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黃麗娟
2010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推動校企聯合辦學、實行校企合作是我國今后推進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他強調校企合作體現了教育與經濟社會、與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鮮明特色,是當前改革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這充分表明,校企合作在我國高職教育中被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項有效方式,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和社會企業實現共同發展的有利方法。
1.學校引進企業。即學校將企業引入校內,也就是在校內建立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在校內實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降低企業開辦成本;可以解決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提高學生實習實訓的模擬仿真感與學習積極性;可以解決學生實習實訓時外出發生的交通安全、生活成本、時間成本等;可以真正做到共享企業與學校雙方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雙方共贏。
2.工學交替結合。學校的專業有很多,可以為若干個專業建立并建設良好的校內學習實踐實習基地。企業需要學校為之培養多個批次的理論與專業技能皆強的各類專業人才,所以校企雙方簽定合同,讓學生把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在某個時間段內,一部分學生進入企業接受培訓或參與實踐操作,另一部分則留在校內上課。一個培養或實踐階段結束后再相互輪換。這樣,在校學習時,教師可利用講課、討論等方式把學習、實踐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學習到系統的專業課程及初步的實踐技能;實踐實習期間,學生深入所學專業的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全日制實地練習全面提升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能。
3.校企互動。這種模式是指企業與學校雙方實行互聘進行雙向學習,學校負責為企業培訓員工并參與企業的革新技術,企業則負責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學校教學,接受學校師生的學習、實踐,并提供實習基地、機器設備及原材料等。一方面來自企業的優秀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工程師等到學校給學生授課,一方面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通過互聘與實習,企業提升了職工素質,學校解決了缺乏實訓材料的困難并提升了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全面提高了專業技術與技能。學校、企業與學生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多方共贏。
4.訂單式合作。企業按照其對各類人才的需要,提出要求,由學校按照其所提出的要求來進行培養。學校設置教學培養目標和計劃,量體裁衣地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企業通過雙方溝通直接參與到學校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并通過講課、實踐、開會等形式把企業的用人要求傳達給學校和學生。這種方式在解決企業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的同時,為學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這樣就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合。
1.校企雙方在思想認識上不夠重視。由于缺乏認識缺乏了解,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具體操作就缺乏工作熱情性、缺乏全面系統的規劃性,導致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出現定位不準確、制度不健全、溝通不及時等問題,甚至有些高職院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會過于考慮學校單方的利益,從而影響到工作的開展,影響到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
而有些企業則對校企合作統籌戰略和實踐經驗思考較為缺乏。一方面企業意識不到學校實習生對企業的潛在價值,僅僅只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使用,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工作興趣和工作熱情。這樣,在校企合作中總有一部分學生會比較被動地完成任務,甚至個別學生會脫離實習崗位。另一方面于企業認為接收學校實習出現的較大投入(如支付實習學生報酬、不合格產品率提高、管理費用等)導致企業額外成本增加沒有必要,干脆拒絕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
2.企業需求與合作院校教學安排不同步。校企雙方由于思考不足、溝通不夠,極易出現學校的教學安排與合作企業的需求不同步。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及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方式時基本上沒有或極少征求合作企業的需求,來自企業的管理人員幾乎很少會被邀請參與學校的課程設計活動。有時學校會過份追求教學理論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完整性,在學生掌握合作企業所要求的技能上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導致專業特色不夠,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都是簡單操作型。
