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永強
今后,凡在我省的采礦權人,必須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依照規定繳存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從事爆破、削坡、工程建設以及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范圍內建設可能對地質遺跡造成污染或者破壞的建(構)筑物……3月29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的《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在我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與監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治理、生態修復、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保護以及影響地質環境的開發建設等活動,作出了明確規定。
該《條例》將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河南省的國土資源立法工作取得又一次重大進展。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地質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
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條例》規定,采礦權人必須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嚴格按照經批準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進行恢復治理,恢復治理費用列入生產成本。采礦權人應當依照規定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繳存標準按照開采礦種、開采方式、開采規模、開采年限以及對礦區環境的破壞程度等因素確定。《條例》還明確要求,礦山關閉前,采礦權人應當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逾期不履行恢復治理義務或者恢復治理不達標的,保證金不予返還,由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使用該保證金組織恢復治理,恢復治理費用超過保證金的部分由采礦權人承擔。未按期繳存保證金、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繳存,逾期不繳存的,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作出處罰后仍拒不改正的,原發證機關可以吊銷其采礦許可證。
《條例》規定,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鎮)、村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并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領導下,由本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治理。《條例》明確規定,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從事爆破、削坡、工程建設以及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對地質遺跡保護,《條例》規定,具有典型意義或具有觀賞、科普價值的地質遺跡,可以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或地質公園。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范圍內建設可能對地質遺跡造成污染或者破壞的建(構)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