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明 戴建華 喬龍山 袁華根 方向紅
(1.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2江蘇高郵鴨集團 江蘇 高郵 225601)
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道路,是高職教育的永恒主題,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難題,已成為近年來職業教育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2010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未來十年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在這種形勢下,教育部、財政部繼建設了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后,又啟動了再建100所國家骨干高等職業院校的計劃,把重點放在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上。國家明確要求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共建高職院校,探索建立高職院校董事會或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同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強調要以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至此,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新切入點。
職業教育跨越了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界域,具有顯著的職業性、開放性與實踐性。當前,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四個合作”育人模式已成高職院校發展的主旋律。這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實行開放辦學,深化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應該說,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教學組織形式的實現,在組織內完成理論與實踐、學與做的快速轉換,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因此,有必要從管理體制入手,促使校企合作從松散的、無組織的混沌狀態走向有內部治理結構的社會組織形式,凝聚更多的社會力量,獲得更多社會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和參與。
我國職業教育從發端開始就比較重視校企合作,曾引進美國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瑞士的“雙軌制”等先進理念和做法,但由于國情差異,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校企深度融合問題。總的來看,校企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不少問題有待改進。合作流于形式,“剃頭挑子一頭熱”,內涵不夠豐富,這些嚴重制約了我國高職教育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農業類高職院校更因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生源質量不高、行業優勢弱、產業化程度低等諸多問題的困擾,使校企合作更顯得步履維艱,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瓶頸”。校企合作面臨的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政府有關部門對高職教育開展校企合作沒有提供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一些有關校企合作的根本性問題難以破解,校企合作缺乏有利的外部政策環境。另外,在辦學經費投入上仍然短缺,一些新型、先進的教學設備無力購進,加之現有實習基地配套設施建設不能完全跟上農業高新技術、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了農業類專業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
農業企業基礎相對薄弱,具有勞動力密集型崗位少,大型龍頭企業少,企業頂崗實習需求少等特點。在得不到政府明確的政策扶持的情況下,企業擔心校企合作會干擾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影響經濟效益,或者受實力所限,企業根本無法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因此,對校企合作缺乏熱情和耐心。尤其是畜牧養殖行業,生產經營單位以私營小型企業居多,由于企業產品的性能 (活體產品較多)、生產周期、經營規模、管理理念等因素,使其接納校企合作任務的空間、時間和能力均受到局限。企業生產經營變數大,校企合作的不確定性也隨之變大。
撇開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能力欠缺,服務對象規模小、經營松散等因素,事實上目前相當一部分院校還沒有把校企合作納入學校辦學體制內的必要職能來管理,不同程度上仍將校企合作作為辦學的額外輔助手段,而非辦學主體;學校仍舊采取單一的學校辦學模式,而非校企資源共享的“雙主體”辦學模式。校企合作與學校現有辦學體制之間不是一種相容關系,而是一種相鄰關系。
因此,農業高職院校不但要加強與企業的有效合作,更要積極發揮行業和政府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創新適合農業院校特點的校企合作體制,形成涉農高職院校辦學新特色。
事實上,困擾高職院校辦學的最大“瓶頸”始終是建立穩固的、實質的、長效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調動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的積極性。為破解人才培養、科技合作難題,很多院校都進行了有益探索。盡管一些院校取得了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但仍有不少院校校企合作表現為臨時性、象征性、階段性、個案性,學生實習仍然浮在認知、觀摩生產現場的初級階段。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存在認識誤區,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院校管理操作層面,尚未在院校制度設計層面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充分認識校企合作在院校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從院校制度的高度對校企合作組織設計做出制度安排,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制定校企合作的院校章程、發展規劃、組織建設,通過制度設計使校企合作成為院校發展戰略,保障企業的合理價值訴求與有效資源順暢進入院校,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和利用,形成校企合作的關鍵動力,這是徹底解決校企合作難題的根本途徑。
體制創新是校企合作的著力點,而理事會是校企合作體制創新的有效組織形式。從作用上說,對外解決的是職業院校與政府、產業、社會的外部關系,對內規定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方針、領導體制、決策與管理系統等。
遵循的原則 校企合作理事會是高職院校根據發展需要,結合學院、地區、行業發展情況,在行業和政府推動下成立合作機構,旨在加強學院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建立雙向參與的運行體制,提高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理事會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事業性質,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成員各方的利益。
