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宇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已經成為影響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課題。教師專業發展是把教師視為一個持續發展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其專業水平,逐漸達致專業成熟的境界。在基礎課與專業課融合的理念指引下,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公共基礎課教師,包括“兩課”教師、“語數英”教師都融入系部,結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教學轉型,開展在不同職業情境中的教學活動。本研究采用問卷、訪談和教學觀察等方式,涉及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基本信息、專業知識、教學與科研情況、專業發展途徑與內容、專業發展態度和動機、專業發展需求與困難等。
教學情況不盡如人意 參加本次調查的教師全部是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在職教師,共32人。其中,女性教師占75%,男性教師占25%;25~30歲的教師占37.5%,30歲以上的教師占62.5%;本科以上學歷的占100%,有碩士學位的占25%;中級職稱占87.5%,副教授占12.5%。全部教師教齡都在6年以上。絕大多數教師是大學畢業后從普通高校直接進來的,雖說都有數年的教齡,但是在各專業現場教學與實訓指導能力、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方面還遠遠不夠。65%的教師認為現階段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困擾是對課程標準有關內容和目標的把握。針對改善教學效果的最大障礙,45%的教師認為是與專業關聯度不夠,31.8%的教師認為是教學技能有待提高,22.7%的教師認為是教育教學理念欠缺。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的欠缺,不能按照專業的本質和要求駕馭課堂,教學缺乏靈活度,這些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位英語教師這樣說:“有些專業術語,一般的字典都查不到,真是頭大了,怎么上課啊。”對每次上課后的感覺,72.7%的教師覺得 “許多時候不盡如人意”,27.2%的教師認為“總體還可以”,沒有人覺得“很成功”。這說明公共英語課教師要成為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家,或者說成為“雙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職業倦怠明顯 職業倦怠(Burnout)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的,它包括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個人成就感三個方面。在本次調查中,27.2%的教師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認為沒有成就感,有機會會考慮換崗;54.5%的教師對目前的工作感覺一般,基本找不到成就感;18.2%的教師對目前的工作比較滿意,偶爾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沒有教師對目前的工作很滿意,在工作中可以充分享受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通過訪談發現,絕大多數教師能意識到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并具有較高的尋求專業發展的積極性,他們在教學之余能抽出一定的時間專用于自身專業發展。對一位英語教師而言,最好的進修機會莫過于去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學習,然而這樣的機會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師而言,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對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發展工作的總體評價,13.6%的教師感覺學校不重視,自己基本沒有提高,非常失望;72.7%的教師認為學校不很重視,自身發展緩慢,看不到很大希望;13.6%的教師認為學校重視此項工作,自身發展較快,自己較有信心。這說明公共基礎課教師不安于現狀,具有責任感和緊迫感,希望得到學校的肯定,希望看到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對工作的重要性產生了懷疑。從上面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已很明顯,個體情緒、情感處于疲勞狀態,個體評價自身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較低,工作情緒有待進一步提高。
科研情況普遍落后 近年來,科研活動在高職院校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從調查情況來看,轉型期的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科研情況并不理想。相比專業課教師,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的課題較少,論文級別較低。只有5人主持或參加過廳局級課題研究,僅占15.6%。這5人中,4人是“兩課”副教授,只有一人是英語教師,而該教師所主持課題與英語無關,語文數學教師無一人主持該級別課題項目。在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提升的指導培訓方面,46.9%的教師認為缺乏,34.4%的教師覺得嚴重缺乏,只有18.6%認為還行或不缺。通過訪談發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還是因大多數教師長期從事基礎課教學,對科研并不重視,又缺乏研究方法的培訓學習,不懂得如何進行研究,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相對滯后。調查顯示,70%以上的受訪教師不知道如何查找最新的課題資料,不知道對數據如何進行整理分析。從調查來看,“兩課”教師的科研數量和層次相對外語、語文、數學教師較高,但與其他專業課教師不可同日而語。這可能與學科課程本身有很大的關聯。
在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轉型期間,其職業發展仍依賴于兩大因素:一是所處的外部環境;二是教師自身。國家、地區的整體大環境,學校政策導向與氛圍,業務進修和學術研討,專家型教師的典范和引導,家庭的影響,寬松、積極向上、良性互動的教學環境是外因。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自我發展是內因。下面提出的若干建議,也正是現階段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正在開展的近期和遠期活動。