3.缺少相應的制度,合作不規范。當前,雖然我國已將校企合作作為發展高職教育的重點項目,并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試點,但畢竟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權威的校企合作體系。在校企合作領域中,來自國家的宏觀政策與指導力度還不夠,缺少相應體制、機制和制度的保障。就企業而言,系統中缺乏明確的獎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就學校而言,學校體制滯后,在完成日常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還要另辟人手從事校企合作,沒有建立專門的協調機構予以協調,雙方如果出現問題便無從解決,這些問題使得參與合作的學校和企業方面都只能處在極其脆弱的自發合作狀態,難以實現長效合作。
校企合作必須要有多方面的協作;要社會創設和諧大環境;要政府參與定立法律法規制度。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政校企三方都要擺正自身的角色和位置,校企合作才能順利推進。
1.要踴躍聯系,與學校共同做好培訓企業員工工作。企業一定要提高意識,將與高職院校合作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企業的中心工作之一,以季或以年為界限,制定出系統而長遠的培訓方案并嚴格執行,以全面提升企業員工的整體理論水平與專業素質。
2.要統籌系統,全面建立并不斷健全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企業一定要隨時與合作學校進行溝通交流,告知企業自身與行業領域對高技能人才的最新需求信息,并指導學校適當調整專業類別、進行課程改革設置;企業一定要根據學校需求一方面積極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場所和各種所需儀器設備,另一方面還要與合作學校聯系接洽歡迎學校下企業的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進行技能鍛煉;企業一定要從內部定期選派優秀企業人才,至合作學校進行實踐指導,并負擔起學生的專業學習工作。
3.要獎懲結合,建立完善獎懲激勵機制。企業要建立起一系列的激勵與懲罰機制,做到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并通過合理的輪崗安排和福利待遇分配,充分激發企業職工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學習并爭當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
1.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組織機構。學校可建立一套深度推進校企合作的常設組織機構,如“校企合作協調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領導機構”等等,由上而上,領導主抓,責任到人。機構可由校領導及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全面指導協調校企合作各項工作。設立校、系、個人三級校企合作領域,分層包干。
2.創新培訓零距離對接。將工作重點逐步轉向對企業在職職工普遍進行高技能培訓,將學校建成企業職工高技能培訓基地。作為緊密依靠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單位,高職院校要時刻關注合作企業及其與所在領域的需求變化,即時調整學校專業方向和培養培訓的規模,設定學校最新培養培訓的工作方案;高職院校要嚴格快速推進校企之間的緊密合作,力爭達到“能在企業里辦學,能在車間里授課,能在企業里鍛煉教師,能在學校里培訓工人”,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3.規范流程提高工作效能。高職院校要精心抓好教學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提高人才培養效果。首先要對培訓、學習的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了解其學習需求、學習目的,有的放矢制定培訓方案;其次要明確培訓方案的總體標準和詳細指標,確保便于操作和考核;第三,要堅持理論考試與實際操作考核相結合,不能只求理論疏于實踐或只求實踐不求理論,對參加培訓的每一位人員都要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公開公平公正的考核,確保培訓出成果;第四要扎實抓好進企業頂崗實習的學生的教育。
1.要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學習借鑒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職業教育較成功的做法,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企業為主體,制定出相關指導意見,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并明確細化政府、企業、學校在合作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2.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對于積極開展合作并不斷創新真正取得實效的企業和對積極開展合作并在培育學生全方位發展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的學校,國家要對其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獎勵和懲罰措施,制定出各項明確、可操作性強的優惠政策和獎懲措施來鼓勵企業和學校主動參與校企合作,如對企業可以減免優惠稅收、開辟綠色通道等政策,對學校可給予擴大招生規模、建立骨干院校等政策。
3.建立完善獎勵考評機制。政府要從實際出發,思索探討符合實際情況能真正有助于校企合作不斷走向深入的獎勵考評體系,規定一系列明確可行的操作程序,并組織專門機構或專家評估組對校企合作項目進行多輪全方位的系統評估。通過評估,在我國企業和學校領域中逐步樹立起多批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的各類優秀或典型,如校企合作杰出貢獻獎等。同時,政府還要對獲得各類獎項的學校和企業,在各類評優評獎評估中予以優先考慮。
高職院校的辦學機制改革,只有通過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三者相結合的不斷推進,才能真正形成職業教育與國家重點發展產業的產學研結合機制和以行業指導委員會為主體的教產協作機制,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高職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才能步步深入。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周桂瑾.校企合作推進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7).
[3]齊海燕.高職校企合作問題與實施關鍵因素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