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瑰芬 胡政
高職職業指導有效教育之途徑
□齊瑰芬 胡政
高職院校開設的職業指導課程對學生的求職意向、職業能力等方面進行引導與培養,但是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因此在教學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高職院校應當轉變傳統職業指導觀念,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就業發展觀,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有效地幫助。針對當前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呈現的問題加以分析,對提高職業指導工作有效性提出幾點建議。
高職院校;就業形勢;職業指導課程;就業發展觀;有效性
2008年,受到以美國為首的金融危機的波及,我國就業形勢嚴峻起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去年頒布的《社會藍皮書》,在2009年畢業的高校學生總人數占600萬,其中還有不到200萬人依然在尋找工作。在我國社會中也將畢業生找工作作為人們談論的話題[1],可以說高校學生就業困難已經成為社會范圍的問題。在這樣的局面下,我國高職院校將職業指導課程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茫然的時期受到指引。我國高職院校開設職業指導課程有了較好的成效,能夠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引導,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并不完善,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著職業指導工作的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對這一部分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猛,許多工作崗位對具有一技之長的高職畢業生都十分重視與歡迎,因此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著高水平。以河北省為例,直到2010年9月1日,河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84.7%,其中研究生的就業率為81%,本科生就業率為83.71%,而高職院校的就業率達到了88.91%,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水平相對較高。但是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口專業比例較低[2],說明多數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面臨職業選擇過程中,意識偏差較大,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大量崗位需要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基地,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觀念的引導,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就業目標與正確的擇業觀,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能夠保證就業質量,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一般高職院校的最后一年是實習階段,學校需要在前兩年開始對學生日后就業方向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有所準備地由“校園人”過渡到“社會人”[3],并且在職業指導工作中,對學生傳授相應的職業意識、職業知識與職業道德,讓他們能夠正視自己,了解自己,進而做出正確的擇業選擇。據研究表明,通過有效地職業指導能夠讓高職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引導教育,能夠了解自己面對的未來職業特點,實現學生的終身發展。
(一)科學性原則。由于當前就業形勢嚴峻,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必須要嚴格反映客觀的社會就業形勢與規律,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合;學校要按照國家對高校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總體目標進行教學,教師制定一定計劃安排教學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學工作。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教師要擴大范圍,將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融入到課程之中,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另一方面,就業指導工作需要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建設成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心理學的原理,以順應學生認知規律為依據進行教學。
(二)開放性原則。就業指導的課程與其他專業課不同,它的任務與目標決定了它的開放性特點,教師不能封閉地教學管理,而是能夠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到社會實踐。學校可以邀請各專業第一線的專家進行講座,對學生的專業素質進行培養,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找到正確的擇業目標。
(三)實效性原則。一些高職院校只注重職業指導工作的形式,因而忽略具體的指導作用。在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工作中,需要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重點指導,在制定的教育目標中,要適應社會對崗位人才的需求,要求指導方法切實可行,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教育活動,實現目標任務的完成。
(四)以人為本原則。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因此在職業指導工作中需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制定教學計劃,尊重學生的人格,并且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個人差異進行有效地引導。在教學形式上要進行多元化的探索,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為了保障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夠順利就業,我國政府對于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進行了宏觀指導,但是由于我國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因此在具體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高職院校對就業指導工作重視不夠,就業指導工作專業化不高。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學校對學生教學方面足夠重視,關注學生的技能訓練,但是對學生的職業指導方面較為忽視。在高職院校中的就業指導人員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不具備職業指導的專業水平,這使得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發展停滯不前,并不能給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因此學生認為職業指導工作可有可無,難以形成正確的擇業觀,進而難以適應崗位的需求。
