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彩娜
小兒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1例
雷彩娜
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診斷;誤診
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Langerhans' cell histiocy tosis,LCH)是一組原因末明的組織細胞增生性疾患,朗格漢斯細胞(LC)增生是共同的組織病理學特點,而臨床上是一組異質性疾病,過去稱組織細胞增生癥X。該病在小兒并非罕見,因其臨床表現各異。且不典型,故臨床診斷困難。
患兒,女,11月齡,因“反復發熱半年余”入院,發熱以中低熱為主,無規則熱,伴有頭部、左前臂、頸部多處腫物,腫物呈漸增大。第一次住院為發病5個月時,診斷“左橈骨遠端慢性骨髓炎右額頂部膿腫”在骨外科行病灶清除術,同時抗感染治療,之后體溫正常,但出院半個月后又出現反復發熱,且右側頭部再次出現腫物、頸部漸增大性腫塊,遂由骨外科轉入兒科。轉入時查體:T 37℃,HR 120次/分,R 20次/分,WT8 KG,神清,精神較差,營養中等,右側顳部可觸及一腫物,大小約1×1cm,質軟,不紅,頸部可觸及數個2×2~3× 3cm大小腫塊,質中,活動,個別融合成大塊狀,腋窩、腹股溝觸及數個1×1~2×2cm腫塊,無波動感,無瘺管。雙肺呼吸音稍粗,未聞及羅音。心臟無特殊。腹軟,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正常。脊柱四肢未見畸形。左前臂見手術疤痕約3~4cm,無紅腫。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住院期間曾先后予頭孢類、青霉素抗感染及抗癆治療,癥狀無改善,病理確診后建議予VCP化療,但家屬未同意,后自動出院,未能正規治療及觀察療效。
輔查:血常規WBC 11.6×109/L,N% 41%,L% 45.2%,RBC 4.47×1012/L,HB 83g/L,PLT 677× 109/L。肝功 AST 70U/L AST 55U/L,CRP 48.2mg/l。外周血涂片:一些紅細胞形態大小不等,少數紅細胞形態不規則。血沉、ASO、生化、腎功、凝血功能正常,EB-Ab、HIV、RPR、HCV、優生五項、血培養均陰性,血紅蛋白電泳、地貧基因檢測無異常。B超:雙側頸部多發性淋巴結腫大,頭皮下多發實質團,性質未定,肝臟、膽囊、脾臟、雙腎未見異常。胰腺未見顯示。雙側腹股溝及腹腔結節實質性(腫大淋巴結?)腹股溝數個回聲結節,最大5×12mm,4×10mm,邊界清,內部回聲分布不均,中腹部探及低回聲結節,最大3×9cm,邊界清,內部回聲不均,余腹腔未探及實、液性包塊。胸片:兩肺炎癥,未排除結核。肺部CT示:兩肺中外帶漸粟粒樣大小密度增高影,大小不一,密度不均,肺門、支氣管間密度增高影。骨髓(脛骨前)涂片示:骨髓反應性增生,以淋巴細胞增生為主,可見少量原幼細胞,鐵缺乏。
頭顱及左側尺橈骨正側位示:頭顱骨質漸多個大小不能低密度影,邊緣硬化,右顱頂軟組織局部腫脹。左橈骨干部分骨缺損(術后改變?),局部骨皮質增厚硬化,其內未見正常骨小梁結構,并見多個囊狀透亮影,相鄰關節正常。意見:頭顱及左橈骨骨質異常改變,考慮為感染病灶(如骨髓炎)。
頸部淋巴結病理檢測結果:頸部淋巴結病理改變,未炎癥反應,可見類上皮細胞及郎漢氏巨細胞增生,局部見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不能排除系統性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及嗜酸性細胞肉芽腫。
省會醫院病理會診結果:左頸部淋巴結活檢免疫組化檢測淋巴結內增生組織表達 S-100,證實為朗格漢斯細胞,結合病史及影像學資料,考慮本病為骨嗜酸性肉芽腫并累及淋巴結(即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其中的一種表現類型)。
該病發病機制未十分明了,近年研究發現LCH是克隆性增生性疾病,基本病變是局部或自身的LC的異常增生,常雜有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或多核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漿細胞,晚期可有較明顯的纖維化。LC的特征是電鏡下胞漿內含有Birbeck顆粒及cDla抗原陽性,最具特征性的臨床表現是典型的皮疹、頭顱腫塊與顱骨缺損、突眼及尿崩癥;本病的診斷需臨床、X線和病理學檢查多方面結合;X線檢查對本病幫助很大;病理診斷是診斷本病的最可靠依據,骨髓找到增生的組織細胞也是診斷依據。臨床僅淋巴結腫大時常誤診為結核或非特異性炎癥;醫生對該病不熟悉或未引起重視、未詳細體查、未及時活檢、家屬不同意活檢或醫院條件有限也常造成誤診。
淋巴結腫大可作為局限性或全身性彌散性LCH的一部分,亦可表現為以淋巴結腫大首發的單一器官。本病以反復發熱、淋巴結腫大、頭顱腫塊及顱骨溶骨為主要表現,無明顯皮疹,無肝脾腫大,無突眼、尿崩癥,診治過程中曾誤診骨髓炎、全身性結核等。筆者認為對反復發熱伴淋巴結腫大患兒除考慮結核、嚴重全身性感染、血液病中常見的白血病之外,亦須排除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可能,尤其患兒一般情況尚可,伴有頭顱或其它部位骨性腫塊者更須注意,顱骨片、骨髓檢查、淋巴活檢對診斷很關鍵,淋巴活檢為確診依據。此病例 B超示多發淋巴結腫大,骨髓涂片增生改變,淋巴結病理檢驗可見郎漢氏巨細胞增生,診斷明確,可惜家屬未同意化療,未能觀察治療轉歸情況。
[1]徐天蓉,范欽和,周青,等.淋巴結 I.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研究[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9,15(1):8-11.
[2]吳瑞萍.實用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2459-2466.
廣西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欽州 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