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勇 易聯樹
高校校園文化與創新型人才培養
□蒲勇 易聯樹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所在,是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迫切需求,是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潛力、創新能力等都有重要影響。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求高校堅持以大學精神和校訓凝聚校園文化,建立與創新型人才個性發展相適應的校園文化機制,加強學風、教風和校風建設充,分發揮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學術性,努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
創新型人才;校園文化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臨的重要任務。校園文化環境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塑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雖然不可以直接觸摸的到,但生活在其中的同學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它的影響,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啟迪學生、感染學生。
(一)從宏觀層面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之所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明確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爭取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國經濟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培養出大批具有一流創新素質的人才。近年來,中國的SCI論文數已居世界前八名,但其中原始創新的極少。中國的發明專利就更少,而中國所擁有的高新產業中的核心技術則幾乎是空白。我國的在校大學生總數2005年就已經超過2300萬,居世界第一,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也居首位,不缺一般人才,關鍵在于我國未能培養出大批具有一流創新素質的人才[2]。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歸根到底要落在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擔者高校的肩上。
(二)從微觀層面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大學生創新也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現實,實際上也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因此,做好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造就一代適應新時期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就顯得特別重要。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應當重點培養青年學生的一下能力:第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訓練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最大限度的激發他們求索創新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其次要培養他們的創新人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教育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而創新型人格則是創新人才的必備素質;第三,要培養大學生的個性,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社會也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只有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才可能成長為創新型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創新都必然帶有創造者的個性特征,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3]。此外還應注重對團隊協作精神、洞察力、求知欲等品質的培養和訓練。
(一)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4]。”恩格斯的話,即是強調思維品質的重要性。大學時期是人一生中極其重要的系統學習階段,是大學生系統的掌握科學知識、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重要時期。大學民主、開放、寬松環境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和獨特的見解與思維,提倡師生通過平等的探討和自由的交流共同研討問題,能夠帶來思維的活躍和思想的交鋒,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型人才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創造潛力,從而產生創造成果。同時,大學校園里多姿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動為大學生訓練自己的思維方法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在活動中,大學生可以像鍛煉身體一樣在科技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二)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創新人格有重要的影響。創新人格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大凡在科學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樣超群的人。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與智力因素相比,創造能力受諸如興趣、愛好、情緒、意志、動機、進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明的制約更大。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正是訓練大學生這些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舞臺。比如,全校各類學生社團將在某方面有共同興趣地同學聚集在一起,為同學們培養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搭建了很好的舞臺;各類文體競賽活動既可以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才華,又能培養他們自信心、意志力;而大量的科技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導著他們探求真理,激勵著他們迎接挑戰,形成創造型的人格特征。
(三)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有重要影響。創新精神是人積極追求創新的一種意識狀態。這種意識狀態會受到環境的強烈影響。在一個崇尚創新的環境之中,周圍積極創新的氛圍會感染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時刻提醒人們要努力創新。錢學森在談到大學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時候,曾經回憶過他在美國的經歷:我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去美國的,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麻省理工學院在當時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覺得沒什么,一年就把碩士學位拿下了,成績還拔尖。其實這一年并沒學到什么創新的東西,很一般化。后來我轉到加州理工學院,一下子就感覺到它和麻省理工學院很不一樣,創新的學風彌漫在整個校園,可以說,整個學校的一個精神就是創新。在這里,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們競賽,才能跑在前沿。這里的創新還不能是一般的,邁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會被別人超過。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別人高出一大截才行……[5]