基本定位 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的,促進專業結構、人才培養定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要相吻合。強化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專業圍繞產業、技能圍繞崗位、產學研聯動,形成區域性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在校企合作中優化 “雙師型”教學團隊結構;采取多樣化的實習實訓,減少學校不必要的設備投入,真正實現“廠中校”、“校中廠”。
組織形式 理事會由政府、學院、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校友代表、家長代表、社會知名人士代表和立法機構代表)組成,常務理事會由常務理事單位組成。各理事單位均為獨立法人,在理事會內具有平等地位。理事會各成員之間按照理事會章程簽訂合作協議,在理事會章程與合作協議中應明確各自的權益,以確保合作的長效機制。理事會下設校企合作辦公室和二級專業理事會。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協調企業與學院人才培養相關的方案制定、課程開發、教育教學、生產實訓、學生就業等事宜;協調校企雙方人員交往、師資培養以及企業員工培訓、員工技能鑒定與考試、培訓資源共享等事宜;負責科技項目聯合申報和承擔橫向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技術推廣與應用等事宜及相關合作制度建設。二級專業理事會為二級院系層面的合作機構,設在學院各二級院系,主要由示范區理事會中與本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組成,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工作會,負責執行理事會議、常務理事會議作出的決定,實施本專業相關的合作事宜。
職責任務 理事會的主要活動形式包括年度全體理事會議和常務理事會議。年度理事會會議、常務理事會議的主要職責是:聽取和審議理事會有關工作情況報告及相關資金的年度預算和決算,討論理事會工作計劃、制定和修改共同遵守的理事會章程和學院與理事單位間、各理事單位間合作規則等,促成學院與理事單位間、各理事單位間的合作;對學院的辦學方向、培養規模和層次、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專業設置和學院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提出指導性建議。會議議題主要包括學院的聯合辦學、聯合人才培養、聯合科技教育培訓服務、聯合科技攻關等方面。常務理事會受理事會委托,在理事會閉會期間代表理事會行使各項職能。常務理事會下設秘書處,為理事會的常設機構。秘書處負責處理理事會的日常事務,組織年度理事會會議、常務理事會議,促進學院與理事單位的產學研合作等工作,收集各理事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并向學院及有關部門反饋。
成果分享 合作企業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獲得職工培訓教材;在人才培養中獲得優秀畢業生;在科技開發中獲得新產品、新工藝,優先實施成果轉化,獲得新的效益增長點;在教育培訓中使員工業務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頂崗實習降低生產成本;投資或捐資共建育人平臺可獲得好的社會聲譽。學校可獲得最適用的教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科研開發可提升教師水平、提高社會聲譽,獲得資金,實現教師培養的良性循環;獲得辦學資金或設備,共建育人平臺。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校企通過合作育人、合作培訓、合作研發,建立完善的“雙向雙主體”的合作辦學體制。
2010年,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首批建設單位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以互利共贏作為校企合作的基石,積極尋求政府、行業的支持,遴選合作企業,按照生態健康養殖要求,建設江蘇現代畜牧業校企合作聯盟,實踐了校企合作理事會體制。
學院在原產學研教育指導委員會基礎上,圍繞畜牧產業鏈,率先在江蘇選擇有合作意向的知名企業,經江蘇省農業委員會批準,牽頭成立了江蘇現代畜牧業校企合作聯盟。聯盟理事會由江蘇省農業委員會、泰州市人民政府、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畜牧業龍頭企業、養殖業協會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代表 (教師代表、學生代表、校友代表、家長代表、社會知名人士代表和立法機構代表)組成。第一任理事長擬由省農委主任擔任,此后由常務理事單位負責人輪流擔任理事長。常務理事會下設秘書處,為理事會的常設機構,設在學院校企合作辦公室。秘書長由學院分管教學工作的負責人擔任,副秘書長由各二級院系相關負責人擔任。
聯盟理事會下設專業理事會,由本專業所在二級院系院長、專業負責人、相應行業企業技術部門負責人、課程開發負責人組成。具體負責本專業與行業企業發展實際對接,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資源、共同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享合作成果。
校企合作聯盟理事會以推動江蘇現代畜牧業校企合作示范區建設為主要任務,主要包括“廠中校”、“校中廠”建設、“雙師”工作站(學院技師工作站、企業教師工作站)建設、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以及校企合作考核評價與監督機制建設。通過章程明確各方的責、權、利,并通過合作協議、合作制度等政策環境建設,重點解決兼職教師聘任、先進技術應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吸納學生就業等問題。
在校企合作聯盟理事會的推動下,目前,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合作企業共建了特色鮮明的 “校中廠”2個、“廠中校”2個、學院技師工作站4個、企業教師工作站4個,創新了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完善了現有的松散型集團化或協作辦學模式,促進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對接、生產設施與實訓設備對接、教學運行周期與產業運行周期對接、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對接、科研與新品開發(新品種培育)對接,有效解決了課程開發、技術應用、兼職教師聘任、學生頂崗實習、學生就業等問題,從而帶動了學院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整體提高,提高了教育發展與區域產業發展的匹配度,促進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校企合作理事會體制創新必將起到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一批高職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體制建設,真正建立起以“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基礎,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目標,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伙伴關系,提升高職教育的內涵建設水平,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1]王繼平.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戰略引擎[N].中國教育報,2010-04-05.
[2]袁興文.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乳交融”[N].人民日報,2010-05-14.
[3]萬清祥,魏海勇.中美公立大學董事會運行機制比較與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