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勇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永安 366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國家政策、法規逐步健全完善的外部環境下,高職院校仍需不斷更新觀念,把握校企合作的深刻內涵和本質,改革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把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推向新高度。
近年來,在校企合作中,各高職院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與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要求還存在著明顯差距,即校企合作難以深入、持久地開展,因此探索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合作模式尤顯重要。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得到普遍應用的世界性職業教育模式,包括各種以學校與企業相互合作為表現形式的理論學習、實踐工作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包括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工讀交替式”和日本的“產學合作”在內的多種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這些國家產業工人的培養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國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較早,并與其國家文化、教育體系、產業模式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按照職業分類,根據職業崗位、實際業務活動范圍的要求,培養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國家大力推動下,短短十幾年,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09年,全國有高職院校1071所,學校總數與當前美國社區學院相當。但美國社區學院的發展歷史已逾百年,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產生至今還不足20年。高速度的規模擴張必然導致內涵建設的滯后,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存在著社會認同度不高、內涵建設薄弱、品牌特色不明顯、市場定位游移等問題。
為了推動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2006年教育部和財政部正式啟動了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不論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還是實驗實訓條件建設,都圍繞著一個核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它涉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和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改革等諸多方面。“校企合作”機制能否長期、有效地運行是關系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建設領域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例如,成立職教聯盟、搭建職教集團平臺、建立緊密型的校外實訓基地、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和實習基地、校企合作編寫教材、校企合作培訓師資等。但在實踐中,我們逐漸意識到了一些問題:一是在態度上校企雙方難以形成共識;二是在合作層次上多限于淺層次;三是合作方式較為單一。顯然,這種低層次的校企合作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應不斷深化、不斷完善,必須實現新的突破,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國內諸多學者已經意識到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的必要性,結合各自院校的實踐經驗,對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進行了積極探索。有的專家提出: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長效機制,是指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活動中,由國家、企業、學生及學校各方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規范、長期有效、符合各方利益及人才培養規律的過程和方式;也有專家提出:在政府支持下,長效機制主要包括合作驅動、需求滿足、需求保障等三方面,長效機制的架構對應地可分為利益驅動機制、合作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等。
我們借鑒“關系營銷理論”來討論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內涵。關系營銷的概念來自于“大市場營銷”理念,單靠交易營銷建立的品牌忠誠度不穩、重復交易率太低,究其根源是企業與顧客的關系不同。為了降低顧客的交易成本、提高顧客的忠誠度,提出了關系營銷,其本質是在市場營銷中與各關系方建立長期穩定的相互依存的營銷關系,以求得彼此協調發展。
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應主動與企業接觸和聯系,相互溝通信息、了解情況,以制度或合同的形式保證溝通渠道的暢通,相互交流各方需求變化情況,主動為關系方服務或為關系方解決困難和問題,增強伙伴合作關系,通過建立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降低交易成本,通過高度參與、緊密聯系、重復交易來實現雙方的長期合作。
在校企合作關系營銷中,高職院校應通過“認識用人單位需求——滿足需求并保證用人單位滿意——營造用人單位忠誠”的三部曲來獲取企業方的積極參與。其中,高職院校畢業生質量、技術服務(培訓)水平等能否充分滿足企業方的需求并使其滿意是關鍵因素。
要使高職學生能夠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應做到在大規模培養的基礎上,將市場細分到較小程度——將用人單位視為一個潛在的細分市場,并根據用人單位的特定要求單獨設計教學方案,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營銷方式,即做到人才培養的“定制營銷”——從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其開展差異化服務,實施一對一的營銷,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從而促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形成。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從本質上講是建立高職院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 “關系營銷”,實現途徑是高職院校對用人單位需求的“定制營銷”,即高職院校根據企業對技術人才的特定需要,開展差異化服務,通過具有高度針對性、靈活變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個性化需求,相互交流各關系方需求變化情況,主動為關系方服務或為關系方解決困難和問題,增強伙伴合作關系,通過建立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來降低校企雙方的交易成本,通過高度參與、緊密聯系、重復交易來實現校企雙方的長期合作。