錢老談到的這段經歷,生動形象的說明了校園文化環境對創新精神影響。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對人們科學創新的引導。當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學作為我國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重要輻射源,尤為注重創新。在學校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堅持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同學們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創新目標,鼓勵正當競爭,積極營造追求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旗幟鮮明地打擊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大學生必然具有高尚的道德責素養和良好的創新精神。
(四)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潛能。這里所說的創新潛能,是指大學生對于創新的一種潛在能力或本領,是大學生積極創新的一種準備狀態。對于創新的現實需求或精神追求是大學生創新的必要條件和內在驅動力。與低級的需求和盲目的追求相比,高級的需求和遠大的追求更能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欲,產生相對持久地的動力。因此,必須要善于通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需求和追求從而激活其創新潛能,使之處于高能的積極準備創新的狀態,這種高能狀態一旦釋放能量就會驅動大學生積極創新。校園文化多姿多彩,追求創新,富于感染力,不僅為同學們提供了觀察、思考的對象以及參與的機會和舞臺,而且引導、感染和激勵著同學們參與創新,使他們處于準備創造的狀態。例如,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能夠給激發起觀眾心中積極參與的向往和追求,學術報告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批判或持懷疑態度的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參與意識、獨立個性、獨立人格將會盡情顯現,極大地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
(五)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人們在各種類型的創造活動中,對已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科學的加工和創造,新穎而獨特地解決問題,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大學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社會組織機構,以知識的創新和傳承為己任,具有優良的傳統文化氛圍和濃厚的人文環境。大學的所有教學、科研活動不僅對學生的智能開發有著催化作用,使其發奮苦讀,自覺求知,努力成才,而且激發著他們進行腦力創造的熱情;而學校組織的各類各層次的學術科技競賽活動,則是大學生進行創新實踐的重要舞臺。以我校為例,最近四年來,在校大學生在參加課外開放試驗項目、“康非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活動中取得的成果,有33項獲得發明專利或新型設計專利。校園文化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一)堅持以大學精神和校訓凝聚校園文化。每所大學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積淀、傳承各自獨具特色的一種精神,即大學精神。大學精神反應的是共同的群體心理特點、行為規范和精神追求。校訓原本是學校校長講話中的關鍵詞語,因為既有底蘊又有實效,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教師和學子傳遞下去,時間一長,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大學精神和校訓都是無形的力量,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多樣性、彌漫性和隱蔽性等特點,呈現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于造就和培養教師和學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既能用來激勵和勸勉教師和學子們,同時也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大學精神和校訓大多都將創新精神明確的加以表述,比如浙江大學的校訓是求是創新,南開大學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武漢大學是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等等。大學精神和校訓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對校園文化的各個層次都起著統領和引導的作用,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學術環境和校園氛圍,如鼓勵創新的氛圍,積極上進的氛圍,寬容失敗的氛圍,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氛圍,等等。這種氛圍形成之后便是一種巨大的無形力量,是最好的課堂,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無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二)建立與創新型人才個性發展相適應的校園文化機制。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前提。校園文化建設應當致力于建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民主、進取、開放的文化氛圍,將學生的思維、意識引向創新,將他們的好動轉化為實際動手能力,將他們的好奇發展成敢于試驗、不怕失敗的創新精神,將他們內心渴望表現的希望發展成敢為人先、敢于表達的首創能力,從而形成一種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校園文化機制。要鼓勵學生張揚個性,質疑問題,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校園文化活動進行質疑和批評,積極提倡學生自己來設計、規劃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重視學生提出的新創造、新方法、新體會。積離校前,高職院校就應該通過座談、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對高職畢業生開展豐富多彩又卓有實效的畢業教育,指導高職畢業生學會通過積極調整心態、主動轉換角色來適應社會和職場;與此同時加強對畢業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引導他們正確理解成功人生與職業生涯的關系,幫助他們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鼓勵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拼搏,與時俱進,創業創新,發奮成才。
總之,高職院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好高職大學生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與擇業就業指導工作,其中一個重要前提是要充分了解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尤其是職業崗位的人才需求以及高職大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使其培養的人才盡可能實現最佳的“人職匹配”的效果。
[1]趙金華.淺析大學生職業設計問題[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3(5).
[2]郭江平.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4(2).
[3]劉洋.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措施及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1).
G715
A
1001-7518(2012)14-0067-02
蒲勇(1972-),男,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教育與管理;易聯樹(1974-)男,西南石油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