(二)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形勢單一。一般高職院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都是在每學期開展幾次大班授課,課時較少,在教授的內容方面也缺乏完整性。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是相對獨立的內容,并不能對學生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教育,與專業教學、職業道等方面聯系不緊密,難以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有效引導。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學校將一些出名的企業家進行宣傳,鼓勵學生能夠以他們為標桿進行擇業,但是同時這種做法也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導致一些學生不能正視擇業,想一蹴而就獲得成功,這與就業指導的目標相背離。
(三)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過程機械化。一些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就業工作并沒有從就業教育這方面把握,而是將職業指導工作作為學生臨畢業前的一場就業講座,僅僅在學生最后一個學期設置,這讓學生難以培養出職業素養,并且忽視了職業指導工作對于專業學習的能動作用,降低了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四)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過程缺乏整體性。一些高職院校并沒有專門的學生就業指導部門,甚至與一些中介機構相聯合,給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教學,這讓學校與學生相脫離。同時,就業指導工作是一個整體性的教學過程,但是諸多高職院校將職業指導工作等同于學生在尋找工作前的一項內容,因此將就業指導工作設置在最后一個學期,讓學生并不能學習到實質性的內容。
(一)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發展觀。傳統的教學觀念中,領導層一般注重學校的教學工作,而忽視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然而我們應當樹立“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觀念,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發展觀。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來調整課程的設置與專業結構。指導人員應當關注社會動向,調整自身的人才培養結構,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員工應當重視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重點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與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二)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生不僅需要具有較高的技術能力,也要有著正確的擇業觀、價值觀、職業素養等。通過短期的培訓,能夠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但是擇業觀、價值觀的形成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然而這些因素確實決定學生是否能夠適應崗位需要的決定性因素。高職院校需要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不僅對學生知識技能進行傳授,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引導,關注到畢業生的終身發展問題,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實現終身發展。
(三)加強就業指導人員隊伍建設。由于高職院校將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建設作為系統性的任務,因此需要培養一支專業化的高素質就業指導隊伍,才能夠真正實現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高職院校應當形成校級領導、就業引導機構、輔導員等人員組成的學生就業引導工作體系,建立成為一支關心學生、專業素質高的職業引導隊伍。首先,對指導教師進行崗位培訓,并讓教師進入生產第一線去了解崗位需求,給學生帶來反饋;其次,指導人員要有著良好的職業素養,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就業問題作為教學出發點;第三,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與工作能力,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教師需要熟悉與了解我國就業形勢與政策,并且結合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講解與宣傳,能夠解答學生的疑惑;第四,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通過深入研究來完善就業指導工作。
(四)校企合作。單一的校園環境難以讓學生在走出校園后就適應崗位,因此學校需要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建設具有企業特色的校園文化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與職業素養,并且通過企業滲透自己的企業文化精神,來實現育人的功能。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校園中感受到職場的分為,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讓畢業生在崗位適應期大大減少,實現由學校到崗位緊密銜接。
(五)與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就業推薦是學生實現就業的重點,高職院校應當為畢業生搭建平臺,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順利就業。學生可以在學校的組織下,參加大型的招聘會,整理整合就業信息,與企業進行溝通聯系;學校還可以邀請企業來為學校舉辦專場的人才招聘會,搭建平臺讓學生去選擇崗位,并且邀請專家來對學生進行就業演講。學校還需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幫助企業培養訂單式人才,推進人才的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搭建多角度的平臺。
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關系到學生與學校的日后發展。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除了指導學生如何找到自己的未來目標,也要對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綜合素質進行開發,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雖然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只要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轉變傳統觀念,不斷摸索與實踐,就能夠建設出具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讓每個畢業生都能夠順利就業,實現高職教育的戰略目標。
[1]王曉東,許憲國.論高職教育中人文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之關系[J].職業教育研究,2007(03).
[2]馬龍海,湯耀平.大眾化高職高專學生就業模式的轉換與構建[J].高教探索,2004(01).
[3]胡旭暉.以就業為導向 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4(12).
G715
A
1001-7518(2012)14-0072-02
齊瑰芬(1972-),女,浙江臺州人,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教師,碩士,高級職稱,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學生管理;胡政(1979-),男,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