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柱
(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 100037)
北京市是世界上幾個為數不多的擁有地熱資源的首都之一。在北京地熱田中,尤以小湯山地熱田開發歷史最悠久,其研究程度也較高(圖1)。清朝的《人海記》對小湯山溫泉作了記載,書中曰:“在昌平州東卅里南,山下有湯泉,行宮在山之東,跨泉為浴池”。《日下舊聞考》曰:“湯山泉康熙五年始加疏引,甃池二,并恭建行宮”。小湯山地熱田位于北京平原的東北部,其地熱資源的開發由最初為宮廷洗浴的自流湯泉點,到今日近200km2的地熱田,經歷了一場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學過程。
最早的記載見于南北朝時魏人酈道元便在《水經注》,元代更把小湯山溫泉稱為“圣湯”,清朝時康熙、乾隆皇帝在小湯山修建了行宮,并御筆題詞“九華兮秀”。慈禧太后浴池遺址至今猶存。1956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圈定了不足1km2的溫度較高的中心區及6km2的溫度較低的外圍區。1970年,李四光倡導地熱開發,“將地熱把開采熱水與采煤、石油放在同等地位”。1985年《北京市小湯山地熱田地下熱水資源評價勘察報告》,把熱田面積擴大到20km2。1998年《北京市小湯山地熱田地熱資源評價報告》,地熱田面積增至44.14km2。到了2000年以后,由于大量地產資本的注入,小湯山地熱田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到2005年,地熱井總數近100眼,年開采量超過350萬m3,圈定的熱田總面積為170.82 km2。時至今日,小湯山地熱資源的開發已經涵蓋醫療、洗浴、養殖、種植等多方面,有力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圖1 北京地區地熱田分布圖
小湯山熱田西部以北西向的南口—孫河斷裂為界,西北以阿蘇衛—小湯山阻水斷裂為界,東北以黃莊—高麗營斷裂為界,南部區域以埋深小于2000m溫度大于40℃的范圍為界,形成了一個“V”形展布的形狀,熱田總面積約86.5 km2。小湯山地熱田的熱儲蓋層主要由第四系和薊縣系上部地層組成。熱儲層主要由元古界霧迷山組和薊縣系鐵嶺組構成,儲層埋深一般小于500m,在小湯山鎮西北側的大湯山、小湯山有薊縣系地層出露,東南側儲層深度逐漸增加,在大東流地區的湯熱-54井見薊縣系深度為2971m,儲層溫度達到80℃以上。
小湯山地區的地質構造格局表現為一系列平行斷裂為邊界定,相間排列的凹陷及隆起,整體構造展布方向為SW—NE向。這些斷裂與構造走向一致,控制了區域地質特征,在熱田的北部發育的3條SN或近SN向的小斷裂均具有導水導熱性質,構成了重要的地下水通道,也是主要的熱通道(圖2)。
熱田的地溫場以1000m深出的地層等溫線進行說明,共有兩個地溫高值區,西北區最高地溫為55℃,東南區的高溫區則為60℃。西北區55℃以小湯山鎮為中心圈定,面積約為2 km2東南區以湯7、湯11、湯22井的范圍圈定,面積約3 km2。從垂向上來講,小湯山地熱田中心區的地溫增溫率達到了于2.5℃/100m。
多年研究表明,小湯山地熱田補給來源來自北部、西北部山區降水,越往南往東南,熱田地熱水的年齡越大。地熱水的水質類型多為HCO3-Na?Ca型水。

圖2 小湯山地熱田基巖地質構造圖
熱儲資源量計算是地熱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基礎。當地熱開采量超過允許開采量,會造成地熱水頭急劇降低、熱儲的生產能力下降等問題。因此,進行可開采地熱資源評價,對于指導區域地熱長期開采是十分重要的。地熱田的評價方法變焦多,通常采用的有熱儲法、開采動態法和比擬法。
本次評價擬采用比較成熟的,被廣泛采用的熱儲法,將熱田劃分為兩個分區,分別為湯-1和湯-2。參數的取值主要有:
(1)熱儲的體積:薊縣系儲層的厚度按2650m計算,奧陶系地層的厚度按750m計算,并按3000m以淺和3000~4000m的深度進行劃分。
(2)熱儲溫度:根據《北京市21世紀初期地熱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得出的北京地區熱儲層地溫梯度經驗值,薊縣系鐵嶺組為1℃/100m,薊縣系霧迷山組為1.2℃/100m,奧陶系為0.8℃/100m。
(3)孔裂隙率:儲層孔裂隙率可由鉆孔取芯通過實驗室測得,也可利用地熱井成井后獲得的各項參數進行儲層孔裂隙率的計算,計算經驗公式如下:

式中:φ:孔裂隙率,%;B:液體的體積系數;μ:液體的粘度,CP(1CP=1mPa?s);H:熱儲層的有效厚度,m;R:試驗井的影響半徑,m;R:試驗井的半徑,m;Kc:產量指數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儲層有效厚度H為熱水井的實際出水井段厚度,H值可用綜合測井資料結合鉆井時鉆井液漏失情況及巖屑資料來確定。據統計分析,有效厚度約為揭示儲層厚度的15%。在本次孔裂隙率計算過程中,儲層有效厚度均按揭露儲層厚度的15%確定,小湯山地熱田典型鉆孔的參數統計見表1。
資源量可分為基礎資源量和地熱資源量。以下分別進行計算。

表1 小湯山地熱田典型地熱孔參數統計表
基礎資源量又稱為資源底數,是指某一深度以淺(本報告按4000m以淺)中能被開發出來的熱量。即儲層內平均溫度與當地年平均涼水溫度(取14℃)之差計算出來的資源量。
資源量常用熱儲法計算,它是依據地熱地質工作中提供的熱儲形狀及體積作基礎進行計算的,因此也稱為體積法。它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熱量,kcal;V:儲層體積,m3;ρc 、ρw:分別為儲層巖石和水的密度,g/cm3;Cc、Cw:分別為儲層巖石和水的比熱,cal/g?℃;φ:巖石的孔裂隙率,無因次;T:儲層平均溫度℃;T:基準溫度,℃;η:熱量回收率,取15%。地層條件下水的密度ρw取1.00 g/cm3(與溫度有關:15℃時ρw=0.9954 g/cm3;95℃時ρw=0.9647 g/cm3;兩者相差約3%,若取1.00誤差小于4%)。水的比熱取1.00 cal/g?℃,石灰石密度ρw取2.788g/cm3,比熱為0.227 cal/g?℃。
該地熱田基礎資源量計算結果見表2??偀崃繛?746.03×1012kcal,其中,3000m以淺的熱量為1119.32×1012kcal,3000~4000m深度上為626.71×1012kcal。

表2 小湯山地熱田基礎資源量計算結果表
地熱資源量是儲層內巖石和水中蘊藏的全部可利用的熱量,包括地熱流體及其有用部分。依北京市目前的經濟技術條件和相關法規,以地熱流體溫度大于25℃作為地熱資源,開采深度在3000m以淺者為經濟型,3000~4000m為亞經濟型,根據上述公式和參數,地熱資源量計算結果見表3。
地熱水儲存量是指儲存于熱儲層孔裂隙內的全部熱水體積,也稱為靜儲量,以熱儲體積與平均孔裂隙率的乘積近似計算確定。公式為:

表3 小湯山地熱田地熱資源量計算結果表

式中:Vw:儲存熱水的總體積;Vc:儲層的體積;φ :儲層的孔裂隙率;計算結果換算成熱量,其轉換公式為:

式中:Qw:地熱水中蘊藏的總熱量,kcal;Vw:地熱水儲存量,m3;wρ :水的密度,g/cm3;Cw:水的比熱,cal/g?℃;t:地熱水的平均溫度(可用熱儲溫度代替),℃;t0:基準溫度,℃。
計算結果表明,經濟型地熱水儲量為16.97×108m3,亞經濟型儲量為8.46×108m3(表4)。
本文將小湯山地熱田分為4個分區,通過對熱田地質、地熱地質條件的綜合分析,對熱田內典型地熱井參數的統計分析,采用熱儲法計算了熱田內的基礎資源量,結果表明,在小湯山熱田170.82 km2面積上,總基礎資源量1746.03×1012kcal,其中,3000m以淺的1119.32×1012kcal,3000~4000m深度626.71×1012kcal。地熱資源計算結果表明,經濟性地熱資源量817.08×1012kcal,亞經濟性地熱資源量472.82×1012kcal。地熱水靜儲總量為25.43×108m3,其中3000m以淺的16.97×108m3,3000~4000m深的地熱水靜儲量為8.46×108m3,折合成標準煤總量為25.47×106t。目前小湯山地熱田已經在10多眼地熱井上開展著回灌,已經發展到生產性回灌的規模,進一步提高了地熱水的利用效率,有效的緩解熱儲壓力的下降。相信小湯山地熱田還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1]潘小平,增瑞祥,王治等.北京市小湯山地熱田地熱資源評價報告[R].北京: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1998.
[2]鄭克棪,潘小平.北京小湯山地熱田群井地熱回灌[C]//中國地熱勘查開發100例.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101~102.
[3]鄭克棪.促進地熱可再生能源的勘查開發[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33(4):扉頁.
[4]中國標準社,GB11615-89.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0.
[5]增瑞祥,王 治,張進平等.北京小湯山地熱田水位與開采量變化關系研究[A].見:劉久榮等主編:北京地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228~232.
[6]潘小平.2000.地熱溫標在北京小湯山地熱田的應用[A].見:中國礦業聯合會地熱開發管理專業委員會編.21世紀中國地熱可持續發展論文集.111~116.
[7]孫 穎,劉久榮,韓 征等.北京市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狀況[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6):7564~7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