要做到“定制營銷”,就必須建設具有高度針對性、靈活應變的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在建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意識到校企合作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而人才培養方案必須通過高水平的 “雙師素質”師資隊伍來實現,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既要了解并掌握行業、企業的高新技術,又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并能夠通過理論、實踐課程建設打通理論和技術間的壁壘。校內的實驗、實訓工作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高職院校只提供基本的技能訓練,用人單位則提供適應性實驗、實訓的鍛煉平臺,進而達到高職院校提供具備一定知識和能力的適用性人才基礎,用人單位承擔具體的實訓教學任務的雙贏局面。
基于關系營銷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是一個長期探索、實踐的過程,除了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結構和機制外,更重要的是要對已有的觀念進行變革,從關系營銷的本質特征出發,高職院校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雙向溝通 在關系營銷中,溝通應該是雙向的,只有廣泛的信息交流、共享,才能使校企合作贏得用人單位的支持與合作。目前,校企合作處于淺層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職院校沒有主動、深入地去了解用人單位的真正需求。作為人才供給方的高職院校應主動與用人單位以制度或者契約的方式建立定期接觸機制,通過不斷溝通認識企業的需求,加深雙方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關系,為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合作奠定基礎。
合作 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協同,因此,合作是“雙贏”的基礎。但合作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的,用人單位并非不愿意與高職院校合作培養人才,但如果高職院校一上來就要用人單位接受參觀實習、實訓、頂崗實習等,而其提供的人才又不能適應企業的需要,企業就不愿意承擔這些義務。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把用人單位視為共同創造價值的伙伴,密切關注用人單位需求的變化,更好地為用人單位創造價值,使兩者間的關系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雙贏 即關系營銷旨在通過合作增加關系各方的利益,而不是通過損害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利益來增加己方的利益。當前,校企合作首先在宏觀政策支持上存在較大的缺位,企業為接受學生實習實訓往往要提供學生食宿和崗位,保證安全等,如果企業的收益無法得到保障,企業往往不愿意保證這種投入。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難以建立的關鍵就在于用人單位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自然就形不成長效機制,雙贏的局面也無從談起。校企合作要達到長效、雙贏的效果,就要求高職院校能為用人單位提供人才的“定制培養”。
親密 關系營銷不只是要實現利益互惠,還必須讓參與各方能從合作關系中獲得情感需求的滿足。但關系營銷中所謂的 “關系”絕對不是庸俗的人際關系,而是組織間的信任、融合的關系。目前,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間遠沒達到組織間信任的程度,許多院校畢業生就業崗位大部分來源于校友所在單位提供的崗位,一旦校友更換了工作單位,這種合作多數終止。因此,這種親緣關系或業緣關系營銷形態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要建立組織間的信任,需要讓用人單位透過高職院校所傳遞的信息,了解高職院校有能力按時保質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培訓或技術服務,增強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能力的理性認識,產生對高職院校的可靠性信任。理性層面的可靠性信任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如果在互動交易過程中用人單位感受到高職院校的關心、尊重等感性關懷,就會進一步形成用人單位的誠實性信任。在可靠性信任和誠實性信任的雙重作用下,用人單位才能與高職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相互關系,為長期合作奠定基礎。
控制 關系營銷要求建立專門的部門,以跟蹤顧客、分銷商、供應商及營銷系統中其他參與者的態度,由此了解關系的動態變化,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關系中的不穩定因素和不利于關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長的因素。因此,高職院校也要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機構,且這一機構應該是學院的一個職能部門,因為校企合作工作涉及的范圍廣、層面高,絕不僅僅是一個系或者說某個專業所能協調的,因此,必須建立一個高層次機構對校企合作工作進行管理。這一機構對內協調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的關系,對外向用人單位發布消息、處理意見等。除此之外,該機構還應擔負收集信息資料、參與高職院校決策規劃的責任,通過有效的關系營銷活動,使高職院校目標能順利實現。
定向培養,定制營銷 定制營銷主要有合作型定制、適應型定制、選擇型定制、消費型定制四種形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應該屬于合作型定制,用人單位雖然知道其所用人才需具備的素質,但并不了解如何去培養、培訓這些人才。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通過直接溝通了解需求,制定特色人才培養方案。這種定制培養人才并不一定是大規模或以班級形式的定制培養,可能是幾個人甚至是專人的培養。因此,要求高職院校能夠制定出既能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又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某種專門技能訓練,使學生成為能夠適應企業專業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關系市場營銷的最終結果,將為高職院校帶來一種獨特的資產——市場營銷網絡,即真正意義上的校企聯盟。
高職院校通過“定制營銷”建立校企雙方的“關系營銷”來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長效機制的合作模式,通過高度參與、緊密聯系、重復交易能降低校企雙方的交易成本,實現雙贏的目標。
[1]費小平.構筑校企合作聯盟建立長效運行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47-49.
[2]劉范一.美國加州社區學院管理服務體制及其啟示 [J].高教探索,2007(3):65-67.
[3]劉范一,邱力生.打造核心競爭力:合并轉制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關鍵[J].高教探索,2008(5):102-106
[4]馮建軍.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問題研究 [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4):125-128.
[5]虞璐.構建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J].企業導報,2010(12):100-101.
[6]范延晶.關系營銷概述及發展前沿[J].北方經貿,2011(6):56-57.
[7]田永華.定制營銷——21世紀營銷新趨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