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俊
“大學者,有大學文化之謂也。”[1]作為文化組織的大學,校園文化是其精髓和靈魂,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血脈。失去文化之光的校園只是鋼筋水泥的叢林,不能稱之為大學。而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取決于具體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也就意味著文化具有多樣性和特色化特征,在校園文化上必然表現出豐富多樣和獨特創新性。高職作為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辦學性質和目標上在區別于普通的高等學校,但校園文化依然是其存在和發展之基,其建設質量和水平影響著高職的可持續發展和整個大學文化生態繁榮發展。而從理論研究以及實踐來看,當前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認識和實踐建設都還處于起步階段,亟待進一步的豐富與深入,理論基礎有待進一步構建與完善。因此如何針對高職的辦學類型和辦學特征探索其獨特的校園文化建設之路是當前大學文化研究的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文化可泛指大學內部的一切活動及活動方式。它們涵蓋于主要由價值觀、理想追求、思維模式、道德情感等構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學的組織架構及其運行規則構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學的物理空間、特質設施構成的環境文化之中?!盵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可定義為:高職院校人的群體意識及其外化物,包括凝結和提煉的價值觀念、理想追求、辦學理念、學校精神、行為規范等精神文化和外化的行為模式、組織架構及規章制度和物質設備設施。也就是主觀意識的客觀化狀態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當然從文化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在辦學歷史中形成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當然由于意識及其載體的密不可分,精神文化必然要通過物質文化才能體現出來,因此,校園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應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基于高職的辦學性質,其校園文化也具有以下特質:
(一)高職校園文化以高層次、高品格為基本特征的校園文化類型。高職的“高”決定了校園文化的高層次和高品格。高職從本質上來說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層次上來說,培養的是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對象和培養目標都決定了文化的高層次和高品格要求。要突出和堅持大學校園文化對高深文化知識和嚴謹治學精神以及良好道德品格和素質修養的的文化精神與文化追求,不能降低品格,淪落為世俗化和功利性的文化類型,失去高校作為精神島嶼和人類文明凈土的特征。否則,高職也就不成其為高校,也就只是職業培訓中心。
(二)高職校園文化是以職業性和應用性為鮮明特質的文化類型。高職的“職”,決定了其校園文化鮮明的職業性和應用性。從辦學類型來說是職業院校,黃炎培指出職業教育的宗旨是“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3],職業院校培養的是適應一線建設、生產、管理需要的應用性型人才,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實用性特征。蔡元培則指出,“治學者可謂大學,治術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校,兩者有性質之別。”[4]這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傳統高校的根本區別所在,也是其獨有的競爭優勢和存在價值。因此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無疑要突出其職業性、實用性特征,無論是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和培養規格都必須強化職業特色。當然在在學生的素質要求上也要突出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要求,培養現代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這也是職業院校的理想追求和目標。
(三)高職校園文化是創業創新為獨有特征的文化類型。高職是根據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的辦學模式決定了這類院校的辦學機制不同于普通高校。市場風險、政策制約等使其在夾縫中生存,隨時面臨生存危機和競爭壓力,這一點從每年開始的生源大戰中可以窺見一二。從整體上來說,這類高校辦學歷史都較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場知名度以及特色,處于創業階段,因此以艱苦奮斗、適應市場需求的以創業和創新為特征的校園文化及精神成為其致勝的法寶和這類院校的文化特質之一。
對10余所高職進行了專題訪問,發現高職校園文化總體顯得氛圍不濃厚,內容不豐厚,無論是從精神文化到物質文化都比較缺乏,也有一些學校有一些物質文化設施設備和精神文化建設活動,但是缺乏文化底蘊和歷史的沉淀,世俗化、功利性文化盛行。特別是新辦的歷史較短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嚴重缺失。具體問題如下:
(一)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投入不足
課題組問卷調查和專題訪問,對校園文化的認識調查表明,在回答“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在學校是否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時,有22%的被調查者認為完全認可,有64.8%的被調查者認為基本認可,占調查總數的84.8%。綜合調查和訪問結果來看,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識上都有明確的看法,無疑都認為很重要。在問到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有沒有財務預算時,與公辦院校相比,高職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基本沒有專項資金投入??梢妼π@文化的建設還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經費保障不足。也反映出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還認識不高。與公辦院校相比,高職從普遍存在設備、設施不足,有些缺乏基本的教學設施和文化設施,如開展職業教育的實訓室、圖書資料等,人文環境弱于自然環境。
(二)文化建設形式大于內容,忽視精神文化的提煉與傳承
有些學校領導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文化創建措施,總體上來看,側重于物質文化建設和學生活動,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貼貼標語、口號、雕塑,多搞幾次文體活動等,總體上來說形式大于內容,忽視了精神文化的提煉和傳承,文化建設浮于表面,沒有靈魂的文化建設,也就難以形成氣候、也談不上發揮其育人功能。
(三)辦學歷史短,缺乏校園文化建設科學規劃
高職校園文化缺失和滯后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原因之一就是高職普遍辦學歷史較短,也就缺乏文化的傳承和沉淀。而且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顯得比較隨意和零散,雖然有些學校確定了長、中、短期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但迫于招生、就業、師資等一系列即時性與關鍵性的顯性問題,許多高職院校只得脫離自己的規劃和相應的規章制度臨時應付,確立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及培養目標也處于模糊不清或搖擺不定的狀況。比如很多高職一到四月份就開始啟動招生工作,往往從這時候期起學校基本十室九空,幾乎所有工作人員和老師都有招生任務,被派出去招生,學校教學、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處于應付狀態。走訪中有老師反映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經常修改,讓人無所適從。從客觀上來說,這些都制約了校園文化建設進程。
(四)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參與性不足
