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
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行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雖然旅游院校為旅游業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但從總體來說,我國旅游教育還是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的主要產業旅游酒店、旅行社從最基層的服務人員、旅行社導游,到經理類的高級人才,目前仍然匱乏。旅游教育目前面臨的尷尬是:企業急需大量人才,旅游專業畢業生擇業卻避而求其次,不愿意從事旅游行業,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院校和企業更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欠發達,投入不足。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對落后,從發展初期開始,就存在經費不足的困境,加上區位劣勢明顯、基礎薄弱、辦學水平落后使得其發展后勁不足。
(二)信息渠道窄,教學模式傳統。旅游業飛速發展,行業前沿信息和知識對旅游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大城市而言,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獲取較慢,很難迅速吸收消化先進的行業知識,對旅游教學來說也是一個阻礙。導致教學模式傳統化,較難培養出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旅游人才。
(三)師資水平不高,數量不足。由于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教師待遇較差,大部分學校的旅游專業都存在師資不足,素質不高,教師培訓渠道不暢等系列問題。
(四)實習基地匱乏,實訓場所不足。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院校自身的供給能力較弱,國家在資源配置上政策偏移,辦學優質資源緊缺,再加上這些地區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的旅游企業較少,致使這些學校普遍存在實訓設備不足、實習基地匱乏等問題,難以滿足旅游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
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旅游院校存在的問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值得借鑒和運用。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把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和學過程,從傳統的、封閉的學校教育情境中解脫出來,并置于校園課堂以外的真實社會環境之中,通過教學、實訓與社會實際嵌入式膠合而不是模擬式、仿真式結合來及時實現滿足現實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因此,旅游專業教學具有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特點,旅游教學應從以課堂講授為主轉變到以實踐、操作為主的方式上來。
從近幾年職教發展的實踐來看,工學結合一般有 “引企入校”,“生產教學一體化”、“辦校入企”、“訂單式”、“頂崗實習”、“工學交替”、“2+1” 等幾種模式。其中“引企入校”模式和“辦校入企”模式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建生產實習基地,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如果要實施,還存在相當的難度。“訂單式”模式可以運用于酒店專業,但是旅行社方向因企業提供的崗位數量有限,很難開展“訂單式”。其他的幾種模式雖然有部分內容可以套用,但完全照搬不太實際,我們應立足本身實際情況,進行理論創新,推出具有地區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因地制宜的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是必然的。
(一)教學運行模式改革
由于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生源、優質師資大量向大城市或名校流動,使得這些地區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較差,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考慮到這一因素,結合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對公共課教學管理進行改革,以旅游行業職業崗位的要求選擇教材,以夠用為度,根據旅游企業要求靈活施教,將兩課教學與實習實訓教學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時,以工學結合為根本出發點,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比如根據旅游的淡旺季調整教學計劃,旅游旺季設置實訓實習類課程,彌補經濟欠發達地區實訓實習基地的不足,盡量滿足旅游企業的需求,同時也是給學生提供實操和鍛煉的機會;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在《旅行社經營管理》的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在《酒店前臺與客房服務》的教學中運用模塊教學,將案例教學融入《旅游政策與法規》的教學中;改變傳統的考試方式,采用過程考核,加入旅游企業的評價,使得考核更加客觀,也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奠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改革
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崗位核心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模式。對旅游行業的主導企業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區中的典型崗位工作過程進行分析分解,明確諸如導游、酒店服務員、景區接待員等崗位核心能力及具體要求,按照“崗位(群)—工作過程—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課程、支撐課程及相關課程”的課程建設思路,開發適應旅游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模塊,構建以“行業基本素質+職業崗位技能”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由行業基本素質模塊、職業崗位核心知識模塊、職業崗位核心技能模塊、職業崗位專業技能模塊、職業考證模塊等5大課程模塊組成的新的課程體系。
(三)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改革
在校內實訓方面,經濟欠發達地區辦校經費有限,校內實訓室不能和經濟發達地區同類院校達到同一水平,大部分院校無法建成一體化實訓室,但可以利用有限的資金建成單一校內實訓室,即使無法做到“教學做”一體化,也足夠學生訓練基本功,同時也對校內實訓室進行不斷的改造,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實訓室,以便學生能在“做中學,學中做”,強化技能訓練。比如餐飲實訓室既可以用于學生擺臺訓練,也可以在四周加上鏡子,用于學生形體訓練。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應當堅持選擇效益好、管理制度有保障的合作企業,科學合理地確定“工學結合”模式的起點。比如,如果是選擇旅游景區為實習單位,應選擇國家4A或國家5A景區,旅行社必須是同時經營國內游、出境游和入境游業務,有相當規模的旅行社,酒店必須是4星級及以上的酒店,這樣做是為了從根本上保障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健康發展,學生除了獲得實習工資、勞動保險外,企業按照本企業員工的標準為學生發放績效獎,因此這一模式又是一種助學舉措,既減輕了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又為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和身心、人格的正常發展提供了條件。
(四)“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革新
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大部分學校的基本校內教學都很難保證,更難抽出教師完全脫教到企業掛職鍛煉,因此,對于“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應考慮以校企合作雙向兼職雙重身份,即學校理論教學的教師和企業技術指導的員工共同構成教學團隊,實現校企雙方提供雙向保障的模式建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同時,為了提升學校教師的雙師素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要求教師輪流到企業帶隊實習,進行專業研修和專業實踐,以便深入企業,參與管理,這樣可以及時獲得企業管理的前沿信息,為更新專業教學內容、提煉并開展課題研究創造了真實的觀察環境和科研機遇。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2006-11-16.
[2]梁綠琦.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資料選編[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3]李永麗.淺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時空,2010(10).