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浩 程 波 黃 山
47例外傷后腦梗塞病例分析
楊 浩 程 波 黃 山
外傷性腦梗塞;損傷
外傷性腦梗塞是顱腦損傷患者相對少見的并發癥,臨床表現容易被外傷癥狀掩蓋,易漏診、誤診,而腦梗塞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腦外傷患者的預后及生存質量,臨床上發現病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現就我科2001年12月~2011年12月來收治的47例外傷后腦梗塞的病例回顧及分析如下,望與共勉。
1.1一般資料本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22~68歲,致傷原因為交通傷28例,高處墜落傷14例,跌傷3例,擊傷2例。
1.2臨床表現入院時4例出現深昏迷,部分有去大腦強直;31例表現為昏迷,生理反射遲鈍或消失,雙下肢病理反射征陽性;12例神志基本清晰,病理反射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伴嘔吐癥狀22例,不同程度伴有神情倦怠,活動減少。
1.3輔助檢查所有病例均在傷后24h內進行頭顱CT或MRI掃描檢查,其中不同程度腦挫傷并顱內血腫37例,凹陷性骨折5例,合并較嚴重腦腫脹5例。此后檢查發現腦梗塞出現在24h以內5例,7天內24例,7天后18例。其中有26例做腰穿檢查腦脊液有蛛網膜下腔出血。梗塞部位:頂葉4例,兩額12例,顳葉16例,基底節3例,枕葉2例,小腦3例,其中額顳頂大面積7例。
1.4治療方法及結果首先是原發疾病的處理,包括脫水、抗感染、止血、腦組織興奮劑等藥物治療。其中37例顱內血腫清除術,6例凹陷性骨折整復術,其中25例行去骨瓣減壓術。發現腦梗塞后及時應用燈盞花素、葛根素、尼莫通、低右靜滴,并高壓氧治療。本組治愈29例,肢體肌力恢復V級左右及生活基本自理;好轉11例指意識清楚,肌力II-III級并生命體征穩定;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
急性期腦血管痙攣導致腦缺血出現腦梗塞,如腦挫傷及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引起;顱骨骨折可致血管斷裂或受壓;脫水劑使用致血流變緩,并血栓形成;顱內壓不斷增高使腦灌注壓降低;血清降解產物也易引起腦梗塞[1];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發生的炎癥反應是引起腦梗塞重要原因[2]。腦外傷后出現腦梗塞發生在傷后兩周以內的較為多見。特別是腦外傷經治療后癥狀再次加重,或病程持續加重,有時會伴有肢體功能障礙,要考慮合并梗塞可能。有兩種情況要特別注意,一是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易發生腦梗塞,二是顳葉鉤回疝容易壓迫大腦后動脈而致顳枕葉梗塞,因此外傷性腦梗塞診斷時要注意明確腦外傷史,輕微損傷時出現較為明顯神經系統體征;顱內壓不高;血腫吸收或清除后病情無好轉或惡化。
積極處理顱內原發傷;保證生命體征穩定;防治腦血管痙攣、改善腦微循環;降低血黏稠度;處理血性腦脊液;營養神經;針灸、高壓氧、功能鍛煉等輔助治療。應及時復查頭顱 CT,有手術指征的盡快手術,特別應注意手術骨窗設計向前、向后、向下均要足夠充分。治療中一旦發現腦梗塞后應及時停用止血藥物。早期時臨床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注射液,目前使用葛根素或燈盞花素、聯合應用尼莫通,并給予高壓氧治療可取得明確的療效。張衛華等認為終池持續引流較常規腰穿等治療方法可引出更多的血性腦脊液,更有效地清除腦脊液中大量紅細胞及其他有害物質,明顯降低腦血管的痙攣指數,減少梗死塞及腦積水發生機會[3]。高壓氧治療可改善微循環,改善腦缺氧,緩解腦水腫。綜上所述,對顱腦外傷后腦梗塞要進一步認識,先期預防、盡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夠更好地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致殘率。
[1]趙愛國,李新剛.外傷性腦梗塞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4,3:176-179.
[2]Liao SL,Pluta RM,Liao SL,et al.Association of respones and ischemic brain I infraction in rat[J].Neturoreport,2001,12(9): 1943-1947.
[3]張衛華,黃勤,梁兆煜.終池持續引流對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血漿中ETCGRP含量及腦血管痙攣指數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學,2003,23(7):463-465.
解放軍42醫院神經外科,四川樂山 6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