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通
燒傷所致吸入性損傷的臨床診斷與治療研究
路 通
目的探討燒傷所致吸入性損傷的臨床診斷和臨床治療措施,尋求最佳治療方法以盡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方法對2010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收入的45例燒傷所致吸入性損傷患者進行相關治療,記錄并做回顧性分析。結果45例患者中5例死亡,其余生命得以保全。其中氣管切開者18例,緊急切開者14例,預防性切開者13例,切開前無明顯吸入性呼吸困難癥狀。其中3例死于肺部并發癥,2例死于創面膿毒癥。結論燒傷所致吸入性損傷病情較嚴重,十分危急,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正確臨床救治影響患者預后,應進一步加強研究。
吸入性損傷;人工氣道;燒傷
吸入性損傷又稱呼吸道燒傷,是較危重的部位燒傷,燃燒時煙霧產生大量化學物質被吸入至下呼吸道,這些化學物質有局部腐蝕和全身中毒作用,如 CO、氰化物等中毒,合并嚴重吸入性損傷者仍為燒傷救治中的突出難題。該損傷是呼吸道黏膜由于受熱力、化學物質作用,導致黏膜損傷、水腫、壞死,其后果是呼吸道通氣受阻,是燒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臨床上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及時診斷和正確治療對于挽救患者生命極為重要。
1.1一般資料本組45例患者中男37例,女8例;年齡3~56歲。按照燒傷原因,居住地失火17例,煤氣10例,爆竹7例,瓦斯爆炸5例,汽油2例,酒精1例,其余3例。最大燒傷面積65%,最小燒傷面積5%;特重燒傷1例,重度燒傷8例,中度燒傷23例,輕度燒傷13例。
1.2臨床診斷吸人性損傷的診斷要點為[2]:燃燒現場相對密閉;呼吸道刺激,咳出碳末樣痰,呼吸困難,肺部可能有哮鳴音;面、頸、口鼻周常有深度燒傷,鼻毛燒傷,聲音嘶啞。
2.1吸氧嚴重吸入性損傷后應立即進行高濃度氧療(氧濃度在70%以上)1~2h以盡快清除 CO中毒與糾正缺氧,當 Hb CO濃度降至正常,應吸40%濃度的氧氣,并維持PaCO270mmHg即可[3]。
2.2人工氣道中、重度吸入性損傷在傷后6h內應及時建立人工氣道(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上氣道梗阻是吸入性損傷早期嚴重并發癥。損傷早期氣道及頸部軟組織水腫,導致氣道不通暢;但部分患者在早期無明顯梗阻現象,而是在 8~24h逐漸加重,使上氣道嚴重梗阻,被迫緊急氣管切開;此時,由于水腫程度嚴重,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均較困難;因此,傷后6h前水腫不太嚴重時,建立人工氣道比較合理。預防性氣管切開或經鼻氣管插管可有效的改善因上呼吸道梗阻導致的缺氧,利于吸痰和呼吸道灌洗,便于呼吸機輔助呼吸[4]。
2.3清理呼吸道灌洗及吸痰是吸入性損傷常采用清理呼吸道的治療措施,重度吸入性損傷應早期進行氣管內灌洗,以減少或消除氣道內殘存的原發性及繼發性致傷物質,預防并發癥。即使氣道分泌物不多時也應盡早進行灌洗,清除殘留致傷物,中斷其繼續損傷,減輕繼發性炎癥反應。
2.4防治肺部感染吸入性損傷數小時后易并發肺部感染,尤其是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增加了肺部感染幾率。長期全身應用抗生素增加耐藥性,導致菌群失調甚至難治性真菌感染。故應根據痰液、灌洗液及創面分泌物等培養結果,及時調整,選擇敏感抗生素,短期使用,必要時可將抗生素直接注入氣道內。
2.5霧化吸入氣管切開后肺水排出多,痰液黏稠而不利排出,易加重感染,霧化吸入可使痰液變稀薄,有利于排出。同時,配合有效抗生素可增強抗感染效果。吸入液由500ml蒸餾水、慶大霉素8萬U、糜蛋白酶400U、5mg地塞米松組成,以控制局部感染,減輕黏膜水腫,預防繼發性損傷[5]。
2.6其他[3]吸入性損傷早期補液時,應嚴密監測其心、肺功能,防止并發肺高壓及心負荷過重。氣管內可滴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以防治肺萎陷。吸入性損傷較長時間使用機械通氣容易產生肺損傷,可采用保護性通氣模式,允許存在高碳酸血癥。吸入NO可選擇性降低肺動脈壓,改善肺通氣和氧合功能,減輕再灌流損害。
經過及時有效治療45例患者中5例死亡,其余生命得以保全。其中氣管切開者18例,緊急切開者14例,預防性切開者13例,切開前無明顯吸入性呼吸困難癥狀。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肺部并發癥,2例死于創面膿毒癥。
燒傷所致吸入性損傷后氣道及肺部受損傷,應及時吸氧;同時由于纖毛功能破壞、氣道分泌物和異物等不能有效排出,常導致呼吸困難及肺部感染;徹底清除氣道內的分泌物、異物和脫落的壞死組織,是防治感染的基本舉措,同時建立人工氣道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有效措施。本組45例患者中5例死亡,說明吸入性損傷臨床救治工作不是很理想,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不斷總結治療措施,探求更好的治療方案,使更多的患者生命得到保全。
[1]石炳文,石秋蘭,劉麗麗.吸入性損傷 47例臨床治療體會[J].江西醫藥,2004,39(3):184-185.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 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2.
[3]楊宗城.吸入性損傷治療進展[C].第二十一屆全軍燒傷外科學術會議,2009:24-27.
[4]鐘書強,孫衍峰,孔瑞楓.吸入性損傷臨床治療的探討[J].中外醫療,2010,29(23):181.
[5]張緒生,劉毅,肖斌.吸入性喉損傷123例臨床治療[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6,27(4):297.
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第二人民醫院外科,河南信陽 4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