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巖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9)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農村經濟,是目前農村工作的重點。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不僅僅專指農業發展,還包括與農業相關的各個產業的發展。只有實現農村經濟各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的目標。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農村缺乏適用人才,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探討如何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農村職業教育”。在傳統觀念中,農村職業教育是一個與城市職業教育相對應的區位概念,是指依靠農村力量、在農村舉辦、為農村發展服務的一種職業教育。“為農村發展服務”是農村職業教育的本色,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在農村舉辦的職業教育才能為農村服務。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急速轉型時期,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正被逐步解構,“城鄉統籌發展”需要徹底打破地域界限,把農村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對農村職業教育寄予厚望,需要農村職業教育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應解讀為一切為農村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職業教育,它既可以發生在農村,也可以發生在城市。農村職業教育應該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教育內容,應該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不僅要表現出職業性,促進更多的農村人口更好地就業,而且要與普通教育相溝通,與高等教育相銜接,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培養并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現在,農村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適應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不斷變化,是新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出發點。
產業結構多元化 從生產領域來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產業結構呈多元化發展態勢,農村中的第二、第三產業有了極大的發展。就農村產業結構而言,近一二十年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種植業在農業中所占比重以及農業在三類產業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斷下降,非農產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
科學技術普及化 科學技術普及化不僅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率提高和農業結構優化,而且改變了農業的傳統特性。由于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現代農業要求新的農業勞動力必須具備現代科技知識,在生產過程中能夠認識、掌握新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適應新的勞動方式。農業現代化在本質上是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表現為通過“科教興農”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
農村生活方式社區化 目前,我國農村按照土地節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居住相對集中、管理服務城鎮化的思路,逐步實現農民居住社區化。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城市化是生產力進步所引起的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村人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重大轉變。
從農村發展來看,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而培養造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需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從農民自身來看,面對社會就業競爭和創業競爭的壓力,他們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使自己外出務工時具有較強的技能,留在農村時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增強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能力,這也需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從農民子女受教育的實際看,他們中的多數人不能進入高校深造,而需要進入職業學校學習專業技能,以求擁有一技之長,為日后的創業致富作準備,這同樣需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農村發展新形勢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農村職業教育要緊隨農村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瞄準農村改革發展方向,一方面,要堅持以農為本、為農服務、互動共長,緊緊圍繞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市場辦職業教育,圍繞農村青少年的發展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辦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羈絆,主動適應城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辦學指導思想不能與時俱進 農村教育的指導思想要從升學教育轉移到主要為當地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和大面積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一指導思想已經越來越明確,但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或者說辦學定位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主要表現為:(1)對“農”字的理解局限于傳統農業;(2)對培養目標的定位仍然局限于培養“不離土、不離鄉”的“扎根派”;(3)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劃分仍然局限于縣及縣以下,實際上城市里許多職業學校、大中專學校、民辦學校主要招收的都是農村學生;(4)對農民和就業市場的新需求不適應,仍然在開辦游離于經濟建設主戰場、對青年農民沒有太大吸引力的傳統專業;(5)把農村職業教育局限于高中階段或者職業高中,忽視了大批初中畢業生。
辦學模式僵化,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長期以來,農村職業學校形成了以專業定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方式甚至教學內容都是多年一貫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結構、行業結構變動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同一行業的工作崗位也在不斷變動之中,幾年、十幾年一貫制的專業定向教育模式與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對勞動力數量、質量、類型、層次、結構要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再者,在辦學模式方面存在著追求學歷層次帶來的負面效應。職業教育起步階段,不少地方往往是從改革中等教育結構、壓縮普通高中入手,這對于改變當時單一的教育結構起了積極的作用。但一些地方只講高中階段普教與職教的比例,忽視了大面積的實用技術培訓。隨著高中階段的擴招,原來一些希望通過上職業高中取得高中階段學歷的初中畢業生不再受普高計劃的限制,有了更多的選擇,加上一些職業高中專業教學和文化教學都很弱,學生及其家長都覺得選擇普高更好,這對一些本來十分虛弱的農村職業高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教育結構的宏觀調控失控 高等職業院校擴招和職業中學對口招生規模的擴大,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學的比例逐年增加,對辦好農村職業教育應當是利大于弊,但在貫徹執行中存在一些不足。(1)對農村職業教育難得的發展機遇沒有很好把握,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放松了對職業教育的領導,對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統籌不夠。(2)農村職業教育仍然被曲解為終結性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未能形成體制上的聯系和溝通。當前,高等職業院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用于對口招收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比例很小。(3)崇尚高學歷的輿論導向愈演愈烈,而對職業教育、對普通勞動者、對“行行出狀元”的宣傳十分薄弱。
