斷[2]過去一年內上腹疼痛或不適如上腹脹、噯氣、早飽、惡心等持續一個月以上或間斷發作累計達三個月;上腹痛和不適與排便無關,排便后未緩解,亦未見糞便次數和性狀改變;內鏡、生化、影像等檢查排除可引起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病變。
1.3治療方法[3]所有患者采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具體方法如下。脾胃虛弱型:患者表現為胃脘隱痛、喜按,進熱食則緩,納差,惡心,面色少華,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脈遲緩或沉細。治法以理氣降逆、健脾益氣為主,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甘草 5g,生姜 8g,紫蘇梗、白術、陳皮及砂仁各10g,茯苓、半夏及旋覆花各10g,黨參15g,焦三仙各 30g。胃熱陰傷型:患者表現為胃脘灼熱,胃隱痛,口咽干燥,進食少,大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時應清熱養陰益胃,用化肝煎合益胃湯加減:甘草、黃芩、青皮、烏梅、佛手及陳皮各10g,山梔子、雞內金、芍藥及牡丹皮各 12g,沙參、石斛及麥冬各15g,葛根30g。肝胃不和型:患者表現為胃脘脹痛,脘痛及脅,進食加重,呃逆,噯氣后有所緩解,大便不暢,情志不順可使癥狀加重,舌淡、苔薄白,脈弦。治則為疏肝解郁,理氣降逆,用和胃煎合四逆散加減:甘草6g,厚樸、蒼術、陳皮、木香、制半夏、沉香及白芍各 10g,柴胡及郁金各12g,萊菔子及神曲各15g。肝胃郁熱者可加山梔子、牡丹皮、黃芩。以上均每天1劑,水煎后分早、晚兩次服下,連服1月;治療期間囑托患者情志要舒暢,調節飲食,忌食辛辣、厚膩食品,不服用與胃病相關的其他藥物。
1.4療效評定標準治愈:患者臨床癥狀(上腹痛、灼熱感、餐后飽脹或早飽,食欲不振、噯氣、惡心及嘔吐等)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顯效: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尚有輕度不適感;有效: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臨床癥狀較前有所減輕;無效: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臨床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3]。
經過積極中醫辨證治療,本組85例FD患者中治愈34例,顯效28例,好轉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5.29%。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中屬于“胃痛”、“痞滿”、“胃緩”等范疇,病在胃脘,卻與肝脾的關系密切,病機的關鍵是脾胃功能障礙,從而使中焦氣機受到阻滯,升降失常[4]。脾與胃同居于中焦,是氣機運化的關鍵所在,脾、胃虛弱或食積、外邪、疲倦、情志改變等均會影響到脾、胃運化受納;肝與胃的關系是木土乘克,情志不暢、七情郁結可使肝失條達、橫犯脾胃,導致肝胃不和;氣機不暢,郁久而化熱,導致肝胃郁熱,隨著時間推移,郁熱灼傷胃陰津,從而使胃陰不足。臨床分為脾胃虛弱、肝胃不和及胃熱陰傷三大證型[5]。治療方面首先應該分清證型,然后辨證施治,尤其是脾胃虛弱型,脾胃是生化之源,倉廩之官,轉五味、散精氣,如果脾胃虛弱、中陽不運,則導致脾胃受納、化生、吸收及轉輸等功能減退,使體內正氣不足、虛不勝邪,容易出現正虛邪實、病情頑固的情形,臨床上應該加強注意。FD患者往往有精神癥狀如常表現出睡眠不佳、焦慮與脾氣暴躁等,治療時也應加強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治療,使患者情志舒暢、心境平和,從而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治療總有效率達95.29%,說明中醫辨證治療FD的效果顯著。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該積極總結中醫治療FD的臨床經驗,提高自身的治療水平;同時,加強中醫辨證治療的研究以最大限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 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24-425.
[2]范漢淮.辨證分型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總結[J].四川中醫,2006,24(3):52-53.
[3]金曉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體會[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1(8):71.
[4]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5.
[5]張聲生,汪紅兵,李乾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規范(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2,10(4).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民醫院中醫科,河南信陽 4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