建立教學共同體,重視教師教學效能感 在將公共基礎課融入專業教學中,使基礎課教師融入專業課教師群體的過程中,教師職業生活出現問題、難題、困惑不可避免,學校相關部門應給予足夠重視,要幫助教師建立教學共同體,正面影響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對待工作的主動性。學校應組織研討,使各門公共基礎課程結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課程形成系統的基礎知識體系,突出專業關聯度。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看,一方面,教學應根據學生的未來工作崗位,專業的差異性,所學專業的培養規格與現有知識水平,認真篩選和構建教學內容。要確定課程的核心知識與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然后確定本課程的基本知識與拓展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必須進行自我調適,創建團隊,與新同事建立合作關系,分享教學觀點,協調學習活動。通過集體備課,名師課觀摩,課題組教育課題研究,同事切磋教育教學方法、問題等形式,教師間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樣做,能夠促進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進一步建立,減輕和消除職業倦怠的挫敗感,正確對待困難,使教師專業發展得到真正體現。
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培訓是教師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應通過參加國內外的教師培訓活動和學術研討會,研習新的教學方法及研究方法,探討交流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提高專業素質。學校系部應該合理制定符合教師情況的培訓計劃,組織能提高高職高專教師專業素質的教育教學理論、專業技能、跨學科教育科學研究和反思性教學培訓,以及行業協會的活動,各類各級的研討會,如校本培訓、短期出國培訓、青年教師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以提升教師素質及內涵建設,提高其教學效果,促進其專業發展。
轉變觀念,提升科研素質 科研能力是高職教師專業能力的一個方面,教師需要通過課題研究提高科研能力。轉型中的高職基礎課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要將自己定位為職業教育者,而非單純的學科專家,應當結合高職的改革,為高職的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服務。那么,高職跨專業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現階段值得基礎課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不過一項課題的研究過程,是一個系統的探究過程,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個有心人,從教學第一線找課題、編教材,開展教學研究,認真作教學日志,反思教學實踐,對教學內容、課堂情況、課外實踐、學生態度等進行分析、評價,以便整理利用。當然,除了教師要有自我發展意識,相應平臺搭建也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應該創造寬松環境,公開公平地進行橫向縱向課題的立項,定期開展課題指導講座,制定激勵政策,促進開展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以教師為本,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是相輔相成的。當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強的時候,就會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如果教師個人的專業水平較高,成就感強,就會提高自身的職業幸福感。這種發展不僅意味著教師教育能力的增強,還能體現教師個人整體素質的發展,而發展本身就能帶給人幸福感。除了上面幾條科研、教學培訓等方面的建議,學校建立制度化與人性化有機結合的管理機制,創建和諧校園也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生活滿意度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學校須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樹立“教師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改革中的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正著手開展提升教職工幸福指數的各項活動,如教職工職業生涯規劃、青年教師購房政策、各種心理講座、在教工健身中心建立圓桌式教工食堂等等。走向專業領域的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要想提高自身的地位和身份,就需要逐步提升學歷水平、加強自身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獲得專業發展,在自己的專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他必須從他的環境中不斷地學習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沒有賦予他的生存技術。為了求生存和求發展,他不得不繼續學習。”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了這個觀點。所以,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必須站在未來發展的高度來審視自身,關注自身專業發展,努力通過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建立有效的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提高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從而得到持續的專業發展。
[1]袁振國.當代教 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86.
[2]Freudenberger H J.Speaking from Experience[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31(7):26-32.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孫全軍.高職公共英語教師面臨的職業形勢及其轉型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1(20).
[5]尹秋云.從認同概念看轉型性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 [J].職業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