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體制優勢已逐漸消逝,推動服務業大發展期待政府更大“作為”
“無為而治”、“放水養魚”,浙江曾靠體制機制優勢實現了經濟的率先發展。然而,如今體制機制優勢逐漸消逝,“無為”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服務業發展的“絆腳石”,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期待政府更大“作為”。
實際上,近年浙江各級政府發展服務業的共識越來越強化,各地紛紛提出“服務業優先發展戰略”,加大“作為”推動服務業發展。從省級層面看,從2008年的《浙江省服務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到2011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政策意見》,從工作推動機制創新到企業積極性調動,舉措涉及服務業發展的多個層面,配套實施上百項政策措施。就在今年5月,省政府在溫嶺召開“全省服務業工作現場交流暨項目推進會”,推廣典型經驗,加快項目推進,動員各級各地政府進一步優化服務業的政策、政務環境。
回顧這些年,各地政府不僅強化規劃政策引導、平臺載體建設、工作機制建立,還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要素支撐。如在財稅方面,對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引進企業總部經濟以及發展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現代物流、軟件開發等出臺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完成服務業發展目標的給予營業稅增收返還獎勵政策;在融資方面,全省11個市都設立服務業引導資金,鼓勵金融企業開發服務業相關貸款產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服務業發展;在用地方面,優先滿足服務業發展用地需求,實行“退二進三”拓寬發展空間。
然而,當下服務業比重仍然偏低,結構不盡合理、能級低,也與政府在某些領域“不作為”大有關系。有學者認為,“政府少有大的作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最為突出的是,當前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是束縛服務業發展的最大阻力,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嚴重不足,市場準入不公平、不規范現象嚴重制約各地服務業發展。政府必須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改革方向,堅決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在“放寬”上下功夫,充分釋放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和活力。
從浙江的具體實際來看,要圍繞實施“四大國家戰略舉措”,把推進服務業領域的先行先試作為“政府作為”的重要內容,切實推進服務業創新發展:要抓住溫州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機遇,加大地方金融改革創新力度,推動金融服務業加快發展;要抓住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港航物流等現代物流業發展,這對于商貿起家的浙江來說,“零庫存”且能“走出去”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物流是戰略轉型的需要;要抓住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契機,率先建成小商品國際貿易試驗區,加快市場轉型;要以龍頭企業培育和品牌建設為抓手,引進企業總部和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服務企業;要深入研究人才政策,盡最大努力培養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著力造就一支服務業領軍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