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彩良
助產士職業危險因素研究進展
盧彩良
目的對產科護理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相關研究,并制訂了相應的改進方案。方法分析產科護理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提出對應的措施,提高助產士的法律意識與服務意識。結果改善了助產士的工作,加強對產婦與嬰兒的健康保護,提高產科的工作質量。結論只有不斷優化產科助產士的服務模式,才能適應現代護理學和醫學的發展。
助產士;職業危險因素;措施;研究進展
隨著產科服務模式的翻新與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助產士已成為血液傳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他們所面臨的職業暴露的危險愈發嚴峻,再加之工作中產生較大的職業壓力,以至于遭到了和工作相關的身心疾病的困擾[1]。所以對助產士的職業暴露的原因進行研究,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對提高助產士的工作效率,保障助產士的身心健康,保障母嬰安全很有幫助[2]。
2.1物理性因素第一,助產士在進行各類注射操作或是會陰縫合時,有可能因操作不慎或產婦不配合而被銳器或針頭刺傷[3];第二,分娩室胎心監護儀、吸痰器、屏氣用力聲、心電監護儀、空調、推車聲、工作人員的講話聲、產婦分娩時的叫喊聲都會影響助產士[4];第三,醫療儀器在臨床中的應用廣泛,倘若保護不力,凍傷、其他輻射、燙傷等將對助產士的健康造成影響[5]。
2.2化學性因素由于分娩室的無菌要求與封閉式管理,使得諸如甲醛、過氧乙酸、戊二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環氧乙烷之類的消毒劑被大量使用,它們所揮發出的氣味在產房的空氣中漂浮著,對人體的呼吸道產生了不良影響,引起鼻炎與哮喘,刺激著人的神經系統、胃腸道、眼睛等,污染工作環境,對助產士的身心健康有直接影響[6]。
2.3生理性因素助產士接生時需用左手頂住會陰,右肘支在產床上,身體前屈前傾,通過使出手臂、手腕、手掌、腰背部的力氣來對會陰進行保護,一名技術嫻熟的助產士通常要用1~2h來幫一名初產婦接產,以至于助產士易患背痛、下肢靜脈曲張、慢性腰腿痛[7]。再加之有家庭、孩子要照顧以及女性特有的周期性生理變化,使助產士常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長期處在“應激源”的環境中,很容易產生心理與生理性疲勞[8]。
2.4心理性因素分娩的過程痛苦而漫長,產婦家屬的焦慮與產婦的恐懼使助產士處于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由于獨生子女與珍貴兒增多,產婦的期望也增大了,大大小小的因素都給助產士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助產士的神經常處于緊繃狀態,再加之產婦情況變化快,產科患者急癥多,工作難以預見,助產士的神經一刻也不能放松[9]。護理工作特殊的作息,如節假日加班、不斷倒班、夜班等,也會給助產士造成壓力。
2.5生物性因素目前我國諸如尖銳濕疣、妊娠合并乙肝、淋病、梅毒之類的各種性傳播疾病在不斷蔓延,在日常工作中,患者具有傳染性的體液與血液易被助產士接觸到,在接生時隨時都有被傳染的危險,比如皮膚或結膜被羊水濺到,特別是在搶救隨時會發生的意外事件與各種并發癥時難以有效地保護自己[10]。
3.1優化工作環境,降低不良理化因素一是配備并合理使用完整的防護用具;二是定期通風換氣,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制度;三是正確使用化學消毒劑,要用蓋子把易揮發的消毒劑蓋上;四是在監護效果不會受影響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將監護儀調到40分貝;避免人員在進行空氣地面消毒時進入,用空氣機與臭氧來消毒,用電子無菌燈來代替紫外線燈;護理好產婦的心理,采用減痛或無痛分娩等方法來解除產婦由于疼痛或恐懼而產生的喊叫;對待產室與分產房進行嚴格劃分,設置隔離產房和隔離待產室,對于有傳染性疾病的產婦,要安排在隔離產房內分娩,并在患者離室后抓好終末消毒處理[11]。
3.2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良好心態助產士在工作中要調整工作姿勢,重視節力原則的應用,減輕工作負擔。同時強化人際關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知識,培養優良的職業道德水平及較強的個性心理品質[12];要保證睡眠充足,注意科學飲食,加強身體鍛煉,以充沛的精力與良好的心態投入工作中;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疏導心理保健方法[13]。助產士應認識到高強度的工作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為了讓身心始終處于一種健康的狀態,需要使用一些緩解各種壓力的技巧,比如在業余時間培養良好的個人興趣愛好,以減輕抑郁、緊張等不良情緒[14-15]。
3.3強化職業安全教育科室利用每月業務學習或每天交班時間來學習各種形式的自我防護安全知識,護士長當場指出并糾正每個疏漏環節,采取合理的防護對策,強化助產士的防護意識[16-17]。
助產士的職業危害有很多因素,加強防護措施與職業安全意識的教育勢在必行,對相關的研究活動應進行廣泛的開展,以增強防護技巧與知識、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優化防護環境為出發點,避免醫院感染,讓助產士保持身心健康。
[1]Petra Kolip,Roland Buchter.Involvement of first-time mothe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in the decision-making for their delivery by a planned Caesarean section [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9(8).
[2]謝惠瓊.產房助產士壓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C].中華護理2009年“醫院管理”論壇論文匯編,2009(3).
[3]Eddie H MSze,Maria Ciarleglio,Gerry Hobbs.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al sphincter tear difference among midwife,private obstetrician,and resident deliveries Springer[J].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2010(3).
[4]霍乃玲.助產士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1).
[5]李廣紅,李佳紅.劉靜.產房助產士實習帶教方法探討[J].哈爾濱醫藥,2010(12).
[6]Ishag Adam,El MOmer,Amel Salih,et al.Perceptions of the causes of malaria and of its complication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mong midwives and pregnant women of Eastern[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9(2).
[7]王飛燕,張正惠.助產士職業危害因素及自我防護[J].職業與健康,2009(2).
[8]吉敏.淺析助產士的風險因素與防范對策[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0(6).
[9]WYoong,SKaravolos,M Damodaram,et al.Observer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visual estimation of blood loss in obstetrics:howaccurate and consistent ar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0(9).
[10]蘇瑢,陳靜怡.助產士的成長與培養[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12).
[11]張霞英.當前中國助產士面臨的困境與挑戰[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10).
[12]王瑞珍.助產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J].基層醫學論壇,2011(12).
[13]劉園香,夏小蘭,黃英.助產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J].宜春學院學報,2009(8).
[14]高麗.助產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新疆醫學,2009(3).
[15]馮秀玲.助產士職業危害與防護對策[J].中華全科醫學,2009(8).
[16]陳莉.助產士的職業危險因素與防護對策[J].吉林醫學,2009(04).
[17]高雪芹.產房助產士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J].青海醫藥雜志,2011(05).
廣西宜州市人民醫院,廣西宜州 5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