農村要發展現代農業,要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技術、低耗能、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非農產業。這就要求農村職業教育不但要擴大專業設置面,而且要不斷豐富和更新課程內容,使受教育者能夠及時學習和掌握新的科學技術。
堅持以人為本,重新確定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實現教育觀念創新,圍繞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辦職教、圍繞農村青年的發展需求辦職教、圍繞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需求辦職教。“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體現在當前工作中,就是要突出一個目標,即突出培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這個大目標;突破三個局限,即突破產業局限,全方位地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突破空間局限,既為農村服務,又為城市服務;突破時間局限,既為當前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又為未來發展提供必要儲備。
堅持深化農村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完善“三教統籌”機制 必須堅持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重新確定“三教統籌”的內涵和完善機制,重點是處理好三個關系:(1)處理好農村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要相互滲透融合,農村九年義務階段的勞動技術教育課是提高學生職業意識的預備教育,也是發揮農村教育社會功能的重要措施。處在高科技發展和信息化的時代,削弱和減少勞動技術教育課時,實際上是一種短視行為。勞動技術課不僅側重于學生勞動觀念、與勞動人民的感情、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中小學生對科學技術學習的興趣,以及技術意識、技術悟性,為學生以后接受職業教育奠定基礎。(2)處理好農村職業教育普及與提高的關系。農村初級職業教育的實施,可以依托鄉鎮現有中小學和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以及其他教育資源,與抓好農村實用技術普及推廣緊密結合,以教學促普及,以普及促教學。農村中級職業教育的發展,要繼續堅持上掛下聯的成功經驗,同時,在體制創新上邁開步子。縣、市職業教育中心與高等院校可以聯體、聯利、聯合發展,可以從股份制的角度建立以產權為紐帶的職教體系,還可以探討對職業學校實行兼并、租賃和托管的形式,使農村職業學校的資源能夠真正發揮作用。要克服高等職業教育“普教化”的錯誤傾向,將其納入整個職業教育體系,拉動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盡快開通職高升高職的直通車,使高等職業教育從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調整為主要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并且不限于專科層次。(3)處理好農村職業教育與其他各類教育的關系。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離不開各種要素的綜合效應。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要堅持社區內統一協調、統籌規劃的原則,避免重復建設。城市中的職業教育資源可以下移,面向農村招生,學校之間也可以實現對口支援和“手拉手”活動。城市職業學校在教學設備、教材建設、師資隊伍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一些中心城市可以利用遠程教育的優勢,開通面向農村的網絡學校,為農村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農民,并通過網絡把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準確的市場信息及時傳播給農民。
堅持農科教結合的正確方向,進一步明確結合的重點和重心 過去教育部、農業部、科技部在農村實施的“燎原計劃”、“豐收計劃”和“星火計劃”,以項目帶技術,以技術促培訓,以培訓帶推廣,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在新的歷史時期,要認真汲取這些成功的經驗,同時,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的新機制。從實踐情況看,農科教結合工作的重心還要進一步向下延伸,延伸到學校、村戶,最終落實到農民的素質提高上。盡可能把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支農建設和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設結合起來,使之相互促進,發揮綜合效益,盡可能把各種為農服務體系和農村職教體系結合起來,以農戶為單元提供有效服務。著眼于青年農民的個體成才致富,依托農村職業教育,綜合運用經濟、科技、教育各種資源,提供就業前后的各種有效服務。
堅持政府統籌協調的工作方法,進一步加大轉變政府職能的力度 當前,各級政府要把農科教統籌協調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舉措,促進農村職業教育快速發展。(1)加大正面宣傳的力度。推動農村職業教育乃至整個職業教育的發展,要宣傳技能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作用,同時宣傳“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切實糾正只注重高校和普通高中的錯誤偏向。(2)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服務體系。省、縣的職教服務機構可由市級高等職業院校承擔,對本地區范圍內各類職業學校提供規劃、指導服務。縣級建立功能齊全的職業教育中心,不僅是多層次辦學實體,同時,上掛下聯,雙向延伸,實行整個縣農村職教資源的統籌和整合。既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舉辦面對農村的應用型高等職業教育,又組織統籌鄉、村兩級大面積的初等職業教育和短期實用技術培訓。(3)進一步落實依法治教方針。各級政府都應依據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增加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改善對各類職業教育的指導和管理,并注意擴大指導和管理的覆蓋面。要適時開展職教執法檢查與評估工作,促進農村職業教育規范化。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急需大量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與開發人員以及具備一定職業技能的工人。提高這些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與創業能力,迫切要求農村職業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要改變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現狀,促進其健康發展,必須實現指導思想、服務理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
[1]李麗萍,王文凱.淺析新農村視野下我國農職教育的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4).
[2]鄭曉明,彭定.職業教育視野下新型農民培養平臺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2(8).
[3]雷世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理念的內涵、特性與具體形態研究[J].職教通訊,2011(11).
[4]吳濟慧.制約新農村建設的農村職業教育因素探析[J].職教論壇,2011(16).
[5]高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成人教育,2011(12).
[6]張勝軍,張樂天.新農村建設語境中的“農村職業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10(8).
[7]馬建富.農村職業教育名稱及內涵新解[J].教育與職業,2010(30).
[8]何玉霞.論社會轉型期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機遇[J].職教論壇,2010(15).
[9]胡立和.農村職業教育改革:新形勢、新思路、新措施[J].職教通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