有人的地方才有文化,從本質上來說文化是人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從廣義上來說也包括其外化物。對于校園文化而言,其文化創建的重要主體毫無疑問是教師和學生。而高職這兩大校園文化主體由于種種原因,參與性都嚴重不足,這也是校園文化形成和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教師在校園文化創建中居于主導性地位,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充分說明了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優良的教風,高素質的老師的言傳身教是學校學風、校風形成之根本。而高職教師隊伍結構及不合理,主要由退休教師和新招聘的年青人組成,缺乏年富力強的挑大梁的骨干教師,而且兼職教師比例大,專職教師隊伍也極不穩定。例如一個學校的學生反映他們大學三年就換了三個輔導員,任課教師基本上是兼職教師,有時一門課中途都可能會由于兼職教師的問題而換老師。高職教師隊伍的缺陷造成文化建設中教師主體的缺位和無力,因此即使學校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和高尚的價值追求也難以形成文化的力量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就是因為缺失了主要的文化踐行者和傳播者。
作為受教育者,無疑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學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最大受益者,作為教育組織,學生也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和體現者,我們經常說可以通過學生的行為看出一個學校的校風就是這個意思。但學生也不是被動的承受者,他們也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因此,不可忽視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由于高職的學生生源、學習心理等問題,從總體來說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因此校園文化就表現出缺乏學術氛圍和追求科學精神的學習文化,學生更熱衷于選秀、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學術講座乏人問津,因此校園充斥淺薄的世俗文化、娛樂文化。
雖然說文化是自然演進和歷史沉淀的過程,但是如果高職業能夠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問題,可以根據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和學校自身特色優勢、在先進文化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采用科學系統的校園文化建設措施,應該也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圍,加速文化演進的進程。給予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高職的校園文化建設。
(一)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戰略目標和計劃。增強文化的自覺意識,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的戰略目標和計劃之中,制定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給予專門的人財物的投入,從精神、制度、物質三個層面系統的推進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培育。保證校園文化的系統性,使其由自發到自覺,加快文化的生長發育進程,充分發揮其導向、激勵和育人功能。
(一)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凝練校園文化核心價值觀,形成學校的精神文化體系。正確認識校園文化內涵及要素,凝練校園文化核心價值觀,著手推進校園精神文化體系的構建。并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可以通過凝練學校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和基本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通過校訓、校歌等形式體現出來,使之清晰的宣示與人,并在實踐中通過各種規章制度、管理規范和文化活動予以踐行和發揚,逐步形成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
(三)以精神文化為靈魂,加強學校的物質文化體系的建設,形成學校鮮明的文化形象。校園精神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感知,因此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物質文化建設使之具體化和形象化,使人們能夠認識、了解和傳承。這里也可以借鑒企業文化建設經驗,導入CIS戰略,對校園文化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以學校精神文化為靈魂來設計校園文化的整體宣示形象,比如學校規劃、建筑物、標示、標語、雕塑等,使校園花草樹木、亭臺樓閣都浸潤和蘊含著校園文化之美,從而形成學校鮮明的文化品牌形象。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文化建設主體的作用。有一定數量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才能形成學校文化建設的強有力的踐行者和傳播者。要充分發揮教師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專職教師隊伍。而且這也關系到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聲譽。因此必須改革教師的管理體制,特別是松散的雇傭關系,要想辦法消除教師的打工意識,以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和事業留人,增強其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鼓勵教師主動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而反過來良好的文化氛圍也成為留人和育人的重要條件。
(五)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激勵學生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形成優良學風和校風。課內課外相結合是指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聽課率。高職院校應利用本身市場機制的優勢,在教育的核心問題—課程教學上進行體制創新,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課程體制的改革。適應高職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學方式,采用多種形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多種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如聘請校外專家或校內優秀的專兼職教師開設各種講座來引導學生、鼓舞學生,活躍校園學術氛圍,達到改善學風的目的。當然一系列健康向上有積極意義的文體的活動也是必要的。
校內校外相結合是指要把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實現學校、企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機制。校園文化開放包容,實現和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的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傊ㄟ^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結合,校園文化處處育人、時時育人,每個學生教育的成功也就從根本上改善了學風和校風。
[1]方澤強,劉星.對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新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0(10).
[2]眭依凡.大學的使命與責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80.
[3]眭依凡.關于大學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11-17.
[4]黃炎培.職業教育談[A].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選 [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9.
[5]蔡元培.讀周春岳君大學改制之商榷[A].楊東平編.大學精神(上)[C].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