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賢
(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太倉 215400)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是一種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依靠政府和行業協會,學生在職業學校和企業兩個場所受訓,該模式對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具有積極作用。我校依托中德培訓中心,在探索實踐“雙元制”本土化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引企入校與工學結合模式在最大限度內模擬企業的真實生產環境,在生產中教,在練習中學,是我?!半p元制”本土化的發展策略。
依托中德培訓中心,我校的校企合作起步較早、發展較好,但專業僅限于機械加工類。電子專業于2008年開始籌劃,2009年正式招收第一個引企入校與工學結合的合作班——電子0901班。該班主要與蘇州新亞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現已歷經三年時間,完成了三個不同年級的學生培養工作。其主要特點有:
共建實訓教學平臺,實現硬件環境車間化 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一條生產流水線,學生按生產要求分為配料、插件、焊接、質檢、燒錄等不等崗位。此教學平臺完全以企業車間形式設置,學生在此生產平臺上就是企業的員工,各司其職,定期輪動。生產過程有企業生產部管理人員、資深員工和學校教師共同參與指導,所生產的產品可直接或間接進入市場進行銷售。通過此教學平臺,既能使學生體驗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又能確保企業的經濟利益,杜絕了企業因盈利問題而在校企合作中消極懈怠,為校企雙方實現平等對話奠定了基礎。
企業多角度、全方位參與,實現管理方式車間化 企業通過參與教學目標制定、課程安排、實踐教學、課后評價等諸多環節來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入合作過程。在每學期開學前,校企雙方就本學期的工作進行詳細磋商,確定本學期的課程、生產任務等細節;在學期中,企業參與相關課程的授課,指導生產線的現場工作,以企業車間的績效考核方式對學生的每次生產實踐進行考核,組織學生與企業員工聯誼、競賽等;在學期末,企業參與對學生的面對面考評,從不同側面對學生進行較完整的評價。
總體來說,電子專業的引企入校與工學結合模式是一次成功的合作。一方面,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了企業的肯定,另一方面,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此模式的完全支持率也達到了85%以上。
通過三年來的探索實踐,我校電子專業的引企入校與工學結合模式也幾經變革,不斷走向成熟,但在此過程中,筆者認為仍有以下幾點值得探討:
如何把握員工與學生、生產與教學的關系 學生主觀上認為自己仍是個學生,企業不應以員工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故而在生產實踐中缺乏壓力感和責任意識,工作中隨意性較大,導致產品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個別學生不服從企業安排、不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現象;而企業希望學生能為其帶來收益,出于降低管理成本考慮,企業會對學生與普通員工統一管理、統一要求。這就造成企業與學生之間的不平衡關系。生產與教學的關系最終體現在企業與學校的關系上。由于企業與學校的性質不同,學校是教育部門,追求的是培養人才的質量,而企業是經濟部門,追求的是經營利潤。所以,學校希望與企業一起來教育指導學生,提高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習慣,從而增強學生和學校的競爭力;而企業希望學校能提供合格的勞動力資源,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長久的動力。這就造成了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不平衡關系。在引企入校與工學結合模式下,理順企業、學校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校企合作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如何調整課程設置,實現校企更深層次合作 自開展合作以來,專業課分成相對獨立的企業授課和學校授課兩類,企業授課以介紹、了解為主,教學內容以企業運行的各方面內容為主導,涉及采購、銷售、生產、售后、研發、管理等多個方面,開拓了學生知識面,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企業運行;而學校授課仍以傳統的教材內容為指導方向,已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的需求,這就導致現階段的合作只能是生產或工藝等淺層次的合作,而不是技術研發等深層次的合作。校企合作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校企雙方的依賴關系,必定要實現深層次的合作,這就要求學校應確實把握好服務企業的方針,主動調整課程設置,使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發展,以增強學生競爭力,從而增強學校競爭力。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一個組織獲得長期生存和繁榮的最好途徑是:考慮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并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良好的利益機制是推進校企合作深度發展的動力和維系校企合作良性運轉的紐帶,即企業、學校、學生三者應結合為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才能維系和發展校企合作關系。
健全、完善的保障機制 首先,成立由雙方參與的相對獨立的理事會。引企入校與工學結合的框架已經構建完成,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如何組織相關的工作、如何協調雙方的利益、如何發揮雙方的優勢促進共同發展,仍是校企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由于學校與企業具有的組織形態不同,具體工作的運行就會產生較大的差異。理事會的作用在于通過安排一定的專職人員,研究完善合作過程中的各種機制和制度,努力把企業運行與學校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次,成立校級和企業級層面的管理機構。在運行過程中,校企合作可能涉及多個相關部門,相關教師或專業在組織協調多方關系上難免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成立校級層面的管理機構有利于統籌各相關部門的工作,指導和管理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協調解決校企合作中多頭聯系、職責不清、運行不暢等問題。同樣,企業也應該成立企業級的管理機構,做到專人負責,并保障校企雙方交流通暢,為盡快解決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相應保障。再次,建立、健全政策、管理、經費等方面的保障制度。校企合作要實現長效發展,必然需要相關制度來約定各方的責任與義務,這些制度的建立依靠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所謂外部主要是指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協調能力,并從政策上支持鼓勵校企合作;所謂內部即指校企雙方要制定具體的合作章程,明確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行為與責任,以及相應的考核、獎懲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每年投入一定的校企合作資金,保證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和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拓展合作領域 校企合作必然遵循由表及里的發展規律,由單一的實習實踐向深層次的課程改革、技術研發、文化滲透等方面發展。從學校方面看,可以聘請行業、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專家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完善、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項目課程與教材開發建設等。特別是在專業課程設置和專業建設方面更應以企業需求來組織和構建,對學生而言就容易實現知識從學校到企業的遷移,對企業而言就能間接降低員工的培訓成本。從企業方面看,除實訓平臺建設和學生培訓外,還可與學校共同進行新產品的研發、選擇優秀教師對企業職工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創學習型企業的牌子;參與學校招生;加大宣傳工作,通過支持教育,樹立企業形象,以此獲得更多政策方面的支持,提升企業競爭力。
要拓展校企合作領域,教師下企業是一個很好的做法。通過專業教師目標明確的下企業行為,既可以熟悉企業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要求,從而在課程設置、內容開發等方面具有明確的指向,又可以將企業的研發項目帶回學校,專業教師團隊一起解決相關問題。所以,做好做實教師下企業,對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1]王貴蘭.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中幾對關系的處理與思考[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
[2]王振洪.構建利益共同體 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1(3).
[3]曾金傳,郭秀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要素分析[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12):75.
[4]李向紅,李向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博弈論分析[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